爲什麽遼甯艦、山東艦、福建艦的艦橋都在右邊?

丹書戰史 2024-05-14 12:10:12

隨著國産航母話題熱度飙升,網友們對航母的了解越來越多,同時産生的疑問也不少,比如彈射和滑躍起飛到底哪個更好、飛行甲板兩側的“釣魚竿”到底是幹什麽的,還有的人在看了遼甯艦、山東艦、福建艦照片後,疑惑它們的艦橋爲什麽都在右邊,這有什麽技術原因嗎?

遼甯艦

艦橋就像是軍艦的大腦,這裏容納了戰艦的指揮、控制中心,以艦長爲首的指揮團隊可在這裏向全艦各單元下達作戰指令,而下級反饋的信息在此彙總,方便指揮官掌握當前態勢,如果是一些大型戰艦,艦橋部分可能還要兼顧指揮其他戰艦的功能,擔任旗艦功能,此外高聳的艦橋還會安裝或容納桅杆、雷達、武器、煙囪等設備。

山東艦

說到艦橋安裝位置的問題,這就不得不從航母起源開始說起,和坦克、飛機這些武器一樣,設計師一開始並不清楚航母應該建造成什麽樣子才是最合適的。最早的航母實驗就是在常規軍艦一頭的甲板上搭建一塊傾斜跑道,反正當時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也不遠,它還真就順利飛起來了,隨後設計師開始用其他船只改裝真正的航母。

阿格斯號航母,注意它的伸縮駕駛室

早期航母更傾向于高位置的平直甲板,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獲得一個更長的直通甲板,艦橋部分位于甲板下方,或艦橋的主體部分位于甲板下,1918年服役的英國阿格斯號航母就是這樣,該艦還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它擁有一座伸縮的駕駛室,可在甲板不使用時升起。英國的“暴怒”號也是一艘比較有名氣的航母,該艦原本是巡洋艦,它在一戰期間被改裝成航母,但它嚴格來說沒有直通甲板,原來的艦橋部分沒有改動,而是把炮塔等部分拆除,在艦橋的前後各構成一組甲板,艦橋兩側有狹窄的通道,可以用于前後甲板的飛機調動。

“暴怒”號,注意它奇特的甲板

經過實際使用,人們很快發現寬敞甲板在艦載機放飛、回收方面的優勢,同時突出的艦橋在作戰指揮等方面帶來的優勢,于是早期航母在兩次大戰期間紛紛接受改裝,發展成了側位艦橋+直通甲板的結構,還是以“暴怒”號爲例,它在上世紀30年代接受了多次改裝,最後改成了直通甲板+右舷小型艦橋的結構。

1941年的“暴怒”號

這一階段的航母大多安裝了右舷艦橋,一種廣泛傳播的說法認爲是由于當時艦載機多爲單發、單螺旋槳飛機,由于它們的發動機、螺旋槳在高速旋轉時會産生陀螺效應,飛機會向左偏移,如果艦橋在左的話會增加碰撞的概率,因此選擇布置在右側。還有一個說法則是對前一種觀點的補充,認爲飛行員在降落時會更習慣艦橋在右側,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理特點。無論如何右置艦橋在二戰時已經成爲各國普遍接受的設計。

“赤城”號

當然了,主流不代表唯一,總有設計師想搞點新花樣,日軍的“赤城”號和“飛龍”號就是個例外,它們都安裝了左舷艦橋(“赤城”號是後來改裝成這個樣子的),這樣做的原因不是認爲右舷艦橋不好,而是出于實驗目的,其一是看看艦橋與煙囪分離後是否更有利于艦載機操作,還有一個目的是實驗與右舷艦橋航母並排航行作戰能力,因爲艦橋分布位置不同,艦載機在起飛後可以往航母所在側面繞飛,再從尾部著陸,兩艘航母互不影響,不過這個技能在實戰中好像沒多大用。

二戰後航母右舷艦橋幾乎成了一種固定的設計思路,已經被各國設計師廣泛接受,連兩棲攻擊艦都選擇了這個方案,要是突然冒出一艘左舷艦橋航母,飛行員們恐怕要抓狂。當然實際情況也有特例,比如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它的艦橋部分就是傳統的中置結構,但這艘直升機航母本身也是個特例,它只有後半部分甲板,艦橋中置不影響甲板使用。

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

1 阅读:174

丹書戰史

簡介:觀三千年戰史,品海內外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