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粉”價格便宜,治療效果強,爲什麽醫生卻不推薦患者使用?

朱老大聊養護 2024-05-11 19:15:03
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宋大爺是一位退休中學教師,也是小區裏有名的“養生達人”。她經常在小區群裏分享各種養生妙招,其中就包括她對付頭痛的神器——“頭痛粉”。

每當偏頭痛的老毛病犯了,宋大爺就會求助于一包幾毛錢的“頭痛粉”。一小包藥下肚,頭很快就不痛了,宋大爺越發相信這就是國産的良心藥,經常給身邊的人安利。

然而,宋大爺的“頭痛粉”似乎失靈了,不僅治不了頭痛,還把胃痛給帶出來了。宋大爺終于慌了,決定聽從兒子的意見,去醫院做了個全面檢查。

然而,檢查結果卻不太樂觀,宋大爺的胃粘膜出現了損傷,肝腎生化指標也頻頻報紅。

醫生詳細盤問了宋大爺的用藥情況和生活習慣後,發現宋大爺的症狀很可能與她長期使用“頭痛粉”有關。

這“頭痛粉”究竟是何方神藥?爲何能在偏頭痛人群中風靡,又爲何不受醫生們的待見呢?

一、“頭痛粉”的真身

在人均亞健康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小疼痛,如頭痛、肌肉酸痛。

這時,很多人會想到一種經濟實惠且效果不錯的藥物——阿咖酚散,它有時也被親切地稱爲“頭痛粉”。

事實上,“頭痛粉”的成分很簡單,它的通用名爲阿咖酚散,分別映照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藥物——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

阿司匹林,也叫做乙酰水楊酸,是醫藥史上當之無愧的“神藥”。

之所以稱之爲神,是因爲它的效用良多,不僅可以解熱鎮痛,緩解炎症感染,還能抗血栓。

而對乙酰氨基酚,這個名字可能聽起來有些陌生,但說起它的另一個名字——撲熱息痛,大家或許就耳熟能詳了。

撲熱息痛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處方抗炎藥,通過抑制大腦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疼痛信號的傳遞,可以幫助緩解頭痛和其他疼痛症狀。

咖啡因,這個大衆再熟悉不過的成分,不僅分布于咖啡、茶和一些飲料中,還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

在阿咖酚散中,咖啡因能夠提高痛阈,增強抗炎藥的鎮痛效果,同時減輕嗜睡副作用。

這三者的結合,不僅在化學上保證了藥物的穩定性和一致的藥效,也在實際應用中展現了它們協同作戰的優勢。

阿咖酚散的低廉成本,得益于這些成分的普遍性和成熟的生産工藝,使得它成爲了許多家庭藥箱中的常備藥。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咖酚散能晉升爲部分人心中的國産神藥,也不足爲奇了。

然而,即使是最優秀的藥物,也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和方式下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更何況是阿咖酚散——一種局限性和潛在風險很多的藥物。

二、“頭痛粉”用藥需合理

根據官方發布的用藥指導,阿咖酚散的適應症主要集中在感冒或流感引起的發熱、頭痛,以及輕至中度的疼痛症狀。

成人的常用劑量是一次一包,若症狀持續,可間隔4至6小時重複用藥一次,但24小時內不宜超過四次。

這樣的用藥既保證了藥物的療效,又避免了潛在的副作用。

即便如此,阿咖酚散還是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如皮膚黏膜、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長期或大量使用甚至可能導致肝腎功能損傷。

“頭痛粉”中的阿司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都可能對胃腸道造成刺激。有些人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症狀。如果患者長期或大劑量使用“頭痛粉”,很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出血或潰瘍。

長期或過量使用“頭痛粉”還可能對肝髒和腎髒造成損害。

此外,使用任何藥物都要謹防過敏症狀,阿咖酚散過敏患者會出現皮疹、瘙癢、荨麻疹等皮膚反應,在極少數情況下,還可能誘發過敏性支氣管哮喘。

因此,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嚴重心力衰竭患者、活動性出血性疾病患者,都應避免使用“頭痛粉”。

此外,對于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以及對藥物成分過敏的人來說,使用阿咖酚散前應特別小心。

兒童的用藥劑量通常與成人不同,他們對藥物的敏感性可能更高,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不應隨意給兒童使用“頭痛粉”。

此外,一些研究文獻也提醒我們,即使是比較安全的非處方藥物,也存在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

例如,阿司匹林可能與某些抗凝血藥物相互作用,增加出血風險;對乙酰氨基酚在過量時可能對肝髒造成損害。

因此,在使用阿咖酚散時,應注意避免與其他可能相互作用的藥物混用。

阿咖酚散不可與抗凝藥、皮質激素類藥物、氯黴素、巴比妥類藥物等同用,也應避免與含有解熱鎮痛成分的其他藥物合用,防止藥物過量。

更重要的是,“頭痛粉”到底是對症治療的藥物,它能緩解疼痛,但是不能根治深層的病因。

若患者有嚴重疾病的征兆,如腦膜炎或腦部腫瘤引起的頭痛,那“頭痛粉”的使用很可能會掩蓋這些征兆,導致治療延誤。

總而言之,阿咖酚散雖然是一種有效的解熱鎮痛藥物,但其使用必須遵循醫囑或藥品說明書的指導,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或症狀持續不緩解,應立即停藥並咨詢醫生。

此外,對于長期的慢性頭痛,應尋求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尋找病因,而不是單純依賴阿咖酚散來緩解症狀。

三、是藥三分毒

在醫學發展史中,有一條恒古不變的真理:“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揭示了藥物使用的一個基本原則:所有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都可能伴隨著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在中醫理論中,疾病的發生被視爲體內陰陽失衡的結果,治療的目的在于恢複這種平衡。

而藥物的偏性是用來糾正人體失衡的一種手段,但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都可能導致新的失衡。

因此,中醫對藥物的運用更注重通過辨證施治來調和人體的整體平衡。例如,對于寒性體質的患者,可能會使用溫性藥物來調和;而對于熱性體質,則可能選用寒性藥物。

但是,如果一個本身體質偏熱的患者長期服用溫性藥物,就可能加劇體內的熱邪,導致上火、便秘等症狀。

而在西方醫學中,藥物的副作用是合理用藥的基礎,使用任何藥物都需要考慮其治療的益處是否大于潛在的副作用。

這些考慮以循證醫學爲指導,依靠臨床試驗和科學研究來確定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無論如何,藥物的療效與其潛在的副作用是其固有的雙重性。一方面,藥物可以針對特定的疾病靶點,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物體內的複雜性,藥物可能會影響到其他非靶點的生物分子或生理過程,從而引起不良反應。

現代藥物監管之所要求嚴格的臨床試驗,很大一部分就是爲了識別藥物的不良反應。

例如,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雖然能有效緩解疼痛和發熱,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甚至出血。

並且,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年齡、性別、遺傳背景、基礎健康狀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藥物的藥效和副作用。因此,合理用藥需要考慮個體差異,實施個體化治療。

可以說,現代醫學雖然發達,卻遠非完美。隨著醫學領域的突飛猛進,人類機體的精密性、疾病病理的複雜性愈發鋪陳開來,人類面臨的挑戰也就愈發困難。

疾病的本質是多因素、多層次的生物學過程。例如,癌症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而是在遺傳、代謝、免疫反應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在享受現代醫學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培養對藥物的尊重和謹慎態度,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合理用藥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的努力,還需要患者、政策制定者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

它要求醫生、藥師、患者以及整個醫療系統在多個層面上進行協調和調整。

藥品監管機構應嚴格審批新藥,並且確保患者能夠輕松獲取關于藥物的准確信息。

醫療專業人員需要不斷更新他們的醫學知識,包括新藥信息、最佳治療實踐和藥物相互作用。

同時,患者也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積極參與到用藥決策中。

通過有效的藥物政策、透明的藥物信息、合理的藥物經濟學考量,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和治療失敗的風險,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0 阅读:137

朱老大聊養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