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選中央委員時,戰功過人的彭總,爲何得票低于其他9位元帥?

近現代史源 2024-05-23 22:10:49

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時間長、並且召開時間特殊,被稱爲“勝利的大會”。七大十分隆重,在黨史上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建國後的十大元帥有九位到延安參會,只有羅榮桓因主持山東根據地大局未能出席。不過七大過程中,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是關于彭德懷元帥的。

大會提名並選出了44位中央委員,後來的開國元帥們全部當選,這本在情理之中。不過元帥裏高居第二的彭老總,七大時票數很少,竟然只排在44名中委的的第33位,比其他開國元帥位次都要低。要知道彭總長期擔任人民軍隊副總司令,和他聲望相近的朱老總票數很高。朱德的票數只少于毛主席,在所有中央委員中名列第二,這與彭德懷形成鮮明對比(羅榮桓沒來參會,票數都排在第十六)。所以彭總當年的得票似乎有蹊跷,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有朋友認爲,彭總雖在建國後指揮抗美援朝戰爭,享有極高的國內外聲譽;但1945年時我軍的力量還不那麽強大,抗日戰爭也沒取得完全勝利,所以像彭德懷這樣的軍事型高級將領,黨內威望、知名度未必像後來那麽突出。現場投票時,很多參會成員不熟悉他,所以沒有投。

相應的,在延安或後方時間較長的將領,更爲人所熟悉,票數會占一些優勢。比如朱老總、林總、徐帥,投票結果確實排在了前面。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還不是主因。彭德懷的職務和知名度,總還是要超出多數元帥。但七大上,他比葉劍英、聶榮臻等人的得票還要少,這自然不尋常,背後有具體原因。

1942年,總部開始了“延安整風”運動,很多方面取得成效,但也存在部分爭議。軍隊當中被涉及較多的將領,就包括了18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領導了百團大戰。起初百團大戰是得到黨內外盛贊的,重創日軍的囂張氣焰,殲滅日僞軍超過5萬人。然而在“整風”時,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彭總,說他“暴露”了人民軍隊的真實實力,在國內頑固派面前,會增加我們繼續擴軍、發展根據地的難度。

當時這種論調占據上風,彭德懷也不得不多次向中央作出解釋,甚至進行檢討式的發言,這令老總十分郁悶。所以在1945年6月七大投票時,一些同志的認識沒有被扭轉過來,對百團大戰仍然持有相對否定態度,看待彭德懷時戴著有色眼鏡。如此背景下,彭總能夠被選爲中央委員已經不錯了,票數低一些,也是風向所致。

除了這個直接而特殊的因素外,衆所周知彭總性情剛直,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軍事研究和指揮上,對于其他領域涉足甚少。尤其是處理上下級關系方面,他的方式方法往往比較生硬,在延安期間沒有和大家“搞成一片”,主動爲彭總投票的人進一步減少。當然這只是彭總軍政生涯中的一個“插曲”,後來彭德懷元帥的地位越來越高,憑實力受到軍民的敬重。

“史源曆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爲您還原曆史全貌,帶來精彩曆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8 阅读: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