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宋朝後在北方銷聲匿迹,民國廢除此稱

史海撷英 2024-04-11 08:52:24

著名古文《蘭亭集序》說:“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不過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的這次聚會,和一個漢民族曾經極爲重要的節日有關:上巳節,也就是農曆三月初三。

上巳節,可能很多人連這個名稱都感到陌生了,但這曾經是漢民族一個極爲重要的節日,明代《泰泉鄉禮》曾提到: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爲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這曾經是漢民族最爲重要的六大節日之一,不過,其它五個還在,但上巳節基本已經消失了。

這到底是一個什麽節日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但根據記載,春秋時期就有人過上巳了,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很獨特的風俗,它同時是政府爲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提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記載于《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绮麗之風情烘至高處。

也就是說,這實際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爲何古代男女大防的時候會有這麽一類節日呢?這其實也能理解,雖然說是男女大防,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自然也有一個釋放的窗口,而且對于政府來說,生育率也是很重要的,政府有時候也要努努力,于是就定了一個特殊的日子來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高禖爲何人衆說紛纭,通說女娲,尚有簡狄、伏羲、勾芒等說法)。

除此之外,上巳節還是祓禊的日子,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爲修整、淨身,所以這個節日也是一個清掃災邪的日子,農曆三月初三,春天剛剛來,萬物複蘇,一些微生物也漸漸有活力,所以這一天會有一個春天洗浴,清潔身體,也去除身上的晦氣。這個習俗發源于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爲官定假日。

王羲之

同時,這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王羲之蘭亭之會就是最著名的一次。

古人如此形容上巳節: “上巳良辰近,三春淑氣妍。秾花輕著雨,細柳淡籠煙。燕翦當風掠,莺梭拂露穿。”如此佳節,有許多浪漫,非常獨特。

上巳節的來源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爲“上巳”,這天人們都會去水邊祭祀。漢代時定爲節日。《後漢書・禮儀志上》中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爲大・”。關于上巳節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觀點一:始于殷周

農曆三月,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于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有人認爲這種習俗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形成,朝廷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

因爲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見見陽光,所謂“禊”即“潔”, 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除致病因素的儀式,以祈求福祉降臨。

觀點二: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

有人根據《詩經》相關內容推測,上巳節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蘭草香氣襲人,被視爲靈物。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最好的洗浴方式爲“蘭湯沐浴”。于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系。當蘭湯沐浴成爲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

觀點三:起源于生殖崇拜活動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上巳節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爲,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浴,都有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

觀點四:起源于紀念軒轅黃帝的節日

還有認爲上巳節是起源于紀念軒轅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不管上巳節起源何處,這個節日的主要功能比較確定,主要有兩項:祓禊和男女相會。

上巳節曆代發展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祈求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已相當盛行。春秋時代,《詩經・鄭風・溱洧》中描述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勺藥。溱與洧,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谑,贈之以勺藥。”魏晉以後由于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禊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發濃郁。此時文人墨客最喜歡曲水流觞,即禊飲。唐朝上巳成爲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祓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

宋代以後三月三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迹,不見于文獻記載。但在南方的部分西南地區依舊流傳。

民國十九年(1930年),民國政府曾下令廢“上巳”之稱,而三月三節仍廣泛傳于民間。時至今日,也只有少數地區還依稀保留著上巳節的古老風氣。比如有些地方就仍然有吃荠菜花、煮雞蛋的習俗,認爲可以防止頭痛病。

那如此浪漫的節日是如何漸漸消逝的呢?現在知道上巳節的人已經不多了,其實,這個節日的消逝是正常演變,大家也知道,中國自古就是世俗化極高的國家,所以一些清除災邪這種有些巫術色彩的儀式,之後就越來越不看重,所以魏晉之後,上巳節就成爲了一個單純的上山遊玩的日子,大家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盛唐時期,這節日發展到鼎盛,充分體現出漢民族的浪漫。杜甫《麗人行》提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然而到了宋代,這個節日突然就式微了,這實際和理學的嚴密有關,因爲上巳節,按照傳統人們又會野餐、采花。這正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宋代管理嚴密後,習俗沒了,自然節日也流失了。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裏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宋代以來,上巳節在統治重心的北方突然銷聲匿迹,不見于文獻記載,但南方或多或少還殘留些,明朝朱元璋還帶頭在上巳節帶大臣踏青,以示與民同樂,不過,上巳節和清明節以及寒食節在日期上還接近,而清明節和節氣有關,不能輕廢,寒食節有介子推傳說,吃寒食的習俗一直流傳(所以寒食節流傳相對久一些,但現在也基本合並到清明節了),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而上巳的習俗漸漸變淡,所以漸漸清明節就取代了上巳節的功能,所以上巳節漸漸消逝。

宋代之後,寒食節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爲主。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水邊散步、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于是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爲大節日,清明節與端午、春節、中秋節並稱爲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更是明定4月5日爲“民族掃墓節”,清明基本成爲漢民族在農曆三月和四月份唯一重要的節日了。

少數民族的“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黎族三月三節、畲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報京三月三等都 相繼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歌聲裏的情人節

在廣西,農曆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的重要日子,稱爲“歌圩節”“歌仙節”,相傳爲紀念歌仙劉三姐而舉行。

這天人們趕歌圩、搭歌棚、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抛繡球、談情說愛,嬉戲娛樂,終日歌聲不斷,也是男女青年找對象的好時機。當然了, 最讓人羨慕嫉妒的是廣西每年壯族三月三都會放三天假!

布依族:向善感恩的地蠶會節

地蠶會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相傳是爲了祭祀地蠶。布依人將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唱山歌祈求莊稼豐收。如今,“地蠶會”已演變成布依族著名的“三月三歌節”。

畲族:緬懷祖先的谷米節

畲族每年的三月三要舉行盛大歌會,並祭祖先拜谷神,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並且,還要吃烏米飯,緬懷祖先,款待來客。

瑤族:幹巴節

三月三,雲南瑤族有“幹巴節”。各村寨男女老幼結對進山打獵或下河捕魚,集體宴飲,共祝豐收,唱歌跳舞,歡度節日。

于是,今天的三月三,漢族地區仍然隆重紀念的極少,而成爲西南少數民族的節日了。不過,這個節日在現代也不是沒有複興的可能,連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在中國都能演變成狂歡節,更何況在時節和氣候上都更適合中國國情的上巳了。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