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席卷音樂圈,索尼音樂率先“退出群聊”

音樂先聲 2024-05-21 04:01:39

作者 | 李沁予          編輯 | 範志輝

5月16日,索尼音樂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聲明,宣告索尼音樂將退出AI訓練,禁止任何企業在尚未取得授權的狀態下,以其內容訓練AI模型,包括且不限于旋律、歌詞、音頻錄音、視聽錄音、插圖、肖像等。

據BBC消息,索尼音樂集團目前已向約700家AI公司和流媒體平台發出了警告函。在信中表示,索尼音樂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和進步”。然而,在人工智能系統的訓練、開發或商業化中,未經授權使用索尼音樂的內容,剝奪了其內容使用的控制權和收益。

其中,索尼音樂集團要求每個收件人提供其用于訓練人工智能系統的歌曲詳細信息,以及如何訪問這些歌曲、詢問歌曲的副本數量等。

雖然索尼音樂集團並未明確表示向哪 700 家公司發送了這封信,信函的完整版也未公開,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當中包括OpenAI、微軟、谷歌等多家大企業。

據國外媒體報道,除了人工智能開發者之外,SMG還單獨寄信給了蘋果公司和Spotify,要求流媒體平台采取最佳措施,保護藝術家和詞曲作者,規避未經授權的AI公司的非法訓練模型,並要求他們更新服務條款,禁止挖掘和抓取其內容。

簡單來說,這封致信是在向大約700家AI公司和流媒體平台警告,要麽就承認未經授權發生侵權了,不承認的話,就提供進行人工智能訓練的詳細信息。

索尼音樂率先“退出群聊”

索尼音樂集團之所以這麽做,除了貴爲三大唱片之一的市場地位,還有日趨規範的法律法規提供了底氣。

今年3月,歐盟通過《人工智能法案》,該法案要求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提供商公開用于訓練這些模型的內容的“足夠詳細”的摘要。而根據《人工智能法案》從歐盟2019年《版權指令》中引入的一項原則,如果版權所有方選擇退出,人工智能開發者必須獲得使用的受版權保護材料的授權許可。

盡管該條款當時遭到了業界的反對,美國音樂版權代理協商會 (NMPA) 在 2023年向美國版權局提交的一份意見書中表示:“選擇退出制度將獲取許可的負擔轉移給用戶,從根本上破壞了版權保護。”

據了解,索尼音樂集團也是三大唱片中唯一沒有參與此前 YouTube「Dream Track」新功能的公司,但該公司並沒有完全回避人工智能。

去年夏天,索尼音樂聘請了首位人工智能執行副總裁Geoff Taylor後,在11月就推出了電子樂隊The Orb 和老牌樂隊 Pink Floyd的AI項目“Metallic Spheres In Colour”,邀請歌迷通過使用AI工具重新參與創作新專輯的音樂和封面。

去年11月美國參議院舉行的人工智能論壇上,索尼音樂美國銷售總裁 Dennis Kooker也在演講中表明了這家大型音樂公司在人工智能和版權法方面的立場。

Dennis Kooker公開討論了索尼音樂將未經授權的人工智能內容從在線平台上刪除而做出的努力,包括該公司已公布的近10,000個單獨的刪除內容。此外,Dennis Kooker也明確表示,反對谷歌人工智能開發商“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應該屬于版權法的合理使用豁免範圍。”

Dennis Kooker認爲,即使素材收到版權保護,如果任由AI公司隨意使用,那就意味著“某些公司可以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侵占創意部門産生的全部價值,並以此爲基礎建立龐大的業務,而無需向相關創作者支付任何費用。”

可以看出,索尼音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策略,更傾向開發能夠增強創造性和保護內容的工具,而不是參與可能涉及較大版權和道德風險的實驗。而通過這次對約700家AI公司和流媒體平台的致信,也體現了索尼音樂對于促成版權方、藝術家和AI技術方共贏的局面的決心。

AI音樂版權紛爭從未停息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AI技術在音樂行業的應用早已屢見不鮮。

根據BPB(音樂制作論壇)去年一項針對1500名音樂制作人的調查顯示,大約36.8%的制作人已經在音樂制作流程中使用了AI工具,而有30.1%的制作人計劃嘗試使用AI工具。 據MBW報道,僅2023 年,就有1.7 億首歌曲使用人工智能創作,並上傳到Apple Music、Spotify和Amazon Music等音樂流媒體平台。

無論是國外的Suno、AIVA、Boomy等AI音樂工具,還是國內的TME Studio、Xstudio等AI音樂工具,都在詞曲創作、混音和音樂生成等方面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

而由此引發的版權爭議和訴訟也在不斷增加。根據海外數字媒體平台Sustainable Tech Partner信息,粗略統計從2023年至今,共有40起AI音樂相關的爭議事件,其中牽扯訴訟8起。

今年4月,藝術家版權聯盟和Billie Eilish、Nicki Minaj、Katy Perry等約200位藝術家聯名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呼籲數字音樂開發商“停止使用人工智能侵犯和貶低人類藝術家的權利”。

不久前,TikTok與環球音樂集團共同宣布,雙方達成新的版權許可協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協議,便是雙方承諾“共同努力,確保整個音樂行業的人工智能發展將保護人類藝術,而由此産生的經濟收益將流向那些藝術家和詞曲作者。”

同樣陷入尴尬境地的,還有OpenAI。

自去年3月推出炙手可熱的文本轉視頻生成模型Sora後,該公司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卻含糊其辭,無法明確說明Sora的訓練數據來源。

在今年5月,據CNBC 消息,谷歌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表示:如果確定微軟支持的 OpenAI 依賴 YouTube 內容來訓練能夠生成視頻的人工智能模型,谷歌將采取法律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自AIGC技術誕生至今,關于其訓練內容的版權紛爭從未平息,現如今也著實跨界動了創意行業巨頭的蛋糕。而索尼音樂此次的正式警告,也爲這場AIGC的版權捍衛戰再添戰火。

AI對藝術創作所提供的相關工具,早已不止于對創作者和版權方的威脅,這不似畫家放下畫筆拿起手繪板的進化,更像是對行業未來的顛覆,也正因此,各大公司的介入也將倒逼相關法律法規的快速叠代與完善。

從立法到技術,如何維護人類藝術價值?

從去年12月8日,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在今年3月13日,歐洲議會以523票贊成、46票反對、49票棄權通過了《人工智能法案》。

這部法案是全球首個針對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綜合性立法,旨在確保在歐盟市場上部署和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統安全,且符合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法案中包括對高風險人工智能系統的嚴格規定,對可能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並設立了一個專門的人工智能辦公室,負責監督和執行這些規定。

另一邊,美國田納西州近期也通過了《確保肖像聲音和圖像安全(ELVIS)法案》,以保護音娛行業免遭人工智能的濫用。與《人工智能法案》不同的是,這一新法案主要集中在保護個人的聲音和形象不被人工智能未經授權的使用,對于未經授權使用個人聲音或形象的行爲,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追究責任。

在技術層面,今年5月,法國音頻技術公司Ircam Amplify推出了一款新工具 AI-Generate Detector,旨在識別使用人工智能創作的音樂,可以在一分鍾內掃描多達5,000首音樂曲目,准確率高達98.5%。

Ircam Amplify首席執行官Nathalie Birocheau表示:“我們的人工智能生成探測器改變了遊戲規則。它將在不透明的地方提供透明度,爲用戶帶來戰略優勢,幫助他們對音樂內容做出明智的決策。”

AI工具、反AI工具,以及相關法律的頒布與執行,正在拉開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

作爲行業的從業者,或許只有拿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心態來看待,一方面積極擁抱行業變化,多嘗試、應用AI工具以防止被淘汰,另一方面時刻關注風向變化,保護好當下的權益不被侵犯。

結語

科幻電影正在照進現實。

當人類用工具使其與萬物劃清界限,逐漸在創造的高速發展中帶入了上帝之感。

無論是智能機器人還是人工智能技術,以“人”的烙印標志著其“人造”的特性。而這種硅基生命的誕生讓人類産生了上帝造人之感,也使其創造者在發展中展現了人類對科技發展的兩重憧憬與擔憂——一方面是如《S1m0ne》、《人工智能》那般以人爲中心、高新技術永遠平等服務于每一個人類的美好憧憬,一方面是,如《黑客帝國》、《西部世界》所憂慮的,擔心其高度發展的智慧最終會顛覆人類社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威脅。

然而,過去幾十年科幻作品尚在討論的未來已經悄然而至,人工智能已經粗魯地闖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科技對傳統行業降維打擊的風,終于吹到了人類藝術領域。

這與此前樂觀派對于人工智能處理繁瑣重複的日常、把創意留給人類的期待背道而馳,而更令人擔憂的在于,法律法規等制度層面仍需要較長時間才可予以合理的規範。

如何最大程度地減輕人工智能技術的負面影響,避免音樂行業在未來變成混亂無序、弱肉強食的原始叢林,將成爲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的行業話題。

畢竟在《聖經》裏,即便是上帝造人,投放于伊甸園的亞當夏娃也難逃象征智慧的蛇的誘惑,偷吃禁果而反叛。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排版 | A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