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三次西征,歐洲竟險些被團滅?

笑語春秋 2024-04-01 13:46:00

蒙古帝國,疆域東起庫頁島,西抵歐洲多瑙河、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版圖達到4400多萬平方公裏(現今俄羅斯面積的三倍),是曆史上最強大的橫跨亞洲大陸的超級大國。

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帝國,在常年征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培養了一批出色的將領和士兵,軍事戰略和戰術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爲了獲取更多的財富和資源,蒙古帝國將目光投向了更爲廣闊的歐亞大陸。當時的歐洲和中亞地區存在著許多分裂的政權和部落,這爲蒙古帝國的西征提供了可乘之機。

蒙古曆史上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

第一次西征(1218-1223年):成吉思汗把南向滅金的任務交給了木華黎,而他本人親自率領其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和大將速不台、哲別等大將西征花剌子模。1221年,蒙古大軍渡過阿姆河,占領了塔裏寒城,一路攻破數座城池,追著花剌子模國王一直到印度河,在擊敗了殘余後,花剌子模被滅國。之後成吉思汗越過高加索,朝著歐洲一路打了過去,1223年在迦勒迦河流域大敗突厥和俄羅斯聯軍,俄羅斯諸王公幾乎全部被殺。這次西征,蒙古大軍橫掃中亞大部,向西最遠到達了歐洲的裏海和黑海,往南延伸到了南亞的印度。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也被稱爲“長子西征”,由術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台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爲4路人馬,總數約15萬。1235年,征服了波斯的蒙古軍隊朝著伏爾加河與布利阿爾前進,1237年入侵俄羅斯,攻占了包括莫斯科在內的14座城市,次年攻破基輔。1240年,蒙古軍隊進攻孛烈兒和馬紮爾,也就是今天的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這次的西征,蒙古軍隊攻掠了亞得裏亞海東岸以及南歐各地。

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由憲宗蒙哥派遣拖雷之子旭烈兀率領十萬蒙古大軍進行第三次西征。旭烈兀率領的蒙古軍隊成功攻入木剌夷國(伊朗地區),王魯克那丁被殺死,城市被屠殺。隨後逼近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都巴格達,谟思塔辛哈裏發率衆投降,但依舊被處死,阿巴斯王朝滅亡。後旭烈兀率軍繼續西進,兵進敘利亞,直抵大馬士革,勢力深入到西南亞。直到被埃及軍隊打敗,旭烈兀才停止了西進,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國。

通過這三次西征,蒙古先後征服了今鹹海以西裏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模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台汗國;鄂畢河上遊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台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這些汗國與元朝一起,形成了曆史上空前遼闊、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

蒙古西征給中亞和歐洲的廣大地區的人帶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蒙古軍隊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殘酷的征服手段,讓亞洲各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對東方的蒙古族抱有敬畏和恐懼。這種心理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亞洲各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態度,也促進了國家之間的團結和合作。

另一方面,蒙古西征也促進了歐亞地區的交流,例如將中國的火藥、印刷術帶到了歐洲,將波斯天文學、西域醫藥傳入了中國,加速了亞歐文化、宗教和思想的融合,對亞歐曆史的進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