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後瘋了?將他中舉後的官職換到現代,換你也會瘋狂

長風文 2024-05-21 06:13:57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獨特的筆觸和深刻的內涵,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卷。

其中“範進中舉”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科舉制度下士人命運的縮影,不僅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心酸與渴望。

範進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的目標就是想通過科舉改變自己以及家族的命運,爲此苦讀多年,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落榜中消磨了青春和希望。

直到五十四歲那年他才終于中舉,這突如其來的喜訊讓他一時間消化不了,最終陷入了瘋狂,發生了一系列荒誕之事。

不過是中舉,至于發瘋嗎?很多人不免爲此感到奇怪。可要是我們將讀書人中舉後的好處、範進中舉後的地位給你分析一下,換做你沒准也會瘋狂。

形成于隋唐年間的科舉制度,一直是曆代王朝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可每年的官員缺額就那麽多,科舉最終錄取的人數極爲有限。

唐朝時每屆科舉一般就錄取二三十人,最多的一年也才錄取了56名進士,少的時候“野無遺賢”一個都不錄取;

重文輕武的宋朝,每屆科舉錄取人數也就在三位數;元代總共才錄取1000人出頭;明清兩朝每屆錄取人數平均也在100人左右。

沒有後台,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想通過科舉這條路出人頭地,從錄取比例來說,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科舉的大門並不是向所有人敞開,考生需要家世清白,且祖上三代不能有從事低賤職業的人。這些限制條件使得許多人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了科舉的大門之外。

即使滿足了報名條件,考生還需要經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多重考驗,每一關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爲了好好備考,當時大部分的讀書人日日夜夜只管讀書吃飯,並不需要參加社會生産,這對于貧困家庭來說負擔是非常大的。

範進就是屬于這一類,他家都快窮的揭不開鍋了,12月的天氣他還穿著單衣服被凍得直發抖……

可一旦中舉,就意味著人生就此不一樣了。

《範進中舉》時代背景是明朝,其實描寫的是清朝的故事。在清朝中了舉人,意味著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至于之後能做多大的官,還得看之後的會試成績。

範進中舉後的喜悅,實際上是對他多年努力的一種肯定,更是因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與之前有著天壤之別,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舉人的身份,即便是後面的會試沒有參加或者失敗了,也可進入正式的官僚體系,但任縣丞、主簿,甚至推官、通判等職位,實現了階級跨越。

這也就是爲什麽他的身邊人得知了範進中舉的消息後,態度立馬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都爭相來討好他,送錢的送錢,送禮的送禮。

因爲範進是舉人,舉人的身份擺在這,一旦他之後當官,那平頭百姓就只能仰望他的存在。

如果舉人不想當官,只想在家繼續讀書,那社會福利也很不錯,不僅可以免除稅賦徭,而且朝廷還會下發補貼等,經濟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正是因爲如此高的回報,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範進,才會爲科考瘋、爲科考狂,成爲大家的笑料。

其實這不僅是範進個人的遭遇,也是那個時代下底層讀書人的縮影,都想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地位。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範進中舉後他參加會試並且成功考中進士,從此仕途順暢,擔任山東學道,官居三品。

這個職位就相當于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這要是擱你身上,你會瘋狂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