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同西施泛舟而去,可信度有多大?

青林知青 2024-04-06 07:59:30

範蠡:煙雨五湖去,扁舟第一人

在我心中,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爲政,輔佐君王,滅仇複國;經商,冠名商聖,富甲天下;愛情,美人相隨,泛舟五湖,他就是範蠡。

範蠡是智慧的化身,簡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尤其是最後這個橋段,那隨行美人可是中國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出將入相,閱盡人間美色,愛情事業雙豐收,後世那智神諸葛亮,風流周瑜,同他相比,那就差了不止八條街了。

記得當年看老版電視劇《水浒傳》,當梁山一衆好漢征方臘歸來,十去七八後,浪子燕青辭官歸隱,臨登舟之時,李師師婷婷而來,二人相攜而去,那可把俺羨慕得不行不行的了,感覺這人世間,是大丈夫方有如此際遇,唯真英雄才配美女傍身!

在中國的各行各業中,都有著自己的聖人,或者叫“祖師爺”,範蠡是被尊爲“商聖”,就是說,無論是行商還是坐賈,都是要拜範蠡的,但奇怪的是,我見過很多家庭或者商鋪,拜的卻並不範蠡,而是關公。

我實在是沒有弄懂,一個狂傲無比,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敗軍之將,也配當作聖人?成天帶著頂“綠帽子”,假模假式的看著“春秋”,弄一把大刀放在身後,享受著千家萬戶的祭祀,不合理嘛。

曆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什麽三清、財神、如來、馬祖的,啥都可以拿來拜,但後來逐漸幾乎都被關公所替代,不僅如此,他還被剃頭行業奉爲祖師爺,也許在這行業中,是將關二爺的那把大片刀幻化成了剃刀的緣故。

及至後來,這關公成爲啥都可以庇護的神,保佑發財的財神,看家護院的門神,也許還要充當觀音的送子娘娘角色,于是,這範蠡也被從“商聖”的位置請了下來,反正在國人心中,關公是無所不能的“大神”。

中國曆史是成王敗寇史,範蠡肯定是鐵鐵的成功人士,就這個意義上來說,關羽連給他提鞋都不配,然而,也許是曆史太過久遠,範蠡的故事並不多,也很模糊,如霧裏看花般的真假難辨。

範蠡是春秋時期人楚國人,出身貧寒,家境很是不好,但他自幼聰明過人,喜愛讀書,是不是神童不好說,但肯定是一個常識淵博之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楚國就是屈原投江的兩湖之地,其實不然,楚國在秦統一前,一直都是最大的諸侯國,以長江爲界,江北之地都是楚國,所以,劉邦和項羽這些現在的江蘇人,當時都是楚人。

而江南開發得很晚,當時幾乎就是蠻荒之地,中原人連楚國都視爲化外之地,更何況江南了,但江南卻有著兩個小國,一爲吳,一爲越。

青少年時期,他的思維就異于常人,語出驚人,別人看他仿佛天外來客一樣,這其實反映的是他對事物的看法更透徹,思考更爲深刻。

他同文種是同鄉,又是好友,都懷有報國之志,希望能靠著自己的特長建立功業。

但是,當時的楚國實行的是貴族政治,一介平民想要登堂入室,那是比登天還難,唯一的途徑便是投軍,靠著戰功慢慢獲得升遷,可二人又都是文人,這條路于他們也是行不通的。

這時的楚國雖然國力強盛,在各國中已列霸主的地位,但是,國君昏庸,奸臣弄權,結黨營私,政治黑暗,沒奈何,二人便轉身投靠了人才奇缺的越國。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解到吳國爲奴,而那些口口聲聲忠烈的越國大臣們,樹倒猢狲散,或投靠新主,或遁迹無蹤,跑得影子都不見了。

只是範蠡和文種對勾踐是不離不棄,始終追隨左右,經過臥薪嘗膽,嘗糞問疾等一系列非常人能忍受的隱忍和磨難,爲奴三年後,被吳王夫差遣送回國。

如同當年西方國家制裁一戰中戰敗的德國一樣,夫差給越國規定了諸多的限制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範蠡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了十年的長遠規劃,秘密進行複仇的准備。

然後,君臣同心協力,發展生産,增強軍力,十數年後,最終將吳國打敗,將夫差逼殺,越國遂成爲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霸。

在這一漫長的過程的,範蠡顯示出了超人的智慧,他曉利害,知進退,實爲越國複國並成爲春秋霸主的第一功臣,爲此,他也被勾踐封爲上將軍,成爲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重臣。

範蠡助勾踐複國,這是一個國人熟知的故事,也是被後人當作勵志的典範,一個“臥薪嘗膽”,如遮羞布,將勾踐諸多的不齒之舉遮得是嚴嚴實實。

但是,從道德意義上說,恩將仇報,反複無常,這些都是同傳統道德觀相悖的,而這一切,都是範蠡的策劃下實施並取得成功的,後人在稱贊他們陰謀過程中的“忍辱負重”等美德外,卻將他們在暗地裏的小人嘴臉,輕輕地翻了過去。

而正是由于勾踐的這次毫無廉恥的下作之舉,將春秋時人們奉行的仁義和道德觀念徹底擊碎,從此,曆史進入了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

範蠡最大的智慧,是成功後的激流勇退,當他看出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之人後,果斷抽身,所謂“事了拂衣去”,泛舟五湖去了。

同他作對比的是文種,一個與他共進退,共同輔佐勾踐成就霸業的夥伴,文種不知是貪圖寶貴,還是留戀官位,抑或是對勾踐認識不足,他是選擇了留在勾踐身邊,繼續輔佐,最後是被勾踐害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封信了,是範蠡臨去前留給文種的,從此,中華文化寶庫又多了一條成語,“鳥盡弓藏”,中國智慧人生中多了一條警示,它又從後世的韓信口中喊出,給人們帶來一聲長歎的同時,身上也會感覺到一陣陣的寒意。

退下來的範蠡開始經商,據說他是“三度富甲天下,財富過千金”,在國家危難,民衆流離失所之時,他能夠三次散盡家財,救濟蒼生,其憫天憐人的大愛情懷,受到萬世敬仰。

至于他是如何經商,做的是何種生意,如何能聚得這般大的家業,司馬遷在《史記》中語焉不詳,我們也不好隨便猜測。

據說他是來到了齊國陶地,改名爲朱公,所以後人又稱他爲陶朱公,他買下並開墾了大片土地,還經營了捕撈及開鹽田,憑著誠信經營,迅速成爲齊國首富;後來他又被齊國拜相,大力發展經濟,爲齊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如在越國時一樣,他在“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的情況下,再次選擇了退隱,這便是人們稱頌的“三散三聚”,只是不知這些說法可信度幾何,因爲,司馬遷只說他是“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其他則沒有相應的記載。

大漢朝的開國元勳張良亦是被後世稱頌之人,相比于範蠡的智慧亦是不差,但張良出身貴族,那些不能爲人言的龌龊之謀,是不會在他謀略詞典中出現的,只能由那“盜嫂”的鄉民陳平提出並被泗水無賴采納實施,並取得奇效。

這樣來看,其實範蠡是集張良和陳平二人的智慧于一體,既有站在戰略層面上的規劃,也有雞鳴狗盜,陰險狡詐的戰術詭計,所以才能幫助勾踐以一系列下作的舉動,贏得最後的勝利。

我是很看不起勾踐這等作爲的,爲目的而不擇手段,如項羽這等人,打死也不會去做這樣的事,但範蠡卻可以指使勾踐去做,這大概也屬于出身的不同,在人生觀念和意識形態上,平民和貴族最大的差別吧。

範蠡和張良,都屬道家人物,看透盛衰,張馳有度,心胸博大,進退自如,大道自然,順勢而爲,中國的所有好詞似乎都可以記在道家人物身上,特別是看透了效力的主人不能共處時,選擇歸隱是上上之策。

在範蠡的故事中,最讓人羨慕的還是功成身退時,有大美女西施相伴,泛舟五湖,好香豔的畫面,這在後世成功之人中,是無人匹敵的。

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這西施和貂婵一樣,是虛構的人物,至少是移置的美女,說她是在溪邊浣紗時被範蠡發現,因貌美如天仙,遂將其獻給吳王夫差,果然,夫差寵愛無比,沉浸在溫柔鄉中不能自拔,最後是在西施枕邊風的攻勢下,將勾踐放回而遭到滅國。

但西施的確是虛構的人物,《史記》裏是沒有她的任何記載,作爲一個迷惑敵方的超級美女間諜,對吳、越兩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司馬遷是絕對不會不著一字的。

西施之名早在吳越交戰之前的百年前就出現了,管仲就曾經說過:“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見西施至少不是出現範蠡時代,而是範蠡“祖奶奶”級別的美女。

越國當然也向吳國進獻美女,戰敗國進貢,這個很正常,數量應該很多,這些美人是不會對吳國起著迷惑作用的,更不可能行間諜之事,因爲,她們只是同谷米錢糧一般,屬于物資的範疇。

在記述春秋的正史《左傳》《國語》中,均無西施記述,倒是在百家爭鳴時的諸子百家中被提及,但都是以毛嫱、西施並列,用以指代美女,所以在當時人眼中,西施只是個美麗的符號而已,並不特指某個具體的人。

西施這個名字也很奇怪,世上有姓“西門”的,但卻沒有姓“西”的,西施者,西面國家送來的美女也;貂婵者,專門爲官家制作帽飾的宮廷作坊中的美女,二者都是泛指,也就是代稱。

西施是一人還是一群人,這個很難說,我傾向于是一群人,也就是從中原來的美人之統稱,那時候除貴族外,一般人是沒有名字的,女人更不可能有,所以,範蠡和西施的故事聽聽也就罷了,是當不得真的。

但國人是相信此事爲真,早在東漢時就有人記載,“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一個美麗的傳說,盡管人們也知道其中有虛假的成分,但又何必要探個真假呢?就如同我們知道龍是虛構的一樣,還是以龍的傳人而自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