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到20世紀末美國對古巴的政策

徐俠客遊遍宇宙 2024-05-07 09:01:20

1964年以後,美國繼續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對古巴推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強化已形成的對古巴的遏制政策,使美古關系進一步惡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美古之間也一度出現過緩和,而且這種趨勢在20世紀末還日趨明顯,美古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

一、美國不斷強化對古巴的遏制政策,美古關系不斷惡化居主流

1964年以後的美國曆屆政府繼續對古巴推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全面強化與鞏固已形成的對古巴遏制政策,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上繼續實行嚴密封鎖和貿易禁運

繼肯尼迪之後繼任美國總統的約翰遜,在1964年5月14日決定完全禁止向古巴銷售藥品和食品,使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政策發展到了極點。雖然在福特政府與卡特政府執政期間,美古關系一度有所緩和,但該政策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並爲裏根以後的美國幾屆政府所強化,尤其是“托裏切利法案”與“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兩部法案的出台。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使古巴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美國布什政府趁古巴陷入困境之機,加大了對古巴的壓力,妄圖在短期內一舉搞垮古巴社會主義政權的險惡用心十分明顯。1990年2月底,美國國會參衆兩院分別成立了對古巴加強經濟封鎖的領導小組。1992年2月27日,布什在《邁阿密先驅報》上公然宣稱,美國政府的目標就是要“結束”卡斯特羅政權,並在之後的競選演說中多次予以強調。布什宣稱,只要卡斯特羅的專制統治仍然存在,美國就不會同古巴有正常的對話,並重申“我們將對這個非法政權保持巨大的壓力,我們將嚴格保持我們對古巴的禁運”。

1992年2月5日,新澤西州衆議員、民主黨人羅伯特·托裏切利向衆議院提出了旨在加強對古巴全面封鎖的《1992年古巴民主法案》,即通常我們講的“托裏切利法案”,簡稱“托法”。其內容主要有三項:禁止設在第三國的美國公司的子公司同古巴做生意;禁止任何進入古巴港口的船只在六個月內進入美國港口;對任何向古巴提供經濟援助和開展貿易的國家進行制裁。從上述內容可以明顯地看出,美國企圖通過全面的經濟封鎖從經濟上扼殺古巴革命政權。1992年9月,美國參衆兩院先後通過了“托法”。總統布什爲迎合部分民衆的心理、爭取連任,也于1992年10月23日在邁阿密簽署了該法案,並聲稱該法案的實施“將加速卡斯特羅獨裁統治不可避免的滅亡”。

1993年1月布什競選連任失敗後,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同前幾任總統相比,克林頓政府在古巴政策上,有著一些區別和不同,一方面,克林頓政府繼續對古巴采取“以壓促變”的政策;另一方面,也開始了對古巴禁運政策適度放開的嘗試。1995年2月9日和14日,美國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傑西·赫爾姆斯和共和黨衆議員丹·伯頓分別向參、衆兩院提交一項內容相似的提案,分別被稱爲“赫爾姆斯法案”和“伯頓法案”,通常合稱爲“赫爾姆斯-伯頓法案”。其內容主要有:要求古巴賠償1959 年革命勝利後被沒收的、後加入美國國籍的古巴人的企業和財産;不給購買或租借古巴沒收的美國企業和財産的外國公司發赴美簽證;禁止海外的美國公司向上述公司提供信貸;美國有權拒絕向與古巴有信貸關系的國際金融機構支付債務;美國公民有權向法庭起訴與古巴沒收財産有牽連的外國政府或個人;美國政府必須定期向國會報告對古經貿關系的狀況等等。1995年9月和10月,美國國會衆、參兩院分別通過了“伯頓法案”和“赫爾姆斯法案”。但克林頓政府鑒于種種原因,並沒有馬上對這兩部法案做出表態。

1996年2月,兩架古巴流亡者飛機侵入古巴領空遭擊落後,爲了表明美國政府的態度,克林頓政府決定對古巴實施一系列報複性制裁措施。同年3月,美國參、衆兩院分別通過了經過精心修改的、試圖進一步對古巴實行經濟封鎖的“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並很快得到了克林頓總統的簽署。

修改後的“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其鋒芒直指在古巴的外國投資,打擊的範圍幾乎涉及所有與古巴保持經貿關系、尤其是保持投資關系的國家,因而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加拿大外長阿克斯沃西警告美國:美國政府如不收回該法案,很有可能激怒部分加拿大人,並會引起抵制。墨西哥外交部7月11日照會美國說,該法案違背了國際自由貿易准則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原則,它不僅同尊重別國主權的原則背道而馳,而且還損害同古巴保持貿易關系的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墨西哥政府強烈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停止實施這項法令。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致函克林頓總統,要求他延緩執行該項法案。隨後,歐盟執委會又在歐盟外長特別會議提出的四項反制裁措施的基礎上出台了12項反制裁措施。所有這些,都給美國“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的實施以迎頭打擊,使克林頓政府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讓步。1996年7月,克林頓總統決定在以後六個月內暫不實施該法案第三章有關在美國法院起訴外國公司的規定。實際上從後來的情況來看,該章約定的內容形同虛文,並未付諸實施。

(2)政治上積極策劃顛覆破壞和恐怖暗殺活動

古巴革命政權建立後,一直被美國曆屆政府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時刻意欲拔之而後快。因而在1964年以後,繼續積極策劃顛覆破壞和恐怖暗殺活動,仍是美國政府一貫使用的伎倆。

20世紀70年代初主要發生了兩次古巴民衆被射殺事件。1971年10月12日,兩艘從美國開出的船只開槍襲擊古巴東方省北部博卡德薩瑪鎮,打死兩人,打傷數人。1973年10月4日,兩艘恐怖分子的炮艦襲擊兩艘古巴漁船,打死漁民一人。1976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務還策劃了一系列顛覆破壞活動。如4月6日,從美國佛羅裏達駛出的海盜艇襲擊了兩艘古巴漁船,打死漁民一人;6月5日,古巴駐聯合國代表處被炸,損失嚴重;7月9日,埋在古巴航空公司在牙買加金斯敦機場行李車集裝箱的一枚炸彈爆炸,好在這一集裝箱還沒裝上飛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8月9日,古巴駐阿根廷使館兩名外交官被綁架;10月6日,古巴航空公司一架DC-8客機在巴巴多斯國際機場起飛10分鍾後在空中爆炸,機上73人全部遇難,其中57名是古巴人,該事件令人發指。1980年9月11日,古巴駐聯合國代表團一名外交官在紐約街頭被恐怖組織“奧米茄7”的一個小分隊暗殺。

1998年11月8日,古巴《格拉瑪》周報公布了古巴內務部關于美國美古基金會所雇傭的中美洲人是如何潛伏到古巴進行恐怖活動的詳細報告。報告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總部設在邁阿密的旅美古巴僑民極右組織美古基金會,通過其准軍事小組,在中美洲建立了以中央情報局的老牌特務路易斯·波薩達·卡裏雷斯爲首的中美洲恐怖小組。該小組網羅了一些爲了金錢可以幹任何壞事的中美洲國家亡命之徒,在古巴的一些公共場所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死傷。

在積極策劃顛覆破壞活動的同時,美國還處心積慮、想盡一切辦法企圖謀殺卡斯特羅等古巴主要領導人,想以此達到推翻古巴革命政權的卑劣目的。

1965年初,中央情報局特制一支帶有皮下注射針頭的圓珠筆,針頭蘸有毒劑,擬送給卡斯特羅。中央情報局特工向古巴持不同政見者提供一支帶有望遠瞄准器和消音器的來複槍和一只裝有幾枚炸彈的旅行箱,用來謀殺卡斯特羅。

1976年卡斯特羅出訪智利時,一名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裝扮成記者,企圖用一架假照相機真手槍刺殺卡斯特羅。另據古巴新聞局1988年出版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古巴》一書透露,1976年卡斯特羅訪問牙買加時,美國中央情報局曾試圖讓一名間諜暗殺他。

世界上最大的朗姆酒公司巴卡第公司(法國)也曾提供資金,企圖除掉卡斯特羅。20世紀60年代,當時巴卡第的掌門人、已故的瓊·P.波奇曾計劃炸毀古巴的煉油廠,希望能造成混亂,從而達到顛覆古巴政府的目的。波奇的計劃和他打算使用的一架轟炸機的照片後來被《紐約時報》披露出來,炸毀古巴煉油廠的企圖最後沒能得逞。一份1998年才被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公布的文件顯示,196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密謀“暗殺卡斯特羅,其中主要由美國黑手黨執行,並由瓊·P.波奇提供資金”。根據這份文件顯示,黑手黨開價15萬美元,作爲暗殺卡斯特羅和他的弟弟以及切·格瓦拉的條件,而波奇爲此“貢獻”了10萬美元。結果沒有成功。巴卡第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在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古巴政府將該公司在古巴的所有資産都收爲國有。1960年很多國家和私人企業都和古巴政府達成和解,但美國和巴卡第公司卻沒有。

20世紀 90年代以後,卡斯特羅曾多次出國參加美洲首腦會議,美國中央情報局都曾派人意圖殺害他。美國中央情報局還多次陰謀殺害勞爾·卡斯特羅、切·格瓦拉、布拉斯·羅加等古巴其他主要領導人。盡管美國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企圖謀害古巴主要國家領導人,達到傾覆古巴革命政權的目的,但每一次陰謀都獲得了失敗的可恥下場,使美國妄圖從政治上遏制古巴的計劃破産。

(3)軍事上不斷進行威脅、挑釁和侵略

1961年美國雇傭軍入侵古巴雖然慘遭失敗,但美國並不甘心,仍然不斷地對古巴進行軍事威脅、挑釁和侵略,企圖達到從軍事上遏制古巴的險惡目的。

美國繼續派遣飛機侵犯古巴的領空和領海,肆意踐踏古巴主權。從1959年2月2日美國人阿洛·羅伯特·梅勒駕機非法入侵古巴領空開始,美國飛機就沒有停止過對古巴的侵犯。1995年6月13日和1996年1月9日、13日,由流亡美國的古巴裔美國人駕駛的飛機多次侵犯古巴領空,在哈瓦那上空散發煽動推翻古巴政府的反動傳單,古巴政府多次照會美國政府,要求美國政府阻止這種侵犯活動,並及時警告這種飛行活動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1996年2月24日,三架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美國飛機再次侵入古巴領空和領海,在古巴空軍兩次發出警告後,仍置之不理,而且又有兩架飛機第三次侵入古巴領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古巴軍方被迫命令古巴空軍米格-29飛機起飛,將入侵的兩架飛機在古巴領空範圍內擊落。

美國還利用其在古巴的關塔那摩軍事基地對古巴進行軍事上的挑釁。據古巴官方統計的數字顯示,從1962年起至1994年,美國對古巴一共進行了5236次挑釁,侵入古巴領海、領空甚至領土多達8262 次。1964年7月和1996年5月,美國軍隊從基地先後開槍打死兩名古巴邊防士兵。據統計,美國軍隊從該基地向古巴軍民開槍共打死軍人和漁民共8人,打傷15人。

(4)外交上竭力孤立古巴

美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強化對古巴遏制政策的同時,還不遺余力地謀求通過外交的途徑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1964年7月21日至26日,第九次美洲國家外長協商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在美國的授意下,由委內瑞拉出頭,指責古巴給其境內的遊擊隊提供武器、訓練遊擊隊、幹涉委內瑞拉內政。會議在美國的高壓下,通過了對古巴進行“集體制裁”的決議。其主要內容有:第一,美洲國家政府不保持同古巴政府的外交和領事關系;第二,美洲國家政府中斷同古巴進行的一切貿易往來,食品、醫藥和醫療設備除外;第三,美洲國家政府中斷它們和古巴之間的一切海運,出于人道主義的必要運輸除外。

這次會議後不久,同古巴曾保持外交關系的智利、玻利維亞和烏拉圭先後宣告同古巴斷交,使美國基本上達到了在外交上獨立古巴的目的。此時,在美洲只剩下墨西哥一國仍同古巴保持著外交關系。

20世紀80年代末布什總統上台以後,利用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動,繼續設法從外交上尋求獨立古巴的各種途徑,1992年簽署“托法”即是明證。但最終布什孤立古巴的政策卻在國際方面遭到了失敗。

繼布什之後上台的美國總統克林頓雖然在對古巴政策上有所松動,但是仍在外交上千方百計地企圖孤立古巴。

1994年12月和1998年4月先後在邁阿密和智利聖地亞哥召開了第一屆和第二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由于美國的強硬阻止,古巴國家元首卡斯特羅主席被拒絕于會議之外。其用意可窺見一斑。克林頓政府既阻撓古巴重新回到美洲國家組織中來,還試圖在國際上擴大孤立古巴的範圍。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克林頓政府年年提出譴責古巴“侵犯人權”的提案。克林頓政府簽署惡名昭著的“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給國際金融機構施加壓力,不讓該機構貸款給古巴,使古巴不得不背負高額的短期貸款利息。美國還不允許古巴在對外貿易中直接使用美元,使古巴增加了許多額外的費用。

針對美國政府不斷強化對古巴遏制政策的做法,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的率領下,進行了持續的、有策略性的抗爭,並取得了階段性的、局部的勝利。但由于美國的一意孤行,使美古關系基本上保持著惡化狀態,這是自1964年以後美古關系的主流。

雖然 1964年以後由于美國強化對古巴遏制政策的推行,使美古關系基本上處于惡化狀態,但這一期間兩國關系也曾出現過緩和的迹象,並在20世紀末日趨明顯,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對待的現象。

美國因仇視古巴卡斯特羅革命政權而采取的遏制古巴政策,事實證明是不智之舉。因而在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不斷衰弱,一部分美國國會議員開始對前幾任政府對古巴所采取的敵視政策展開了批評,主張對古巴的政策必須進行調整。1973年1月,美國11名共和黨衆議員發表題爲“與古巴議和”的聲明,認爲美國與古巴開展對話,逐步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既符合全球和地區的潮流,而且會大大有利于美國商人。

1974年8月,福特繼任美國總統以後,極力主張同古巴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國會議員們要求美國政府廢除對古巴經濟封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他們看來,卡斯特羅已經調整了他在西半球的冒險性對外政策,集中精力努力發展國內經濟,在對古巴實施經濟封鎖政策不得人心的境況下,自願放棄古巴這個美國傳統的市場,只能給美國自身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因而適時改變對古巴的經濟封鎖政策勢在必行。1975年,一些美國國會議員在組團訪問古巴後認爲。美國的農産品、工業品、農業機器設備、食品和技術知識等,在古巴都會有廣闊市場。來自生産稻米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約翰斯頓和衆議員布魯赫指出,古巴革命之前,每年進口美國大米16.5萬噸,後來因爲經濟封鎖,古巴被迫通過一個美國跨國公司的歐洲分公司進口意大利大米,而美國的大米産地卻苦于生産過剩。也有些國會議員指出,對古巴的經濟封鎖既不利于美國人就業,又使消費者得不到康價的古巴糖和其他商品,主張停止對古巴的經濟封鎖政策。

上述美國兩院議員的呼聲雖然是基于美國自身利益的考慮,反映了部分美國商人的心理,但從長遠來看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因而對當時的美國政府也産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使美古關系一度出現了緩和的迹象。

20 世紀 60年代末,美古兩國的飛機和船只被劫持到對方領土的事件時有發生。1969年10月,兩國曾就此問題展開過談判,並沒有取得成果。1971年,卡斯特羅率先表示願意同美國重新進行談判。1972年11月,一架美國客機被3名美國黑人劫持到古巴。這件事情使兩國又重新回來談判桌前。1973年3月,兩國締結了關于防止空中和海上劫持行爲的協定。這應該算是兩國關系史上取得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1974年11月,美洲國家外長協商會議討論撤銷對古巴制裁問題時,美國代表投了棄權票。而後,美國處理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傑斯和國務卿基辛格的助理伊伯爾格同古巴官員進行了多次會晤,就如何解決雙方的沖突問題進行探討。1975年7月,美洲國家外長協商會議授權各成員國可以各自認爲適合的級別與方式,處理同古巴的關系,在通過此項決議時,美國代表是投了贊成票。同年8月,美國宣布部分撤銷其對古巴的禁運,允許美國公司在外國的子公司向古巴出售商品;對于那些允許自己國家的飛機和船舶運貨去古巴的國家,美國也承諾不再拒絕給予援助。其後不久,美國助理國務卿威廉·羅傑還宣布,將准備同古巴改善關系。這被卡斯特羅稱爲自古巴革命以來古美關系最接近于突破的時期。

卡特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的對外政策雖有所調整,但對古巴政策的緩和仍在繼續。1977年3月,美國宣布取消對美國公民去古巴的禁令。4月,美國暫停對古巴的高空偵察飛行。同月,美國負責拉丁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托德曼訪問古巴,這是兩國斷交後美國外交官首次出訪古巴。9月1日,美古兩國在對方首都互設照管利益辦事處。10月,古巴外貿部部長馬斯·費爾南德斯應美國75家公司的邀請訪問美國。12月,兩國之間開辟了一條旅遊航線。

上述種種迹象表明,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美古兩國關系一度出現了緩和的趨勢,雖然時有起伏,也使兩國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可惜的是,因爲種種原因,這種趨勢並未持續發展下去,到了卡特總統任內末期,兩國關系松動的局面不複存在。直到90年代後期才有所改善。

克林頓任美國總統期間,雖然因一度簽署“赫爾姆斯-伯頓法案”而使美古關系進一步惡化,但很快兩國之間又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緩和趨勢。

1998年1月,羅馬教皇保羅二世對古巴進行了一次曆史性的訪問。保羅二世在抵達古巴後所發表的第一次講話中即譴責了美國的經濟封鎖政策,並希望古巴能“向世界開放,世界向古巴開放”。利用教皇的這次出訪古巴,不少美國天主教教徒追隨其後到了古巴,獲得了一次了解古巴的機會。教皇保羅二世的這次出訪,預示著美古關系的堅冰開始消融。

1998年3月2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發表聲明,決定適當放松對古巴的制裁,並允許美國運載人道主義物資的飛機直航古巴;允許美籍古巴人向他們在古巴的親屬彙款,每人每年至多可彙款1200美元;下令加快向古巴出口藥物的審批過程;要求國會通過向古巴銷售糧食的立法。這是美國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第二次適度弱化對古巴的遏制政策。就連古巴的最高領導人卡斯特羅都認爲這是一項積極的舉措,並認爲它將有助于美古兩國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隨後,克林頓總統又做出進一步和解的姿態。1998年5月6日,克林頓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稱:“由于美國同古巴血脈相承,古巴是美國的近鄰,所有美國人都願意與古巴和解。”他還表示,他能夠理解古巴政府希望維持醫療保健制度和履行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承諾,並認爲這是“值得稱贊的”。同一天,美國國防部發表報告認爲,1989年以來,古巴軍隊人數和國防開支已經減半,古巴軍隊具備最小的常規作戰能力,而且目前多數古巴軍人正在從事農業生産,這使得古巴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對其鄰國和美國都不再構成威脅。這實際上是爲緩和兩國關系提供理由。

在克林頓講話和美國國防部報告發布後不久,兩國之間的航空聯系首先得以恢複。6月,美國航空管理局允許古巴客機過境飛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和多倫多,美方將提供正常的空中導航服務。7月,一架美國包機從邁阿密直飛哈瓦那,這實際上表明美古兩國恢複了中斷了的直飛商業航班。

同年10月,在一些美國前任和現任官員的推動下,有16位參議員聯名寫信給克林頓,建議“由一些熟悉國際關系的傑出的兩黨人士,對目前的美國政策及其在本半球所産生的全面影響作出深思熟慮、合理和客觀的分析”,即成立一個兩黨委員會來檢討美國對古巴政策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美國長期以來實施的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在該信發出去以後,又有6位參議員要求在信上簽名,預示著更多的人意識到了適當調整對古巴政策的重要意義。

對于美國政府中部分官員的上述建議,克林頓政府也作出積極的回應,1999年1月5日,克林頓總統再次宣稱將調整對古巴的政策。這預示著緩和趨勢的再度出現和日益明晰化,美古關系又出現了新的轉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自1964年到20世紀末,由于美國對已形成的遏制古巴政策的不斷強化,使兩國關系不斷惡化,並居于兩國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但由于古巴反“遏制”的多重努力及取得的局部勝利,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構與發展,使得美國幾屆政府在對古巴政策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因而出現了緩和的迹象。尤其是克林頓政府對古政策的再次調整,預示著美古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