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紅四方面軍最年輕有爲的軍政委,比林彪當軍長時還年輕3歲

曆史門前小個子 2024-05-05 12:11:27

1930年,23歲的林彪當上了紅四軍軍長,從那一天開始,林彪的輝煌人生也拉開了帷幕,後來的林彪有那麽大的成就,並在47歲就被授予元帥軍銜,這一切,使得他的人生更爲傳奇。

鮮爲人知的是,同時的紅四方面軍,有一位更加年輕有爲的軍政委,此人在20歲時,就當上了軍政委,比林彪當軍長時還要年輕3歲。

他就是陳海松。

如今提到陳海松的名字,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這從某一個方面來說,也屬于正常,因爲陳海松犧牲的時間早,沒能參加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所以他的名頭,自然是小了很多。

不過,從我軍在土地革命時期的發展和貢獻來說,陳海松在紅四方面軍的軍史上,是一個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開的人物,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敬佩和愛戴!

如同很多開國將領一樣,陳海松的童年,過的並不幸福,他出生在湖北大悟縣一個相當貧苦的家庭,2歲時,母親就撒手人寰,那個時候的陳海松還沒有記憶點,甚至長大後,連母親的臉都記不清。

不過幸運的是,陳海松被自己的嬸母收養,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了一些母愛,貧瘠的生活,最能鍛煉一個的的體格與志氣,陳海松在這樣的苦日子中,正是養成了堅毅的性格,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14歲那年,陳海松最大的心願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巧合的是這一年,正是1927年,“黃麻起義”爆發的年月。

“黃麻起義”後,革命的大火在大別山地區熊熊燃燒起來,大悟縣作爲鄰近縣,革命的熱情也在群衆中傳遞的越來越快,陳海松作爲村裏孩子的“淘氣王”,他當即認識到了革命運動的不同形式,他也明白,如果自己想要改變命運,那就不要怕死,要大膽的去參加革命運動。

此時全國是白色恐怖時期,陳海松在這個關鍵時刻參加革命運動,這讓他的父親和嬸母很是心驚膽顫,兩人商議後,決定給陳海松“成親”,用這個方法“拴住”他。

陳海松心裏明白嬸母與父親對自己的關心,但是他決心已定,思來想去,陳海松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先是答應了父親要成親,成親後,他又每天老老實實去地裏一個人幹活,誰幫忙都不讓。

陳父與嬸母看後覺得兒子變了,很是欣慰,可是有一天到了晚上,兩人都沒有見到陳海松再回來,第二天他們才知道,原來兒子已經跟著紅軍隊伍走了。

嬸母聽後當即淚如雨下:“兒呀,你要參加紅軍,也和嬸母說一聲啊....你什麽時候回來啊。”

那個時候,陳海松與他的父親,嬸母都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再也沒回來。

也許在參加紅軍隊伍的時候,陳海松也擡頭望了一眼家的方向,他知道父親和嬸母對自己的好,但是他更明白,在這樣一個亂世,只有革命,才能打破舊秩序,才能讓子孫後代人不過他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毅然決然跟紅軍走了。

參軍時,陳海松16歲,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的影響,甚至他還做過許世友的勤務員,只是時間不長就被調走當上了班長。

每逢戰鬥時,雖然陳海松年齡小,但是他一點也不含糊,也不懼怕犧牲,帶著人就往前沖,可盡管他這樣努力,在紅四方面軍“肅反”時,他還被人汙蔑。

幸好他被上級保了下來,陳海松這才躲過一劫,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經此事後,陳海松表現出了更加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政治工作能力。

在商(城)潢(川)戰役、潢(川)光(山)戰役中,陳海松得到了來紅四方面軍司令部的贊賞,他被提拔爲了團政委,

陳海松的“突然崛起”也使得他走進了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心裏,當時由于戰鬥頻繁,急需人才,徐向前便將陳海松的名字深深記住。

1933年,在紅四方面軍的軍事會議上,徐向前力薦陳海松做紅二十五師政委,這一消息震驚到了很多人,因爲陳海松這時很年輕,才17歲。

對衆人的質疑,徐向前堅定認爲陳海松有這個能力,最終,在他力薦下,陳海松順利當上了紅二十五師的政委。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擔任紅二十五師師長的,正是許世友。

許世友迎接陳海松時,還有些呆住,他實在不敢相信在幾年前還是自己勤務員的人,如今僅過了這麽幾年,就變成了搭檔,許世友震驚的同時,更多的是欣慰。

紅二十五師在他們兩人的指揮下,也士氣旺盛,打了很多勝仗,由于陳海松表現良好,他的優秀折服了很多領導,因而在之後紅九軍成立後不久,陳海松再次升任紅九軍政委。

陳海松擔任紅九軍政委時,不過20歲,實在是年輕的很,比林彪當軍長時還年輕了3歲,對陳海松這樣的人才,徐向前也很欣慰,認爲“後繼有人”

1935年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師時,毛主席與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挨個握手,得知眼前的陳海松是九軍政委,並且才20歲出頭時,他也感到很驚訝:“紅一方面軍的幹部也年輕,但還沒有年輕到這種程度的。”

陳海松此時在紅四方面軍中,可謂是名聲赫赫,而他也善于與同志們打成一片,所以戰士們都喜歡和他交流,對他很擁護。

草原分兵時,朱德跟隨紅四方面軍南下,當時他的待遇很不好,陳海松作爲四方面軍的幹部,他卻對朱德非常尊敬,每次見到朱德,都會親切喊道:“總司令,你好呀。”

不僅如此,陳海松還將自己的大馬送給了朱德騎,他做的這一切,使得朱德也對他充滿了好感。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陳海松作爲九軍的政委,跟隨西路軍西征,這次西征,也成爲了他人生的終結。

由于沒有補給,沒有建立根據地等多種原因,西路軍損失慘重,到1937年時,西路軍不得不退守梨園堡一帶,紅九軍此時擔任了後衛。

不一會兒敵人攻了上來,陳海松就帶著戰士們進行反擊,由于敵衆我寡,陳海松將生的機會讓給了同志們,讓他們先撤退,自己留下來掩護。

最終,年僅23歲的陳海松犧牲在了這片熱土上。

陳海松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戰士們悲痛的淚流不止,徐向前也流下了熱淚,喃喃道:“九軍離不開陳海松。”

朱德對陳海松也是念念不忘,抗戰時期,朱德曾多次與其他人提到陳海松的名字,並認爲如果陳海松沒有犧牲那麽早的話,對革命的貢獻會更大。

只可惜斯人已逝,讓人痛惜。

詩人說:“有人的死了,他還活著。”陳海松先輩,就是這樣的人!只要我們沒有忘記,他就一直在。

3 阅读: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