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毛澤東心中的五虎上將?

最先鋒 2024-05-10 19:11:45

“五虎上將”的出處,主要發自于蜀漢時劉備所確認的關、張、趙、馬、黃。聯系這一史實,我們可以較爲線條化地勾勒出關于五虎上將的有關標准。

首先應該是武功標准。在整個三國,關張趙馬黃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現代戰場不再講究微觀上的馬步功夫,但仍然通過參與和指揮作戰、打硬仗打惡仗、斬殺名將及名軍、創建名軍等方面來體現其卓越“武功”。

其次應該是戰功標准。經常打敗仗的將軍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將。相對于其他人更多的戰功和戰績應該是跻身五虎上將的重要指標。

再次應該是作用標准。是不是經常受到重用、有沒有獨立擔當一個方面作戰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紛繁複雜的戰場上體現出自己在特定地區的主角地位,這是從作用的角度來評五虎上將的標准。

第四應該是資曆或履曆標准。資曆和履曆是一種長時間、多階段、不同場景下戰功與戰績的體現。所謂身經百戰、百煉成鋼者,此之謂也。

第五應該是文才武略標准。五虎上將不應該只會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將軍,而應該是能文能武且頗具洞察力熟谙戰爭規律的智者。

從這樣的標准出發,我認爲毛澤東屬下的五虎大將將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陳赓。

爲什麽是彭德懷?

彭和林一直是毛澤東軍事上的兩員大將,一個敢打硬仗,一個善打巧仗,都可以達到極至的狀態:一場戰鬥,如果林彪都說可以打,必勝;如果彭德懷都說不能打,必敗。

在中央蘇區,彭林也是毛澤東手下的兩大王牌軍的首腦:林彪主持的一軍團是朱毛紅軍的嫡系班底,曾經在漳州戰役大顯神威;彭德懷的三軍團曾經創下攻下長沙的偉績。

長征中,一三軍團也是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而且,這兩支軍隊身經百戰,從長征開始時的各二萬人左右,經過一次次地減員和整編、征兵,到達陝北時,兩軍合計都已經不夠八千人。

抗日戰爭中,彭德懷出任八路軍(後改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日戰爭共産黨軍隊所打的最大規模的戰役百團大戰就是由彭德懷親自指揮。

解放戰爭中,身爲軍委副主席的彭德懷又親自率領西北野戰軍以三萬弱旅,采取蘑菇戰術和聚殲戰法,生生地把胡宗南的二十三萬人拖住甚至擊敗。在五大戰場即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原戰場上,西北作爲國民黨軍的重點攻擊地帶,敵人不但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反而大大地受損。

彭將軍即俘即補不斷壯大自己最終將胡匪驅逐出境並一路追擊到大西南並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殲滅之、對西北的馬匪則窮追猛打報了當年西路軍的一箭之仇。

更爲難得的是他在朝鮮戰場上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壯烈所爲,讓大局未定的共和國軍隊在第一軍事強國面前揚威。

無論是能力、資曆還是戰績,彭都無愧爲五虎上將。

爲什麽是林彪?

林彪打的仗的總數也許不如彭德懷多,這是因爲他擅長打精致的、有把握的、有效率和效果的名仗。

且不說年輕的林連長曾經創造過一個連擊潰一個師的光彩戰績,也不說一軍團和一方面軍的累累戰功,只說抗日戰爭中的平型關大戰和解放戰爭中東北戰場上的遼沈戰役,其震撼程度就是鑽石級的。

平型關大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次經典亮相,八路軍一戰成名。林彪幾乎只打了這一仗久去蘇聯療養,回國後繼續他在抗日戰爭前的抗大校長角色。解放戰爭中再次作爲奇兵使用,爲共和國的誕生開辟了第一塊解放區。使用林彪于這個方向的重用程度,可以從同時在這個方向上投入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員的巨大重要性反射而出。

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五大名牌中的兩個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就是在林彪繼錦州戰役之後的圍殲廖耀廂混戰中一舉擊殺的。

這之後,林彪的四野作爲毛澤東手中的生力軍下華北、戰華中、進中南、渡海南一路凱歌,可以說是縱橫天下。

林彪在解放戰爭中所遇的國民黨名將也很多,比如陳誠、杜聿明、衛立煌、陳明仁、白崇禧等,無非一時之俊傑也。能與這些人交手甚至戰友而勝之,非五虎上將不能爲也。

爲什麽是劉伯承?

劉伯承的綜合秉賦之高,時常被人贊爲當代中國難得之軍事家。他在長征中、抗日戰爭中、解放戰爭的中原戰場上所建樹的巨大功勳,以及這期間他在戰術戰略上的精細心得,都讓他高出同仁們許多。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打過許多頗有教科書價值的名仗。比如陽明堡、長生口、七亘村、響堂鋪等戰鬥,無不具有相當的可挖掘潛力。

在解放戰爭中,是劉伯承的部隊第一次從分散狀態中集合爲能征善戰的兵團組合,並在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中,給了國民黨軍隊上了精彩的一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更是一般人所不能打或打不好的難仗。千裏躍進而不要後方的偏師作戰,無一不是敗多勝少的惡仗。紅軍的長征、抗日戰爭後期的三五九旅遠征、中原突圍,無不是在“保存就是勝利”的旗幟下傷痕累累的壯烈遠征。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更大的一個手筆即粟裕率領葉王陶千裏蛙跳閩浙贛,就因其前景的不可預期而在粟的堅持和毛澤東的讓步下未能成行。從這個意義上,劉鄧的南下大別山,其意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

即使只從軍事上講,這一行動也使得戰火因燒到國統區、經濟和軍事壓力投向國民黨方面、部隊逐步積累起在中原的戰略優勢而使得後來的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戰因爲建立了較鞏固的中原根據地和遊擊區而受益非淺。

二野的前身是一二九師,而一二九師的前身則是第四方面軍經四川之敗和黃河之敗的“殘部”。能夠把這樣一支並非主力的部隊打造成一支名軍,劉帥之功也。以一位軍事家統馭下的名師而建立起卓越戰績,劉伯承不愧一代軍神也。

爲什麽是粟裕?

粟裕不能成爲元帥也許和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未能成爲方面軍首腦有關。在第七軍團和第十一軍團都做過參謀長的他,最終因爲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和方志敏的犧牲而未能建立更大更有震撼力的功績。加上未能參加長征上而失去了許多指揮大部隊建立大功業的機會。而從解放戰爭的曆史來看,指揮大兵團作戰是粟裕的強項。

抗日戰爭中,粟裕已經開始出露頭角。韋崗之戰雖然只消滅日寇五輛軍車二十多個鬼子但畢竟是新四軍北上支隊的處女戰非同尋常。後來的黃橋之戰和車橋之戰,粟將軍已顯出不凡氣概。

蘇中“七戰七捷”是粟大將堅持內線作戰的傑作。還在第七仗未打之時,毛澤東的賀蘇中七戰七捷的電報就發將了過來,這逼著粟將軍湊足這個吉利的數字。

策劃淮海總對決勝而不是再出奇兵挺進閩浙贛又是粟裕的主意。爲此他還專程去面見了毛澤東。以相當數量的華中部隊補充中原野戰軍後,陳毅司令員爲協調二大野戰軍的合力作戰兼任了中原野戰軍的副司令員,粟大將就以代司令員的身份獨立領導華東野戰軍。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粟以極大的胃口吃掉了國民黨方面的一個又一個重兵集團,尤其是黃維所率領的以王牌十一師爲骨幹的十二兵團。連同此前在山東戰場上消滅的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和後來的邱清泉第五軍,五大名牌在粟大將的參與下搞定了其中的三個,威名赫赫。

爲什麽是陳赓?

以上的四位戰功卓著,進入五虎上將序列一般不會有多少爭議。有爭議的這第五位。我之所以認爲是陳赓,原因如下:

(1)陳赓的資曆深。黃埔一期出身的他,在東征之役中救過蔣介石的命,並得到過相當的重用。從事地下工作(在上海黨中央特科)和軍人生活時,兩度被黃埔舊人錢大鈞和蔣介石捉而後放,頗有傳奇色彩。與魯迅和宋慶齡的交往,也讓他憑添幾分儒將之氣。

在南昌起義中任過營長,在鄂豫皖根據地任過團長和師長,在中央蘇區任過彭楊學校校長。

(2)陳赓的皇威重。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土城之戰,幹部團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澤東由衷歎道:“陳赓能當軍長!”這樣的認知,也爲以後在解放戰爭中將陳赓兵團視爲中央直屬兵團奠定了一定基礎。

(3)陳赓的戰功強。抗日戰爭中,陳赓大將的神頭嶺、長樂村、香城固,給日本人以重大殺傷,並因此而讓他所率領的三八六旅成爲日本人都認可的勁旅。香城固一戰,日本人的坦克破天荒地寫上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在電視劇《亮劍》,我們也看到到那樣的場面。

這樣的標語,至少清楚地說明,在抗日戰爭中,三八六旅可沒有閑著而是讓日本人必欲滅之而後快。

(4)陳赓的作用大。無論是在毛澤東轉戰陝北時機動使用由太嶽縱隊組成的陳赓四縱隊作爲中央直屬縱隊,還是在實施“三軍動出兩翼牽制”戰法對陳謝兵團(含四縱、九縱和三十八軍)的戰略運用,或是對大西南用兵時的奇兵四兵團,陳赓的部隊一直是作爲一個方面軍來使用的。這樣的殊榮,縱是諸多元帥如葉劍英、徐向前等都未能享受過。

(5)陳赓的余威響。解放後的陳赓,曾經任過援越抗法戰場上的顧問、任過志願軍代司令員、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建國後仍然有這樣的閱曆,不可謂不受重用也。

毛澤東自己的判斷

毛澤東自己似乎沒有過閑情逸致來品評自己的五虎上將。但他在特定時期的一些用人決策,卻很能說明他對各大將帥的寵愛程度。

從毛澤東在准備入朝作戰選擇挂帥時的考慮來看,彭、林、粟已經成爲毛澤東心中的五虎上將是勿庸置疑的。

對劉伯承,毛澤東很早就有過較高期望。比如在共産國際和中/共中央爲避免朱毛在軍中目標太大而建設二人離開部隊到中央時,毛澤東就曾經主張由劉伯承和恽代英來代替朱毛二人。

陳赓的四縱隊在一九四六年被確定爲中央直屬兵團,陝北轉戰時毛澤東還曾經多次准備將其調入陝北參加對胡宗南的逐鹿,後來又將其做爲奇兵使用在敵人力量較爲空虛的豫陝戰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毛澤東對陳赓的喜愛和相信。

5 阅读: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