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善:把現金堆成山,高調捐款26億後“消失”,如今在家種地

迎絲聊曆史 2024-04-25 17:46:42

明明慈善捐款總額高達26億,更是被賦予“中國首善”的稱號,如今卻不敢出現在公衆的面前,父親兒子更是讓他少說話,只能在老家種地。

從“首善”作成了“首騙”,如此之大的轉變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離譜故事?陳光標的錢從哪來的?他這麽高調慈善究竟意欲何爲?

我要賺錢

1968年,陳光標出生在一個貧困的江蘇農村家庭。“揭不開鍋”在陳光標小時候的記憶裏並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的場景。

家裏五個孩子都是靠著爲數不多的幾畝薄田養活,可靠天吃飯免不了有意外發生。

一場自然災害的到來,讓本來就吃不上飯的家庭陷入了更加嚴峻的窘境,從挖野菜到被迫啃樹皮吃草根,再到連草根都吃不上,餓急了捧一抔黃土填進嘴也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盡管掙紮了很久,陳光標還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一個哥哥和姐姐被活活餓死,也是從那時起,四歲的他立志:我要賺錢!我一定要賺錢!

陳光標從9歲就開始賣水,小小的身軀扛起兩個重重的水桶,扁擔在肩膀上摩擦出鮮紅的血痕,一動就疼,可堅強的他愣是一聲不吭忍了下來。

剛開始生意慘淡,聰明的陳光標打出“一分錢免費喝”的噱頭,人們紛紛被吸引過來,陳光標也因此賺得了人生的第一筆生意財。

一個暑假的賣水生意讓陳光標自己開始能夠負擔自己的學費,不僅如此,他還慷慨地拿出自己的辛苦錢幫鄰居也交上了學費。

這一次的助人爲樂被老師知道後,善良的陳光標獲得了一朵小紅花的獎勵。同學們爲他鼓掌歡呼,老師也對他贊賞有加,陳光標第一次嘗到了幫助人的甜頭。

乘勝追擊,陳光標後續又做了很多小生意。冬日紅薯,夏天冰棍,再到後面開始做起糧食買賣,陳光標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專業。

在當時一個家庭月收入都很難超過一百塊錢的情況下,17歲的陳光標居然憑一己之力成爲萬元戶,這個頗具商業頭腦的少年一時間家喻戶曉,人人都知道“陳家出了個少年萬元戶”。

哪怕自己的經商之路已經開始走出名堂,陳光標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高中畢業之後,陳光標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中醫學院求學。

畢業之後,相比之前買賣東西的小打小鬧,陳光標才算正式開啓他的創業之路。

發家之路

剛進商海時,他也曾手足無措,跌過跟頭,但不得不說,陳光標天生就是創業的一把好手,很快就從這商界爭雄中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天,陳光標正好在一家藥店附近閑逛,發現很多人都圍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討論好不好用,還時不時會傳來“哇”的驚歎。

藥店裏還有熱鬧?陳光標感到十分意外,忙擠上前去一探究竟,原來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兩個電極夾在耳朵上就知道身上哪裏有問題。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大家驚歎于這個儀器的神奇之處,醫學出身的陳光標卻一眼就看到了不足與改進之處:可以更直觀。

怎麽更直觀?自然是通過圖像呈現,陳光標也就此嗅到了商機:

既然簡單的疾病探測儀都能廣受大家追捧,如果産品再升級,降維打擊之下,自己的新産品一定可以大賣特賣。

敢想敢幹,更是說幹就幹,陳光標掏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左拼右湊彙集了3000元的啓動金,專門聘請了業界的專業人士根據自己的設想將市場上的耳穴探測儀進行創新。

就這樣,原本十分袖珍的儀器被陳光標包裝成了“大家夥”,但誰也想不到,這其實就是做了十分簡單的調整,加上顯示器外殼罷了。

陳光標深知,如果外形太簡單的話,就不能給用戶一種很厲害的感覺,所以他索性往裏面塞了一個大型的無用電瓶,以重量體型彰顯其可信度。

果不其然,1996年,這一款迎合用戶需求的“新玩意”一進入市場就受到了大衆喜愛,本金不過幾百,陳光標賣3000都難逃“供不應求”的局面。

後來,這款産品被命名爲“跨世紀家庭CT”,甚至還申請了國家專利,陳光標也憑此收獲了成年後的第一桶金,他的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也迅速發展起來。

創新中創業,這是陳光標的發家開始。自此之後,他也創新了很多産品,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要說起他的資産爆炸,還得是歸功于他懂得“變廢爲寶”。

衆所周知,建築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是絕對的暴利。可偏偏就有很多地方並沒有重視建築産生的垃圾,大部分都是選擇習慣性進行回填。

2003年,陳光標就將手伸到了環保這一領域,並一手打造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大型建築、機械的綠色拆除,不僅環保還能垃圾再加工。

選對了賽道,幹利益空間極大的工作,還順應了國家大力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陳光標不賺錢誰賺錢。

短短七年時間,陳光標就賺出了50億身家,當年吃不起飯的窮孩子也終于實現了絕對意義上的腰纏萬貫。

中國首善

有了錢,陳光標就開始想著做慈善。一般人做慈善都是捐點小錢意思意思,陳光標不一樣,直接將自己近一半的收入都投入慈善。

1995年,事業剛開始有苗頭的陳光標賺了60萬,拿出28萬給家鄉修路。

1996年,陳光標賺了500萬,其中300萬都拿去給家鄉修農貿市場。

在創業之初,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陳光標還拿出3萬來幫助一名白血病患者。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陳光標不僅捐出上億善款,還親自帶人帶器械趕到了災區現場。

120名操作手、60台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在陳光標的組織下,救回了131條生命。

陳光標還親自參與到救援中,雙手不停地扒著石塊,生怕錯過每一條鮮活的生命,戴著手套也時常被尖銳的石塊劃傷,稍不注意鮮血就會染紅整個手掌。

穿著一身迷彩裝,吃著普通的救災飯,看著眼前的生生死死,陳光標就會想到哥哥姐姐在自己眼前餓死的場景,眼淚就止不住的流。

陳光標忘不了自己童年所經曆的苦難,自1990年代起,陳光標便開始致力于向各個貧困地區提供援助,特別是在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在他的故鄉以及鄰近地區,陳光標投資建立了數十所希望小學。這些學校爲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打開了接受教育、爲未來鋪路的大門,爲他們的成長和學習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陳光標不是中國最有錢的,但他絕對是中國捐款裏面排前列的,26億的善款爲慈善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也讓他榮獲“中國首善”的美譽。

並且陳光標還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的“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稱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他““道德模範”稱號,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然而,他的慈善能被大家熟知,不僅是捐的多,更是因爲他個人非常善于宣傳。

真慈善背後的大宣傳

2010年,陳光標因爲一張照片陷入輿論中心。

這是在陳光標被評爲“中國第一慈善企業家”的同一天,他在江蘇的一家商業銀行會議室內,用4000萬元人民幣建立了一道“金錢圍牆”。

照片中的陳光標站在由紙幣堆砌而成的牆前,面露自豪。這張照片曝光後,立即激起了公衆的廣泛討論,很多人開始對陳光標展示財富的方式提出質疑。

當時,陳光標只是希望通過這種震撼的視覺效果來呼籲社會各界投身于公益事業。

這4000萬元中,有3300萬元是陳光標個人的捐贈,其余部分則來自其他慈善家的支持。而這些錢財都被如實發往玉樹用于支援災情。

如果說這件事只是宣傳的方式讓大衆有點接受不了,那麽接下來他的“冰桶挑戰”可就是實打實的“虛假宣傳”了。

2014年,正是“冰桶挑戰”最風靡的時候,陳光標自是不能錯過這次擴大自身知名度的時機,義無反顧地給自己報了名,全然不顧當時的自己已經將近50歲了。

他對外稱:“我能夠在冰桶裏待半天,誰要是比我長,我就捐100萬,持續6天。”大話說出去了,沒有人相信他能辦到,可是陳光標還真就完成了。

不過,他的成功很快就被揭穿了。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這是常人無法實現的,幾分鍾都有點難熬。

證據在此,陳光標只能承認,自己只是泡在上面漂有一層冰塊的溫水裏,但他說:他只是希望通過這個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大家關注慈善事業,發心是好的。

若僅有這兩次,也許大衆對這位財大氣粗的慈善家可能還抱些寬容,可是,從“錢牆照片”到“虛假冰桶”,陳光標在慈善宣傳上的騷操作還真是不少。

從鄧麗君墓前高歌到三月扮“雷鋒”,從無車日砸奔馳再到舉辦個人演唱會,更不要說他帶著員工去人家酒店吃剩飯剩菜、當街表演胸口過汽車了。

陳光標的每一次慈善,都要附帶著各種各樣吸睛的宣傳方式,本來是值得人感動的善舉,可總會被他搞得啼笑皆非,無數大衆也對他這種宣傳炫耀反感不已。

隨著“虛假冰桶”被曝光,陳光標被拉下神壇,他也終于收斂起自己的言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現狀:還想高調

2020年,武漢疫情的爆發,陳光標再一次行動在最前線,價值超過6000萬的物資被送往武漢,這一舉動使這位“中國首善”開始重新出現在大衆的視野。

網友們紛紛開始探尋他的近況,怎麽也沒想到,這位億萬富翁竟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過起了農民的生活。

在將公司的日常管理交給兒子後,陳光標與妻子一同返回了他們的農村家中。2023年,一位記者對他進行采訪,發現陳光標竟住在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裏。

爲了接待來訪的賓客,陳光標甚至還親自下河捕魚來招待客人,准備的飯菜也只是普通的農家菜,壓根沒有億萬富豪的排場。

不過,陳光標的疫情捐款並沒有激起多少水花,正如他這幾年的公益一樣,都是默默進行的。

但是2023年末的甘肅青海的援助,陳光標的高調宣傳又回歸了,這位慈善表演家“又火了”。

陳光標再次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不單是因爲他慷慨捐贈了4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他親自帶領著專業的救援車隊,堅定地表示要沖鋒陷陣在第一線。

當車隊經曆了長時間的跋涉,穿越冰雪覆蓋的路途,將一車車救援物資送抵災區時,陳光標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了救援行動中。

陳光標親手用鐵鍬爲一家五口在地震中遇難的亡魂安葬,還向一位孤老承諾:“今後遇到困難,來找我。”

陳光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一次站出來再次大肆宣傳,是因爲他看到企業家捐贈的情況並不是很理想,他想做一個號召者。”

這樣的出發點無疑是令人感動的,陳光標也確實是在踏踏實實地做著爲人民服務的好事情,想通過自己高調的慈善表達帶動大家多多參與到慈善事業中。

但是,對于自己是不是故意高調,陳光標也是非常坦誠的說:自己是非常想高調的,自己被迫低調是因爲父親兒子認爲自己之前比較丟人,不讓他再宣傳了。

即便如此,陳光標都依然在慈善的路上,不曾放棄。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我想在中國慈善史上被載入史冊。”這是陳光標一直選擇高調慈善的原因之一。

古往今來,我們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圖回報”,像陳光標這樣直白地表達“我就是圖名”,並不符合大衆對于做善事的認知。

也正因爲如此,陳光標一直不受大衆待見,大家認爲他是在炫耀,大家認爲這就是嘩衆取寵,太有功利性的好事也讓人開始認爲他有商業所圖。

但不管怎麽樣,相比那些偷稅漏稅的明星、商人而言,陳光標能夠拿出自己收入的60%以上來做慈善,並且承諾死後裸捐,就這些就足夠值得肯定了。

2011年,人民日報曾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對于樂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調時推波助瀾,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讓後來者望而生畏。

陳光標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打開了一扇門,打開了財富通向慈善,通向愛的一扇門。或許有更多的企業家能和陳光標一樣,由個體意識的覺醒發展到群體意識覺醒的時候,財富才最終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

對于陳光標這樣的做法,那您是怎麽看呢?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1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