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産業之殇:開局就過剩?

妮妮聊商業 2024-05-19 09:01:00

種種迹象表明,尚處商業化前期階段的氫能,全産業鏈産能過剩業已露頭。

被稱爲“21世紀終極能源”的氫能,曆經數年産業鋪墊,全球都在加快發展節奏。圍繞氫能的各類投資,包括一級市場投融資、産業資本的項目投資,一度極爲火熱。

全球氫能熱背後,有著極爲濃厚的産業政策身影。中美歐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氫能戰略,歐美計劃2030年綠氫年産能達到1000萬噸以上,中國的氫能戰略則在綠氫制備、氫能車、氫能基建各環節實現了全覆蓋。

然而,去年年末,中石化庫車項目産能利用率不足30%的消息,掀開了綠氫制造問題的冰山一角。事實可能比這要更加殘酷,全球綠氫項目産能利用率甚至不足10%。

華夏能源網&華夏氫能(hxqn3060)注意到,包括綠氫制取、堿性電解槽、氫燃料電池在內的氫能全産業鏈,都存在著程度不等的産能利用率過低問題。綠氫産業還沒經曆快速發展的成長期,就步入了競爭慘烈往死裏“卷”的成熟期,這樣的非正常狀態讓整個産業發展的很畸形。

綠氫項目:産能利用率不足10%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 在最新的《2023能源轉型投資趨勢報告》中給出數字,目前用于生産綠氫的制氫設備工廠平均産能利用率僅約爲10%,其中中國大陸的利用率最低。

彭博報告提到“中國大陸制氫設備利用率最低”,實際上未必一定是最低。不能忽略該報告的統計樣本的問題,這或許是因爲全球範圍內中國的綠氫項目建設是落地最多的。

高工氫電産業研究所《中國電解水制氫項目數據庫》統計,2023年中國有將近20個電解水制氫示範項目建成及投産。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多達14個,制氫裝機規模合計達到387MW。

同時,中國目前公開規劃在2024年建成的綠氫項目超過60個。其中已開工綠氫項目制氫裝機規模高達2.8GW。從技術路線來看,堿性電解槽制氫在中國仍是絕對主流,在項目數量上占比75%,在制氫規模上占比99%。

而反觀歐美,盡管都規劃了2030年綠氫年産能要達到1000萬噸的宏偉目標,但是歐美綠氫項目建設落地非常緩慢。

普華永道最新研報指出,全球2020年至2023年間宣布了1500多個新的生産項目,超過一半位于歐洲。然而,歐盟已經宣布的205GW項目中,幾乎所有清潔氫項目仍處于概念或演示階段,只有3GW在2023年底前達成最終投資決定,或開工建設。

相比歐美,中國規劃的綠氫産能不是最多的,但落地情況遠遠跑在前面。

由于中國綠氫項目建設是央國企領軍(囊括了90%以上的綠氫項目),央國企資金雄厚且執行力超強,以中國能建爲例,已宣布的11個綠氫項目投資就達到1300億元。央企執行力強的一大結果是,中國在全球綠氫項目落地方面拔得頭籌。

當然,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多了、項目落地又靠前,産能利用率的問題也不可避免提前暴露出來了。

中石化庫車項目“接近20%”的産能利用率,在全球來看是見怪不怪了。正如彭博報告所言,絕大多數央企綠氫項目産能利用率不足10%。

那麽,爲何綠氫項目利用率會如此之低?

首要的原因在于,堿性電解槽制氫工藝流程並不成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曾公開表示,因爲電解水制氫需要用平穩的電去做電解,但是,所謂的“垃圾電”——太陽能、風能的電,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一會兒高,一會兒低,這就導致電解水制氫的效率非常之低。所以,大規模綠電電解水制綠氫不多。

綠氫項目産能利用率過低的另一大原因,是因爲其成本高昂。

《中國綠色氫能發展路線圖》顯示,國內綠氫生産成本爲33.9元-42.9元/公斤,至少是煤制氫的3倍,遠高于天然氣制氫(7.5—24.3元/公斤)或工業副産氫(9.3—22.4元/公斤)。成本居高不下,需求自然寥寥。

綠氫制備成本中,用電成本以及設備和系統成本是大頭,其中電費比重在五成以上。這也就是說,綠氫成本主要取決于可再生能源電價。

陽光電源副總裁、陽光氫能董事長彭超才曾列舉了一組數據:當電價在0.616元/千瓦時,綠氫生産成本大概在39.06元/公斤;當電價降至0.3元/千瓦時,制氫成本在21.22元/公斤;當電價降到0.13元/千瓦時,綠氫成本降至11.63元/公斤,基本能與灰氫平價。

或許,只有等到接近實現與灰氫平價,綠氫需求真正爆發了,綠氫項目的産能利用率才能上來。

電解槽:全球逾一半産能在中國

2022年下半年以來,一級市場投資對氫燃料電池相關項目的興趣正迅速走弱。

與此同時,由于各方都看准了綠氫才是氫能産業的未來,針對綠氫制備設備的投資有所升溫。可綠氫項目上馬的速度,還是趕不上電解槽出廠的速度,行業對電解槽産能是否過剩也産生了擔憂。

3月28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最新報告稱,全球電解槽組裝産能嚴重過剩。2023年底已建成工廠的電解槽年組裝産能達到31.7GW,是2024年預期出貨量的7.4倍。盡管如此,投資者仍在繼續建設新工廠,押注需求會出現爆炸性增長及自己的生存能力。

這當中,中國的電解槽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呢?彭博報告數據還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約68%的電解槽制造産能在中國。

另據標普全球智庫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解槽産能在全球的占比提升了約30個百分點,從之前的兩成跳漲到近六成。

IEA統計則顯示,中國已公布的2024年電解槽年産能將達13.1吉瓦時。盡管其他國家也在提高本地電解槽制造産能,但預計中國在2025年前都會保持全球一半的産能占比。

堿性電解槽,是國內目前主流的制氫設備産品,進入門檻不高,新老玩家在不斷湧入這一賽道。目前至少有200多家企業規劃或布局堿性電解槽業務,這當中亦不乏傳統能源企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企業,電氣設備企業等一衆跨界者。

從2023年電解槽訂單中標量來看,傳統電解水制氫設備企業中國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下屬中船(邯鄲)派瑞氫能居于第一,隆基綠能旗下的氫能業務公司隆基氫能,與傳統電解水制氫設備企業考克利爾競立分列第二、三名。

由于電解槽並非高精尖設備,行業門檻低,同質化嚴重,“內卷”已是白熱化。爲了適配可再生能源大型制氫項目,降低系統初始投資成本,廠商們都在想方設法把電解槽越做越大。目前,單台電解槽已從兩三年前的500標方,“卷”到了如今的1000-2000標方。

央國企的湧入,無形中也加劇了電解槽的“內卷”與産能過剩。

華夏能源網統計發現,目前已有逾50家央企、40家國企布局氫能,這其中有不少企業已經布局了電解水制氫裝備,包括東方電氣、中國石化、中集安瑞科、申能集團、中國船舶、中國石油、華能集團、華電重工、國家電投、上海電氣、中國航天、中國寶武等12家央國企。

産能重壓之下,電解槽設備廠商不得不提早開始探索出海路徑。中國堿性電解槽的成本要比歐盟低70%左右,成本優勢明顯,但歐洲市場對産品安全測試時間、融資要求都比較高(通常需要産品擁有上萬小時的安全運行時長),但中國企業的産品推出時間較短,運行時長在幾百小時到上千小時不等,要想滿足歐美市場的要求,有一定挑戰。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隆基氫能、國富氫能、派瑞氫能等設備企業都與海外客戶簽訂了電解槽供銷售合同,客戶集中在澳洲、中東和印度等。例如,國富氫能與中東一家能源服務公司合作,未來五年內,後者將幫助國富氫能在中東地區獲得不少于5億美元的電解水制氫市場訂單。

氫能源車:受限政府補貼,過剩冒頭

氫燃料電池環節,也已經步入了商業化周期。但是,氫燃料電池或者說是氫車的商業化,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産業政策。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6年至2019年,國內氫燃料電池車銷量分別爲629輛、1272輛、1527輛、2737輛,盡管保持了上漲態勢,但是起量仍十分有限。

2020年,氫車進入補貼政策調整期——當年4月開始,“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暫停;9月,“五部門示範行動”方案對外公布,但未正式落地。多重因素影響下,2020年燃料電池車銷量同比下滑53.07%至1497輛。

2021年,隨著“五部門示範行動”落地,氫燃料電池車銷量恢複至1586輛;進入2022年,這一數字繼續上升並突破了3000台。

然而,正當氫車需求緩慢起量之際,産能過剩壓力之下,燃料電池價格戰已起。

2020年10月,國鴻氫能發布的鴻芯GI電堆産品給出最低1999元/千瓦的“戰略合作價”,成爲第一款價格低于2000元的電堆産品。一個月後,氫璞創能以新品1699元/千瓦的價格,打破了國鴻氫能的低價紀錄。短短一周後,雄韬氫瑞公布的電堆産品直接將價格砸到了1199元/千瓦。

2022年3月,頂層設計文件適時出台。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到2025年,中國氫能源車輛的保有量目標是5萬輛。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規劃》在有效提振氫車行業預期的同時亦指出,一些地方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建設的苗頭有所顯現。“很多規劃都不是以省爲單位,而是以市,甚至是區爲單位。供給一端已經出現産能過剩傾向。”

各地氫車産能過剩,燃料電池廠商有切身體會。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在建言中提及,氫車行業規模十分有限,已獲批的5大城市群、41座城市在四年示範期內,合計計劃推廣約3.5萬輛燃料電池汽車,年均推廣量不足萬台。

近年來,億華通虧損規模一路擴大,表面原因是燃料電池價格戰,更深層次原因其實還是氫車市場規模太小,相對于氫車的市場規模,燃料電池在供給上已經過剩了。

同時,燃料電池頭部企業和地方政府“強綁定”成爲市場壁壘。某業內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幾乎每個地方都會主推本地公司,比如億華通在京津冀地區占優,北京冬奧會的大量訂單就給了它;捷氫科技主要拿上海的訂單;廣東的訂單給國鴻氫能多一些。

地方政府扶植本地氫能企業的做法,將本來就過小的氫車蛋糕進行了人爲區隔,這也使得燃料電池企業通過競爭擴大市場的夢想幾近破碎。

另一大因素在于,目前氫車僅僅在示範城市進行推廣,離開了政府購買以及産業政策補貼,在示範城市之外氫車基本就沒有銷售。這同時也與氫車加氫運營成本高有關。因而,短期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氫車都難言大規模推廣,燃料電池産能過剩的局面也將持續甚至擴大。

結語

氫能行業全鏈條的産能過剩,與傳統意義上的産能過剩有很大不同。

鋼鐵、水泥、乙烯,甚至是新興産業中的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都是較爲成熟的産業,他們的産能過剩是産業走向成熟、集中度提升後的産物。比如,鋼鐵産業已經過了多輪整合和洗牌,最近幾年隨著房地産下行、出口乏力,鋼鐵産能過剩就是産品供給太多了。

而氫能及綠氫,還遠未商業化;而受制于綠氫的規模和成本,電解槽也只能說處于商業化初期;燃料電池和氫車,受限于政府購買以及産業政策,也還在商業化初期。

氫能在遠沒有實現商業化的階段,就出現全鏈條産能過剩,不是因爲産品多得不得了,而是由于技術還不成熟、成本還太高,因而不管氫能産業鏈各環節産品多麽有限,都沒有形成有效需求。再疊加示範項目少和入局企業多,于是就陷入了産能過剩。

開局就被做濫,這樣的非正常生長、甚至是畸形發展模式,整個産業就很難發展的很健康,産業企業-研發機構-社會資本難以形成良性互動,極度短視、過分逐利、劣幣驅逐良幣等亂象問題將層出不窮。

華夏能源網認爲,未來氫能産業破局的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突破帶來的全産業鏈有效降本,而不是過度內卷、偷工減料帶來的降本;二是基礎配套設施,包括制度設施建設和硬件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3060)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4-05-20 07:41

    傳統氫能産業不是過剩,而是太貴,無市場競爭力,其源于傳統西學規模制氫,收集,儲運,分銷,使用等多工藝環節氫能技術,其工藝環節多,成本高,效率低,安全性差,市場競爭力弱,應曆史地向邊制氫邊使用單工藝環節氫能技術創新發展,大幅度減少工藝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安全性,增強市場競爭力,氫能産業才能廣泛工業化,商業化推廣應用。詳見《氫能創新研發應用》一文。龔木益

妮妮聊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