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拍不出中國觀衆滿意的《三體》

價值星球Planet 2024-03-28 17:15:18

作者 | 丹木

編輯 | 麻吉

3月21日,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台網飛(Netflix)推出《三體》劇集第一季,引發了海內外觀衆的激烈討論。

大量國內讀者認爲,網飛版《三體》對原著進行了“魔改”,而改編後“美劇化”的故事和人物設定都顯得非常粗糙。在海外市場,雖然網飛版《三體》沒有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如潮差評,評論兩極分化也依然嚴重。

由于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許多國內文化IP的出海之路並不順暢。即便是《三體》這樣主要聚焦當代和未來視角,更具“普世性”的科幻作品,在通過“美式思維體系”的表達過程中,仍然呈現出對中式文化內核和人文哲思表達的丟失和走樣。

盡管如此,由主流美劇班底打造的《三體》在網飛平台上映,仍是中國文化IP走向國際的一次“裏程碑”式的嘗試,意味著中國科幻加快融入全球影視産業鏈,並創造更多商業價值的可能性。

此前,專注于《三體》IP內容開發的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曾透露,《三體》是網飛有史以來單集投資最昂貴的劇集。而作爲中國甚至全球科幻界頂級IP,《三體》IP聯名的體驗和消費品市場價值累計已超過20億元。

圖源:微博

1、網飛開講“中國故事”

在網飛版《三體》推出前,中國《三體》粉絲對這次影視化改編既有期待,又不乏擔憂。

網飛版《三體》編劇,也是美劇《權力的遊戲》的編劇。《權力的遊戲》改編自著名嚴肅奇幻作品《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電視劇後幾季推出時,小說尚未完稿,而劇組自行設計的情節,被大量觀衆批評“爛尾”,認爲失去原劇加持後,劇組並不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劇集只剩下倉促結局,以及爲吸引眼球營造的大量視覺特效。

許多《三體》粉絲擔心,網飛版《三體》會走上《權力的遊戲》的老路,大刀闊斧地刪減劇情線索和人物後,僅以視覺效果和宏大場面作爲吸引觀衆的唯一亮點。

電視劇上映後,不少觀衆發現這種擔憂變成了現實。爲了把《三體》這個龐大的故事塞進總共8小時左右的劇集中,網飛版《三體》確實對人物進行了大量精簡。小說中的大部分角色被刪掉,在原著第二部、第三部才出現的羅輯、雲天明、章北海、程心在電視劇第一季就已經出現,人物之間的關系也被簡化。

除此以外,最令中國觀衆無法適應的,是中美之間巨大的文化鴻溝。改編後的人物變得更加“美劇化”,不僅由非洲裔扮演羅輯、印度裔扮演章北海,角色被加上了酗酒、濫用藥物等惡習,劇情中還增加了大量原著中不存在的戀愛關系。

同時,網飛版《三體》在人物動機的設定上也更加粗糙。由于文化差異,曆史場景或許可以被逼真複原,但人物動機卻很難被完整表達。

例如,在原著中,葉文潔出于對人性的失望按下了按鈕,而劇中則把葉文潔塑造成了一個被複仇念頭纏繞的“戀愛腦”,與伊文斯談起了戀愛,讓很多觀衆難以接受。

科幻愛好者蘇西向價值星球表示,自己很早就讀過《三體》,也看過多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盡管網飛版《三體》的特效尚可接受,但在價值觀內核上,充滿了“美國人的傲慢”:壓縮劇情和人物、請美國演員出演都可以接受,但把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體系嫁接到中國科幻故事的人物身上,就顯得非常生硬、怪異。

“懷疑他們有沒有認真讀過小說,完全沒有展現出人物的精神內核,只是在靠美劇觀衆喜歡的元素吸引眼球,特效也並沒有比騰訊版好上太多。”蘇西說。

巨大的文化差異,導致中國觀衆很難爲網飛版《三體》給出好評。在國外,盡管沒有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如潮差評,但評論兩極分化仍然嚴重。

部分媒體給予了網飛版《三體》好評。例如,《華盛頓郵報》評價《三體》“以同情和微妙的方式,平衡了有缺陷和困惑的科學家的觀點和困境。”;《紐約時報》則刊發了一篇影評,稱網飛版《三體》是“宇宙級的奇觀”,以視覺奇觀和令人驚歎的場景,將劉慈欣小說中的硬核科學帶上了熒幕。相比而言,之前騰訊版《三體》上映時,《紐約時報》給出的評價僅僅是“忠實于原著的平庸之作”。

而批評者則認爲,網飛版《三體》缺乏想象力,像是工廠流水線的産物,沒有什麽新意。

圖源:微博

新聞媒體Inlander影評人Josh Bell認爲,“三體遊戲”乏味的虛擬現實場景在前半季中占據主導地位,相對于單集2000萬元的預算來說,特效“極其醜陋,令人震驚”,而小說中吸引美國讀者的內容在這部劇集中幾乎沒有展現。

《每日郵報》的編輯則認爲,劇情講解世界觀太慢:“兩小時後,我們才開始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是外星人入侵的威脅”,並批判編劇只是因改編《權力的遊戲》碰巧走運而已。

在大衆評分方面,海外普通用戶給出的評分比豆瓣略高,但仍然略顯平庸。

在爛番茄上,該劇首日收獲了74%的專業影評人評分和64%的爆米花指數,低于《權力的遊戲》始終保持90%以上的指數。而在IMDb上,《三體》收獲了7.3分(滿分10分)的評分。可以說,這部貼近歐美人觀劇習慣的作品只是拿到了及格的成績,並沒有成爲爆款。

2、《三體》背後的商業潛力

盡管海內外觀衆對網飛版《三體》的評價不如預期,但不可否認的是,《三體》仍是近年中國最具價值的IP之一。

最初,《三體》和劉慈欣的其他小說一樣,只在一部分科幻小說愛好者中流傳。2009年,一位名叫宋春雨的女編劇認爲《三體》潛力巨大,和做導演的丈夫張番番以據傳1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三體》影視版權,但此後影視化過程一直擱置。

然而,劉慈欣和《三體》的命運在2015年突然改變。當年,《三體》獲得了世界科幻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之一——雨果獎。這一獎項被譽爲科幻小說的諾貝爾獎,而劉慈欣成爲了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作者。

劉慈欣在雨果獎獲獎感言中提到:“作爲一個科幻小說迷,我閱讀過很多雨果獎獲獎作品……對我來說,雨果獎顯得很遠,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跟它産生關系。”

《三體》獲獎後,成爲各大書店的爆火暢銷書,劉慈欣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被粉絲視爲拯救中國科幻的“天選之子”。

《三體》走紅後,遊族網絡創始人林奇在與張番番夫婦就《三體》版權進行多輪拉鋸後,最終以1.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買下版權。2018年12月,林奇成立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公司。

此後,《三體》被開發出了漫畫、動畫、《我的三體》衍生動畫、廣播劇、舞台劇等多個文化産品。2020年6月,遊族網絡還披露子公司“遊族互娛”與三體宇宙(上海)簽署合同,將開發多款《三體》遊戲。雖然林奇在之後意外離世,但《三體》IP輻射下的“三體宇宙”,已經逐漸成型。

2023年初,三體宇宙公司CEO趙骥龍透露,截至2022年底,《三體》IP聯名的體驗和消費品市場價值累計超過20億元,未來有計劃在影視聽、泛文化、互動娛樂和實景娛樂等賽道,每年推出1-2部作品,甚至希望像《哈利波特》等知名IP一樣,能夠進一步延伸到線下。

目前,雖然《三體》電影和遊戲仍處于長期擱置中,但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不過,想要通過電影和遊戲繼續提高《三體》的商業價值,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體》原著是一部鴻篇巨制,涉及的世界觀、人物關系複雜,想要既忠實原著,完美呈現細節,又適應電影、遊戲等不同的敘事方式,是一項艱巨任務,而一旦改編不符合粉絲群體的預期,就會像動畫版和網飛版《三體》一樣遭到粉絲口誅筆伐。

此前,林奇主導的《三體》電影改編已經殺青,但由于林奇對電影拍攝不夠滿意、特效公司破産等原因,《三體》電影一直沒有下文。直到遊族網絡首席風控官許垚因公司經營矛盾向林奇、趙骥龍等人投毒,導致林奇離世,電影仍未有任何進展。

林奇去世後,遊族公司曾經宣稱要加緊《三體》遊戲的開發,但線性敘事的小說要改編成網狀劇情結構的遊戲,難度將變得更大。

3、中國文化IP出海,仍有很長路要走

近年來,無論是中國作者、編劇還是觀衆,都對中國作品的國際化滿懷期待,希望更多的優秀作品能夠“走出去”,向美劇、韓劇一樣實現“文化輸出”。

不過,由于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等原因,到目前爲止,中國很少有出海成功、在海外主流輿論收獲大量好評的影視作品。

2012年,網飛上線中國大熱劇集《甄嬛傳》,將原本76集的電視劇剪成6集,刪除了大量支線,只保留了甄嬛的成長經曆,並改名《宮中的後妃們》(Empresses In Palace)。

但這部短劇並未在海外市場激起什麽大的水花,反而是國內觀衆將其中略顯尴尬、生硬的翻譯當成了梗,在各種社交平台上廣泛傳播。

圖源:小紅書@糯米丸子糖雪球

《甄嬛傳》改編自國內的網絡小說,故事以清代宮廷爲背景,編劇、導演也都是中國人。對外國觀衆來說,《甄嬛傳》變身爲經過大量剪輯並搭配英文字幕、配音的美劇後,在曆史文化層面和台詞語言表達層面的理解成本依然很大,而缺乏共鳴的故事,也自然難以激起觀衆的興趣。

一方面,國劇出海想要獲得主流市場的認可不易;另一方面,美國編劇、導演講述的“中國故事”,也很難被中國觀衆理解和欣賞。

2020年迪士尼出品的真人電影《花木蘭》,由劉亦菲主演,但許多中國觀衆在看完電影後,認爲迪士尼並不了解中國。以電影的服化道爲例,一些網友認爲電影設計完全沒有中國韻味,只是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拙劣想象”。

而此次網飛版《三體》最讓中國觀衆不滿的,也是它生硬地把美國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嫁接到了原著中一些明顯充滿“中國式文化背景”的主角身上。

即便是在國外觀衆群體中,也有對網飛版《三體》價值觀的批評。一些閱讀過《三體》小說原著的國外觀衆認爲,網飛的改編沒有體現中國特有的思想內涵和人文主義,他們更想看到有中國特色的影視改編。

但制造一部既能反映中國文化特色和價值觀,又能夠被全球觀衆認可的影視作品並不容易。

2016年,由張藝謀執導,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長城》在賀歲檔上映。盡管演員陣容豪華,服化道力求中西融合,最初也有孵化IP的想法,但最終“中國拯救世界”的宏願並未能實現。

由于好萊塢投資方的施壓,張藝謀放棄了最初的構想,《長城》變成了中國文化元素和好萊塢“打怪獸”套路電影的縫合體,投資收益率和口碑都不理想。此後,便極少有人進行此類嘗試。

比起歐美,中國的影視行業特別是電影工業起步較晚,想要從接受西方文化輸入變成文化輸出,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無論翻譯、改編、合作拍攝成功與否,中國影視行業和作品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提高。這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需要的是不斷探索、嘗試和交流、磨合。也許,在未來的幾年,甚至十幾年後,中國也會誕生像韓劇《王國》《黑暗榮耀》一樣在網飛上收獲高口碑的電影作品。

0 阅读:22

價值星球Planet

簡介:從全球化視角,帶你進入不一樣的商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