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作爲四野一流名將,建國後爲何默默無聞?這4點原因是關鍵

追夢的年 2024-04-04 21:59:28

在新中國的開國上將裏,李天佑屬于非常能打的那一類,要資曆有資曆,要戰績有戰績。

他是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第四野戰軍這樣的標准中央嫡系,到東北後也極得重用,先是被林總點將接替萬毅成一縱司令員。

後在1947年就開始指揮多個縱隊作戰,平津戰役時又全權負責西線戰事,能力毋庸置疑。

但奇怪的是,戰爭年代突出的他,建國以後就有些默默無聞,沒有當上大軍區司令員、直到1962年才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跟當年四野那些與他職務相當的人比起來,李天佑似乎有些落後。爲何會有這樣的落差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有段較長的“空窗期”

李天佑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紅3軍團第5師師長、紅1軍團第4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過115師343旅代旅長,職務都不低。

然而,在1938年5月李天佑就因病離開一線,輾轉延安、西安治療未果,最後去往蘇聯就醫。

這一去,就是1944年才回國,此時已經沒有合適他的位置,所以就一直留在延安,直到日本投降後才跟隨林總奔赴東北。

算起來,他有7年多的時間是軍事生涯的“空窗期”,恰恰這段時間又是我黨發展的爆發期,他缺少了率部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功勞。

由于脫離一線太久,組織語言考察李天佑的能力,因此進入東北之初他擔任的也是北滿軍區參謀長、松江軍區司令員這樣的二線後方職務。

1947年5月才被林總點名,接替萬毅任東北民主聯軍一縱司令員。重新回到野戰部隊的指揮崗位,李天佑表現極其出色,三下江南、血戰四平、秋季攻勢等戰役打出一縱主力之名。

但後來決定性的大戰役,他的身影又被人掩蓋了。遼沈戰役,林總那兩句“一縱做總預備隊”、“總預備隊不動”就讓李天佑基本沒有出場機會。

同一場大戰中,塔山阻擊戰讓程子華、吳克華等人大放異彩;黑山阻擊戰讓梁興初、周赤萍等人備受關注,李天佑相對來說就沒什麽記憶點。

平津戰役,李天佑在打天津時倒是指揮了一條戰線,但他的光芒也被掩蓋了,說及此戰,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劉亞樓。

再往後的抗美援朝,吳信泉、傅崇碧、秦基偉等人異域揚名,可李天佑沒有參與。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李天佑因爲有7年經曆是空白的,這影響到了建國後的職務;而他又少了大戰中的亮眼表現,所以知名度相對來說就沒那麽高。

二、獨當一面的機會比較少

在我軍的發展史上,許多名將都曾獨當一面、打出過有自己很深烙印的戰役。比如許世友的濟南戰役、宋時輪的徐東阻擊戰、楊得志的新保安戰役等;

再往前還有皮定均的中原突圍掩護、鍾偉的靠山屯之戰、陳錫聯的夜襲陽明堡等等。

然而李天佑參與過的著名戰事,他基本都是執行者,平型關大捷他所率的686團承擔主攻,但主持大局的林總;

血戰四平他負責指揮攻城,但此戰的重點是阻援,四平攻堅戰還失利了;

天津戰役他是西線指揮員,負責一個方向的戰事,但整個作戰計劃是劉亞樓制定的。要一下子就想到李天佑的代表之戰,對不熟悉軍史的人來說就太難了。

李天佑缺乏獨立承擔任務的機會,這就很難充分體現出他的戰略眼光及軍事能力。在上級給他的定位上,“將”的偏重要高過“帥”,這也是他名聲不顯的一個原因。

三、剿匪時的表現不太好

李天佑是廣西人,隨四野大軍南下後就留在了廣西剿匪,本來中央是希望他發揮本地人這個優勢,沒想到後來打得特別艱難,引來毛主席多次批評。

當然,這原因有外部和內部的。外部就是廣西作爲桂系的大本營,李宗仁、白崇禧經營多年,其有著深厚的基礎。

並且白崇禧在撤離前,又特意安排部隊化整爲零打遊擊,利用複雜的地形給解放軍增添了很大的麻煩。

內部則是當時廣西的幾個負責領導張雲逸、李天佑等都是本土人士,有一定的鄉土情結,故采取了懷柔政策,比如每個縣都只殺一個土匪頭子,其余教育後就釋放。

可那些土匪已經決定一條路走到黑,根本不會有任何感恩之情,重獲自由不久就複叛,令人頭疼不已。

由于廣西剿匪進展緩慢,1950年8月,毛主席發來電報:廣西是全國剿匪成績最差的一個省,領導方法存在嚴重的缺點!

1950年11月,毛主席又去電三封,直言廣西的解放時間在西南之前,但剿匪成果卻在西南之後,這不是正常的現象,需要廣西負責人檢討並拿出結果來說話。

最後毛主席要求廣西一定要在1951年5月1日前肅清全省匪亂。即便主席措辭如此嚴厲,葉劍英、陶鑄前去坐鎮,廣西仍是在1952年末才徹底完成剿匪工作,時間大大超出。

李天佑自己都無奈歎息:打了一輩子仗,沒被毛主席批評過,沒想到卻在這土匪上摔了跟頭。任務沒完成好,無論怎麽說都是減分項,這對李天佑也有較大影響。

四、太早過世

1970年9月,李天佑在北京病逝,年僅56歲,在開國上將中屬于去世很早的。他的妻子痛苦地說:16歲當連長,20歲當師長,他連去世也比別人早。

在開國將軍裏,李德生、陳再道、丁盛、黃永勝、張愛萍、滕海清等人的出名,並不完全出于戰爭年代的表現,還有大運動後的一些經曆。

無論這些經曆是好是壞,都能讓人更加了解他們。而李天佑1970年去世,這個時間節點許多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這就又等于比別人少了一段經曆。

太早過世,也讓李天佑沒等來80年代老幹部高升的機會。李天佑抗戰時期的副手楊勇1982年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副國級;

李天佑在四野級別相當的洪學智,1990年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副國級...如果李天佑能長壽些,成就肯定會更大,奈何啊。

6 阅读: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