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柞水秘境:我們當做入畫的世外桃源,其實都是柴米油鹽

雲水終南 2024-04-19 16:42:19

如果是以前,要是看到田地裏一片潔白,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現在卻不了。

田地裏潔白,一般是覆著地膜,特別是高寒地區農業。不過,這裏有黑色的地膜是事實,地裏的白色卻是菌棒。

“小木耳大産業”,這是柞水縣的特色發展,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柞水縣營盤鎮沙溝村。

如果在地圖上看,旁邊的這條路叫作營兩路,從營盤到兩河的一條鄉道。這是很適合自駕的一條路,穿行山水之中,安靜美麗。

這是我第三次到這條路上了,第一次是從鎮安月河鎮到兩河然後翻過沙溝梁,就到了這裏,當時就驚異這裏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不好意思,用世外桃源可能只是我的觀感,桃源裏的人可能沒有我們這些閑情逸致。

如果看老地名的話,就是寡婦溝、龍王溝、碾子溝、香爐溝、桃花洞,一路人家很多,但是要看新地名,就是沙溝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

有些地圖上卻注著安長溝,這個連當地人也說不清楚。

老地名多好,給人想象力,用編號的不是監獄就是工廠,毫無詩意。

這一路人家很多,人家多的地方一般都是老路,營兩路確實是條老路,不過沒有通水泥路前,全是靠兩條腿,從溝口到梁頂是8公裏。

以前溝裏有小學,娃娃們上到四年級後,就到藥王堂上五六年級,是寄宿的,周末帶糧食,背馍;這裏以前屬于藥王鄉,駐地是藥王堂。

現在好了,沒有小學了,一年級都到外面上學。

山清水秀是真的,海拔從1100米到梁頂的1600米,溫度和景物一直在變化。下面的櫻桃花早都落了,上面的才開敗;下面的桃花一樹嫩綠,上面卻是花開正豔。

用當地人的說法是:吃櫻桃從下往上,可以吃半個月。

這裏的小櫻桃雖然小,確實好吃。

所以,旁邊的安溝開發後,這裏也有一些旅遊的,如安營帳篷營地。還有很多車是往柞水原鄉兩河溪谷營地,那裏有些名氣,去的人多些。

說遠了,咱們開頭說的是木耳。

木耳菌棒一個成本2元,國家補貼七八毛,一個菌棒産幹木耳2兩。木耳的生産期是五六個月,從溪流裏引水噴霧,水是免費的,管子成本要算,電費要算。

收幹木耳是30元到35元。不掙錢,根本不掙錢,旁邊的老漢說。當然,上面的成本中,我還沒有來得及算上人工。

(都是道聽途說,有專家可以糾錯)

我數學不少,誰有興趣可以自己算算。

這個菌棒的木耳沒有木頭菌棒産的時間長,木頭的要三年,價格可以賣到50元,說是口感好一些,就是産量沒有這個高。

當然,我不懂,都是旁邊的人說的,他們原來種過,說是被坑了,所以都不種了,旁邊地裏的用他們的話說:是社區種的。

本來山裏搞農業成本就大,就算是有國家補貼,年輕人都不願意幹;如果連年齡大的人都不願意幹,這産業就不好說了。

其實再想想:不止是山裏頭,就是平原,都一樣。村子裏還有幾個人搞農業?等這些六零七零後都離開了這個世間,這地還有人種嗎?

村子裏有老房子有新房子。

老房子八十年代建的比較多,土木結構,那個時候的人手頭錢多些。

山裏頭那個時候也種小麥也種玉米,不過和平原上不一樣。小麥也是冬小麥,秋天種下去過一冬,第二年五六月份收,然後種大豆。

小麥的畝産量有四五百斤,大豆産量也是如此,一年就是小一千斤。

這裏的玉米是四月份種、八九月收,不能和小麥套種,産量也有四百斤。

山裏只是土地比較少,沒有閑錢。但是到了八十年代開放後,山裏人就活泛了,除了山貨,其他東西都有。

現在主糧都是買著吃了。算算才幾十年的工夫,變化就這麽大。

沙溝,這也是秦嶺山裏及其普通的一條溝,我們看做入畫的景色,在他們看來卻都是茶米油鹽。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4 阅读:945

雲水終南

簡介:雲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