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愛沈陽·春天花正開】梁曉聲在沈講《人世間》“我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我要把小說寫得像生活一樣”

沈陽晚報 2024-05-16 10:10:32

5月15日下午,由沈陽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沈陽市作家協會、沈陽市出版社承辦的文學名家走進沈陽“面對面·梁曉聲創作指導會”,在大東區時代劇場6號庫舉辦。

當日,能容納數百人的6號庫座無虛席,來自沈陽各行各業的文學愛好者早早抵達會場,不少文學愛好者還臨時從隔壁場地拽來折疊椅“加座”,像期待節目一般翹首以待。對于喜歡寫作的人來說,能近距離聆聽站在文學塔尖的創作者的分享、指導,這無疑是一場難得的際會。

14時許,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先生走進會場時,掌聲如潮水一般響起,經久不息。

一個幸運的寫作者

很多人知道作家梁曉聲,是從他創作的《人世間》開始的。活動現場,分享也從《人世間》的創作講起。梁曉聲說,他筆下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不過他卻把小說寫成了真實的生活。

《人世間》裏的鄭娟有個盲眼的小弟弟,這就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而且這個形象已經盤亘在梁曉聲的頭腦中半個世紀之久。的確是在一條名叫太平胡同的入口,梁曉聲看到過那個記憶裏盲眼的男孩,用彩色的玻璃看向天空。那個畫面擊中了他,他有一種感覺,如果人一生下來就是盲人,那真是最大的不幸。這份同情在梁曉聲的心裏住了很久很久,這個人物始終揮之不去。他想把這個瞬間寫到作品中,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落腳點。在創作《人世間》時,梁曉聲寫到太平胡同,終于給腦海中“糾纏”他的小男孩,找到了可以安放的“家”。他說,真是謝天謝地!

梁曉聲說,他是幸運的寫作者。1976年參加工作後不用坐班,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堅持寫作。梁曉聲也是天生的寫作者,他夢裏都會夢到想要表達的故事,而且如果不寫出來,那些內容便會不停地“折磨”他。只有把夢中的情結移到文字中,他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對寫作,他有著愛戀般的濃情。

筆下的人物能被記住才是好作家

梁曉聲將20世紀80年代比作一條文學創作的分水嶺,他說,在那個時間之前的作家普遍喜歡寫他人,那些他們認可的、尊敬的或者哪怕是批判的身邊人。而且,寫他者的願望強烈到足以超過個人的表達。分界線之後的作家,似乎更多地在追求、彰顯自我才華、情思個性等與衆不同的意識。梁曉聲說,那樣的追求不能以一概全地說不好,不過他不建議年輕的作者那樣操作,因爲那樣就很難創造出像“李茂”“喬廠長”那樣叫人記得住的人物形象。梁曉聲說,如果一個作家創作了許多作品,卻始終沒有一個人物叫人記得住,那麽再多的作品都是蒼白的。

梁曉聲認爲,當讀者在聽到一個作家的名字時,能立刻想到他筆下寫過哪些人物,人們了解那個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比了解作家本人還要多,這才是一個好的作家,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人物才是終生有記憶的終點。

現場有位書迷說,很喜歡《人間悲喜》封面上的一句話:“生活就是一半詩意,一半煙火;手持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梁曉聲頗有風趣地說道,那句話不是他寫的,是編輯他書稿的編者創作的。不過,這讓梁曉聲倍感欣慰,因爲現在編輯他書稿的編者更多的都是年輕人,能夠把自身的理解形成文字印在書封上並獲得認可,梁曉聲說,這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稍早,梁曉聲看了由傑克·倫敦中篇小說《白牙》改編的動畫片,他很喜歡影視作品裏的結尾,是溫暖的底色,原著小說的結尾是灰暗的。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關彤

編輯 李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