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産力蓬勃向上丨低碳産業聚勢成鏈“碳”索湖北綠意濃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5-27 10:10:51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新聞調查

你可能很難想象,汽車發動機每燃燒1升燃料,會向大氣層釋放約2.5千克的二氧化碳;每生産1千克牛肉,會産生將近300千克的碳排放。

二氧化碳作爲最主要的溫室氣體,被認爲是遏制氣候變暖的突破點。

1997年,《京都議定書》以聯合承諾的形式首次提出碳交易概念。從此,二氧化碳有了“身價”,碳排放權成爲一種商品,碳交易成爲全球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市場化手段。

碳交易,就是通過市場化手段,讓有效減排企業出售多余的碳配額;超標排放的企業則需購買配額,由此推動企業減少碳排放。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啓動上線交易。位于湖北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下稱“中碳登”),承擔全國碳市場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

中碳登登記、結算、賬戶、信息服務中心。(中碳登供圖)

截至今年5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4.58億噸,累計成交額263.4億元,業務規模位居全球首位;中碳登順利完成691個工作日的交易清結算工作,累計清算101150筆業務,累計清算金額526.8億元。

碳産業發展聚勢成鏈

龍頭舞起,聚勢強鏈。同時擁有全國和區域兩個碳市場,湖北碳産業發展拔節起勢。

5月23日,在武漢敢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敢爲科技”)密不透光的鍍膜實驗室內,研發人員正聚精會神進行濾光片鍍膜實驗。

武漢敢爲科技有限公司展台。(資料圖片)

這個濾光片,是工業級高精度光學氣體傳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光源、氣體池、探測器共同組成高精度光學氣體傳感器。“有了它便能連續監測固定點位氣體排放,利用光學手段,在短時間內完成氣體特性獲取與定量分析,精准摸清企業碳排放量。”敢爲科技總經理張俊龍表示。

“雙碳”風口之下,“捕碳能手”成爲香饽饽。在細分市場領域,敢爲科技工業級高精度光學氣體傳感器全國占有率達到15%。

悄然間,圍繞碳排放,不僅撬動設備制造大市場,還催生了一批新服務、新業態。

目前,中碳登大廈彙集中碳科技、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安泰信用評級等47家涉碳機構和企業,涉及碳金融、碳資産、低碳數字化科技等細分領域,初步形成“一棟樓就是産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遊”的碳市場服務産業鏈。

中碳登展廳。(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攝)

在低碳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湖北走在全國前列。

湖北經濟學院在全國最早成立以“低碳經濟”命名的學院;武漢雙碳産業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全球氣候治理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等一批“碳智庫”先後成立;中碳登研究院主動參與國家碳市場、綠色金融等重大戰略、政策和標准制定,著力推動碳市場高端智庫建設……

武漢雙碳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閻忠甯表示,碳市場已從單純作爲一種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政策工具,逐步深化並演變爲一個引領各方積極參與“雙碳”目標進程的新興服務業態,更成爲一項集合降碳、産業發展以及金融創新的綜合性工作。湖北在碳市場建設和碳産業發展上具有先發優勢,以中碳登大廈爲中心,200余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彙聚武昌,雙碳産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截至今年5月17日,湖北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爲4.03億噸、成交額達97.98億元,分別占試點碳市場的43.2%、42.0%,累計成交量居試點碳市場前列。

産業發展吹拂“綠色新風”

5月14日,中碳登大廈3樓登記結算大廳,一塊黑色大屏幕上顯示著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價格走勢。

通過大屏能看到,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內,碳配額價格的最高點是62.29元每噸;在第二個履約周期內,碳配額的交易價格最高點是82.79元每噸;當天,碳配額的交易價格已突破100元每噸。

中碳登大廈一樓,擺滿了入駐企業簡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攝)

碳配額價格越高,意味著被納入碳市場中的企業,履約成本也越高。通過市場化手段,倒逼能耗大戶降低排放。

國家電投湖北電力有限公司是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之一。在該公司旗下荊門綠動能源有限公司,管束車將制備好的氫運往摻氫站的卸氣柱,再在調壓撬中進行減壓降溫。減壓兩次後,壓強從20兆帕降至約6兆帕,工作人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精確調整,以匹配管道氣的壓力,調試完成後,開始將氫摻入天然氣。

2022年9月29日,國家電投荊門燃機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在運燃機實現30%的摻氫燃燒改造和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全球首例在重型燃機商業機組上實施高比例摻氫燃燒改造試驗和科研攻關。

天然氣摻氫爲“減碳”提供了新思路。“一台78兆瓦的燃氣機組30%摻氫,每年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萬噸。”國家電投湖北電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3月,荊門綠動啓動純氫燃機平台試驗,項目完成後將進一步助力企業清潔高效生産。

在華能集團陽邏電廠,持續開展節能降碳和環保治理工作,累計投入各項環保技改資金達26.1億元,各項汙染物排放均優于火電企業超低排放限值標准。

“傻大黑粗”的水泥廠變身“潔新亮”,截至2023年底,中國能建葛洲壩水泥公司單位熟料産品煤耗下降22.73%,碳排放強度下降10.14%。

中國能建葛洲壩水泥公司。(資料圖片)

在湖北,越來越多的綠色工廠正在崛起。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國家綠色制造名單中,湖北77家綠色工廠入選,數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四。

如今,湖北綠色産業和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綠電裝機占比達65%,以全國第22位的能耗強度支撐了第7位的經濟總量。

加快布局“雙碳”産業賽道

5月19日,湖北宏泰集團與武漢市黃陂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同設立湖北省綠色低碳發展産業基金,進一步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向綠色低碳産業集聚。

總規模100億元的湖北省綠色低碳發展産業基金,由湖北宏泰集團旗下雙碳基金公司聯合央企、武漢市黃陂區政府以及湖北省投資引導基金共同設立,服務湖北構建綠色産業體系,基金主要投向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綠色交通和低碳技術等産業領域。

中碳登大廈一樓,擺滿了入駐企業簡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攝)

圍繞中碳登、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湖北雙碳基金公司等涉碳平台,湖北宏泰集團組建了湖北中碳資管公司、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中碳教育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等一批涉碳機構。

目前,湖北正以“鏈長+鏈主+鏈創”機制推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確定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湖北聯投集團、盛隆電氣等8家鏈主企業,推動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8家鏈創機構,與省內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建立創新聯盟,支持鏈主企業與産業鏈上下遊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其中,湖北聯投集團加快布局“雙碳”産業賽道,聚焦流域系統治理、生態環境優化、循環再生經濟、綠色清潔能源等生態環保業務領域,系統培育新質生産力。旗下東湖高新集團開創燃煤火電煙氣治理第三方特許經營先河,年處理二氧化硫45萬噸、氮氧化物6000噸、煙塵17萬噸,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前五。

位于武漢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盛隆電氣正加快落地“雙碳”專委會,聯合黃淮實驗室等機構共同成立科創中心,圍繞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區高效節能産業的發展,不斷激活需求端市場,形成區域優勢互補、産業互助、技術互通的良好局面。

《湖北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産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到,到2025年,湖北節能環保産業營業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建成1個年營業收入500億元、3個年營業收入300億元、2個年營業收入200億元以上的産業集聚區。

相關報道

與“新”相遇 vlog丨“武碳江湖”用戶近2萬人 低碳生活能“賺錢”

與“新”相遇vlog丨47家涉碳機構彙聚中碳登大廈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