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新型“鄙視鏈”:“三支一扶”輸給選調生,學曆並非關鍵

琳琳教育日記 2024-04-12 17:51:37

教育的追逐,在最終的“變現”成爲閉環。一名高學曆人才,如果畢業後未能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那他所要遭受的非議,往往比那些早早辍學打工的孩子更多。

在這點,多數學生和家長都能達成共識,學習爲了什麽?說直白點,除了少數頂尖人才能夠一直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多數人都不是爲了一直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能利用學曆優勢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家長眼中最好的工作,莫過于端上“鐵飯碗”,走進體制內,而這點剛畢業的大學生只有少部分能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而等到他們畢業遭受社會磋磨之後,才漸漸意識到,鐵飯碗才是真的香。

考進體制內的第一步助跑:信息收集和處理

談及鐵飯碗,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有家長認爲,能進國企、央企,雖然經過多年改革演變,這些要沒了所謂的“編制”一說,但踏實做事,穩定幹到退休也沒問題的崗位也算得上鐵飯碗。

而對于一些思想比較傳統的家長來說,只有考上公務員,再不濟,考上編制崗位,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端上了鐵飯碗”。

但體制內也有“鄙視鏈”,對于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而言,在讀大學期間如果沒有較好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在跻身體制內這條路上,就已經落後別人許多了。

對于在讀大學生來說,談到體制內,大家率先想到的就是國考和省考,這兩個考試的崗位不同,難易程度也隨地區之間的差異有所出入,但必須強調的是,如果能利用好應屆生的身份,考入體制內的機會將比畢業後多年再考“三不限”輕松許多。

而在體制內,其實也有一種“鄙視鏈”,曾幾何時,多數同學都認爲,選調生是體制內的最低端,但隨著政策的更叠,選調生也有了可以比較高下的對象,那就是“三支一扶”。

提到三支一扶,一些可能比較陌生,而那些對考公信息不敏感的同學來說,甚至連選調生和三支一扶的區別都沒有搞懂,今天筆者就爲大家從三個方面闡述一下二者的區別,順便解釋一下,爲何在體制內的新型鄙視鏈中,三支一扶會輸給選調生。

選調生和三支一扶在三個方面有所差異

首先,是二者的招募對象不同。選調生主要針對普通高校的應屆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且要求考生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的其中之一:

一是黨員或預備黨員;二是優秀學生幹部;三是獲得校級以上獎勵;四是有參軍入伍的經曆。簡言之,就是針對條件比較優秀的大學生。

而三支一扶條件相對寬松,只需滿足大專及以上的條件就可以報考,也沒有應屆生的限制。

其次,二者的考試內容不同。選調生考察的內容爲《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和《申論》,這兩門科目也是國考和省考的考試科目。

而三支一扶考察《綜合知識》,具體涵蓋了政治、經濟、法律、常識、和公文寫作等基本內容。從考試科目也不難看出,三支一扶的考試難度是遠小于選調生的。

最後一點,是二者的發展渠道不同,選調生是國家從優秀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挑選儲備幹部人才,選調生工作滿兩年後,可以直接參加上級機關公務員的公開遴選,優秀者有機會擔任領導幹部,或者繼續培養。

更令人羨慕的是,選調生在參加公務員考試時,可以選擇留崗參加考試,政策也是鼓勵選調生積極參加考試的,如果考試失利,可以回到原崗位繼續工作,這樣的優待一般公務員也是沒有的。

而三支一扶的發展渠道,則主要立足于基層工作。工作滿兩年後,三支一扶人員可以多渠道就業,比如聘用到鄉鎮基層事業單位或者社區公益性崗位等等。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三支一扶輸給選調生,不僅是在學曆的限制上,更在今後的發展上,一個是基層,一個是領導幹部,二者的發展從起點上就已經拉開差距了。

雖然二者相比,選調生的優越性顯著,但其報考條件也更加苛刻,對于想投身體制內工作但自身條件不夠優秀的同學來說,有機會參加三支一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投身基層工作,一方面同樣具備體制內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幹好基層工作也是體制內的重要一環,只要能力出衆,是金子在任何崗位都能閃閃發光。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 阅读:994

琳琳教育日記

簡介:別類分門,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