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中西醫療法

從蓉談健康 2024-05-23 12:00:38
帶狀疱疹,中醫方面又把它叫做“腰纏火丹”,俗稱“蛇床瘡”,好發于春秋季節,現在正值高發期。從西醫角度來說,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經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病毒顆粒傳播主要以空氣飛沫爲媒介,經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 碰到這樣的患者,可確診爲帶狀疱疹! 1 臨床表現 春秋多發,常出現在年齡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 前驅症狀包括:輕度乏力、低熱、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痛覺,也可無前驅症狀即發疹。 好發部位主要爲:三叉、頸、肋間、腰骶部神經分布區。 2 皮損表現 患處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成簇分布而不融合,繼而迅速變爲水疱,疱壁緊張發亮,疱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 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區域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病程在2~4周,並發症有高熱、肺炎、腦炎、腦栓塞等。 西醫治療方法 處置原則是保持病變皮膚幹燥、減少不良刺激、藥膏治療。 用藥推薦 1. 抗病毒藥:無環鳥苷、阿昔洛韋、泛昔洛韋、萬乃洛韋等。 2. 神經營養藥:Vit B1、Vit B12 3. 鎮痛藥:去痛片、顱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西樂葆等。 4. 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強龍、地塞米松等。 5. 免疫調節劑:幹擾素、聚肌胞、胸腺肽、丙種球蛋白、白介素-2等。 中醫治療方法 該病多因情志內傷、肝郁化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或憂思傷脾,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久化熱,以致濕熱內蘊;兼外受毒邪,則濕熱火毒熏蒸皮膚而發疹。 辨證主要辨肝膽火盛和濕盛,臨床以肝膽火盛型多見。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屬氣滯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屬氣血虛者,應注意辨別。 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爲宜,結合外治。初期以清熱利濕爲主,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爲主。其中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並用。 1 分型及用藥 肝經郁熱型 主症: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疱壁緊張,口苦咽幹,心煩易怒,大便幹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瀉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紫草10g,板藍根15g,延胡索10g。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g,栀子9g,黃芩9g,柴胡6g,生地黃9g,澤瀉12g,當歸3g,車前子9g,木通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劑。 脾虛濕蘊型 主症: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代表方:除濕胃苓湯加減 除濕胃苓湯:蒼術15g,厚樸9g,陳皮9g,豬苓9g,澤瀉15g,赤茯苓9g,白術9g,滑石15g,防風9g,山栀子9g,木通10g,肉桂5g,甘草5g,燈心2g。水煎液,每日一劑。 氣滯血瘀型 主症: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9g,莪術10g,珍珠母20g,生牡蛎20g,磁石20g等。 桃紅四物湯:熟地黃15g,當歸12g,芍藥10g,川芎8g,桃仁6g,紅花4g。水煎服,每日一劑。 2 針灸 穴位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支溝、陽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竈可選曲池、合谷、外關;腰以下病竈可選三陰交、太沖、血海。 位置 阿是穴位置:皮損周圍(約離疱疹0.5-1寸處) 夾脊穴位置:取與皮損相應之夾脊穴。 治法 一般僅需取主穴,療效不明顯酌情加1~2個配穴。 阿是穴針法:以1.5-2寸毫針,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損範圍在周圍進4-8針,略加撚轉提插,有輕度得氣感即可。 相應夾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針感循神經分布線路傳導。 其他穴位均施提插撚轉瀉法,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運針1次,每日1-2次。 3 拔罐法 取穴 阿是穴 治法 一般囑患者臥位,充分暴露病竈區,將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擁之處。罐具大小依部位而定,必須拔緊。罐數按照病竈範圍決定,以排滿爲度,留罐約15分鍾。 拔罐後有破潰者,外塗龍膽紫藥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黴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計療程,直至痊愈。
0 阅读:272

從蓉談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