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蘭忽失溫被朱棣殺幾萬人,瓦剌蒙古首領馬哈木,真是庸才嗎?

冷兵器研究所 2024-04-19 13:45:29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4241,閱讀時間:約11分鍾

編者按:之前前發表于冷兵器研究所的《朱棣棺材板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當中,講述了朱棣第二次北伐漠北過程中,與瓦剌首領馬哈木之間發生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大明風華》一片將馬哈木作爲前期boss,有誇大成分。但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爲馬哈木就是百戰百敗的常敗將軍,長期被鞑靼太師阿魯台摁著打,打誰都打不過,只能一度把朱棣弄得很難看。那麽,真的如此嗎?

其實,認爲馬哈木是常敗將軍這種觀點,頗爲類似所謂“金國末期名將武仙是經驗包,打任何一個蒙古武將都打不過,但可以吊打孟珙”的觀點(關于武仙的戰績,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金末名將只有完顔陳和尚?這個被《金史》黑掉戰績的道士更能打!》)。實際上,我們認真複盤,會發現馬哈木作爲大名鼎鼎的也先太師的爺爺,雖然軍事能力不如朱棣,卻也不愧爲一代名將,草原上的枭雄。

▲也先太師劇照

有人認爲,瓦剌是在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手裏得到統一的,馬哈木與瓦剌另外兩個首領——太平、把禿孛羅是完全平等的關系。如果說馬哈木統一瓦剌,是徹底錯誤的。

然而馬哈木鼎盛時期,已經確然成爲了瓦剌聯盟的領袖。《明史·瓦剌傳》言——

未幾,馬哈木死,海童歸言,瓦剌拒命由順甯,順甯死,賢義、安樂皆可撫。帝因複使海童往勞太平、把禿孛羅。

從此前的戰事來看,太平、把禿孛羅二人,也是追隨馬哈木行動的。馬哈木作爲瓦剌盟主,勉強說個統一瓦剌,也說得通。

畢竟瓦剌聯盟一直是相當松散的。如賢義王太平,被認爲是《新舊土爾扈特汗諾顔世譜》中之土爾扈特部阿木古朗。即脫歡、也先父子壓服土爾扈特部之後,綽羅斯家族始終未能將其真正消化,最後還發生了土爾扈特西遷和東歸的事情。那我們難道要說瓦剌從未統一過嗎?

而且馬哈木是一度從北元大汗孛兒只斤·額勒伯克手中,獲得統轄全部四衛拉特的宣稱的。

根據蒙古史料《黃金史》的記載——

1394年,恩克可汗死後,瓦剌蒙古與東蒙古正統派達成妥協,擁立脫古思帖木兒次子額勒伯克爲大汗,號“尼古哷蘇克齊汗”,大汗之位從阿裏不哥後裔手中被奪回,忽必烈家族複辟。在額勒伯克被擁立爲蒙古大汗的過程中,瓦剌綽羅斯部掌管軍隊的浩海達裕起到了主要的作用。這裏的浩海達裕,就是馬哈木的父親。

因此,雖然衛拉特人只有50萬左右人口,遠不及東蒙古200萬部衆,但因爲兵強馬壯,加上此時東蒙古由于朱元璋時代的屢次北伐已經衰敗嚴重,所以額勒伯克汗是高度依賴西蒙古,也就是衛拉特部的。

額勒伯克汗一度猜忌自己的大功臣浩海達裕,將其誅殺。但他很快發現了問題,浩海達裕並不是瓦剌的最高話事人,統領瓦剌部的仍然是“瓦剌王”烏格齊哈什哈(土爾扈特氏),殺害浩海達裕反而是切斷了自己的羽翼。因此額勒伯克汗馬上補償綽羅斯家族,將女兒薩穆爾公主嫁給馬哈木爲妻,任命浩海達裕的兒子馬哈木爲宰相,下令讓馬哈木有統帥四衛拉特的權力。

烏格齊哈什哈勃然大怒,宣稱:“乃既我在,而令我屬人巴圖拉管轄四衛拉特耶?”這裏的巴圖拉,就是馬哈木。

《蒙古黃金史綱》

(額勒伯克)可汗在位之六年,即蛇年,巴圖拉丞相、烏格齊哈什哈二人殺死了額勒伯克可汗。以巴圖拉丞相、烏格齊哈什哈二人爲首的四萬衛喇特,叛離逃去,故蒙古之正統,乃爲衛喇特所篡奪。《蒙古源流·卷五》烏格齊·哈什哈即起兵來,弑額勒伯克合罕...是年,烏格齊·哈什哈心懷前仇,殺浩海達由之子巴圖拉丞相。

這兩則史料都是有問題的,只能結合漢文史料來分析。既然巴圖拉就是馬哈木,他自然不可能被烏格齊哈什哈殺死,也沒有理由參與殺害自己的嶽父與貴人額勒伯克汗,所以馬哈木應該是被烏格齊哈什哈擊敗後逃跑了。

這也被認爲是馬哈木軍事能力低劣的一個證據。然而當時烏格齊哈什哈掌握全部衛拉特4萬戰兵(即所謂“四萬衛拉特”),數十萬人口,馬哈木只有額勒伯克汗授予的空名,年紀輕輕,如何與烏格齊哈什哈對抗?

至于東蒙古鞑靼勢力,人口衆多,兵力廣大,但此前由于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等大明名將的反複打擊,已經成了一盤散沙,額勒伯克汗根基在蒙古高原西部,也無法有效利用鞑靼的兵馬,因此不敵烏格齊哈什哈,遭到弑殺。

1399年(明建文元年),弑殺額勒伯克汗的烏格齊哈什哈立即擁立坤帖木兒爲大汗,阿裏不哥後裔再次奪取北元蒙古大汗之位。烏格齊哈什哈聯合巴爾虎惕、呼裏亞惕、巴圖特、綽羅斯等部重新組建了瓦剌聯盟,不但全面執掌瓦剌大權,由于他擁立坤帖木兒爲大汗,汗廷大權也實際控制在他手裏,因而也把東部蒙古控制在自己手裏。

▲馬哈木劇照

然而百折不撓的馬哈木無聲無息地積攢著實力,在1402年(明建文四年),突然襲殺了烏格齊哈什哈與坤帖木兒,徹底顛覆了瓦剌局勢,綽羅斯部真正成爲瓦剌各部之首。

但趁著亂局,阿速特部首領阿魯台趁機與瓦剌決裂,立窩闊台庶子合丹後裔鬼力赤爲大汗,借助大汗名分迅速掌握了200萬鞑靼部衆。阿魯台協助鬼力赤征戰衛拉特蒙古前後達六年之久,但一直未能取得什麽戰果。永樂六年(1408年),由于鬼力赤似乎要脫出阿魯台控制,阿魯台殺害鬼力赤,擁立額勒伯克汗之子本雅失裏爲汗。

馬哈木的貶低者認爲馬哈木沒有對阿魯台取得任何一次勝利,不管是朱棣打擊前還是打擊後,都是敗績。但事實上——

《明史·何福傳》:明年,本雅失裏糾阿魯台將入寇,爲瓦剌所敗,走胪朐河,欲收諸部潰卒窺河西。诏福嚴兵爲備。迤北王子、國公、司徒以下十余人帥所部駐亦集乃,乞內附。

這裏說的是永樂六年,坐擁東蒙古龐大人口的本雅失裏、阿魯台聯兵想要入寇明朝,結果被瓦剌馬哈木痛打,全軍崩潰,導致鞑靼的“王子、國公、司徒以下十余人”帶著部衆駐紮到亦集乃,請求向明朝內附。(由于鞑靼體量遠大于瓦剌,所以朱棣第二次北伐之前,瓦剌是親明,主張和明一起對付鞑靼的)

▲阿魯台太師

衆所周知朱棣第一次北伐是永樂八年(1410年),而在此之前兩年,馬哈木就能在胪朐河之戰痛打資源遠勝于瓦剌的阿魯台、本雅失裏,軍事才能無疑是要在阿魯台之上的,不愧爲一代名將。

關于朱棣與馬哈木之間的忽蘭忽失溫大戰,筆者之前的文章《朱棣棺材板快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已經有詳細介紹,這裏做一些補充。

筆者前文稱“瓦剌重騎兵受到帖木兒帝國影響”,這一觀點來自《戰爭事典34——廓清漠北·朱棣五次遠征蒙古之役》,現在仔細思忖,這種觀點還有待商榷,因爲當時帖木兒帝國建立時間並不長,能對西域、科布多地區的影響當有限。

▲帖木兒帝國騎兵

然而瓦剌騎兵受到中亞方向的突厥系影響,則當是毋庸置疑的。元帝國時期,金帳汗國、伊利汗國這些西部汗國快速突厥化,而它們的軍隊盔甲都是比較精良的(察合台汗國也一度軍隊強盛,對印度發起猛烈的進攻,後來因分裂而衰落)。在北河中之戰、昆都爾察河谷之戰、貼列克河之戰中,精良的金帳汗國重騎兵都帶給帖木兒很大的壓力。

相比東面遭到明帝國鐵器封鎖的鞑靼,位于西蒙古的瓦剌無疑很容易從中亞方向得到精鐵、良馬、盔甲、軍械,軍事風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帳汗國等方面的突厥化影響,這應是無可置疑的。由于鐵器和優質戰馬供應更加充足,瓦剌騎兵質量無疑也要高于東邊的鞑靼人。

▲神機隊五十七人

而忽蘭忽失溫之戰,也確實是一場“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高手對決。

瓦剌首領馬哈木利用明成祖急于決戰的心理,先讓明軍先在大草原的風雨饑渴中耗了兩個月,然後一步步將之誘到瓦剌的預設戰場——圖拉河不遠的忽蘭忽失溫。

忽蘭忽失溫是一處高地,背後有斷崖,兩側坡度也不小且寬度有限,不利于發揮明軍兵力優勢(當然,實際上明軍由于在草原上分兵索敵,實際兵力優勢相比馬哈木傾巢而出的三萬余人也大不了多少)。

▲李朝實錄

《李朝實錄》記載——“北人伏奇兵,佯敗而走,王師深入,奇兵絕其後,圍數重,帝以火藥突圍而出”。

馬哈木用伏兵襲擊了朱棣的後營辎重部隊,據說皇太孫朱瞻基都差點遇險。

但朱棣親率的精銳鐵騎始終留有余力,而辎重營中也有火槍兵,借助營寨抵禦住了瓦剌騎兵的圍攻。朱棣通過騎兵輪換脫出了膠著的戰鬥,親自向後馳援,率鐵騎在火器的支援下趕散瓦剌伏兵,保全了辎重。

▲明軍火铳部隊

最終,明軍一名指揮使陣亡(滿都),武安侯鄭亨和都督張聚負傷,但“殺其王子十數人”“殺其名王以下數十人”,顯然是獲得了大勝,推測瓦剌戰死應在一萬左右。蒙古學者班布日在《衛拉特三大汗國及其後人》中稱“衛拉特幾萬人戰死,幾乎是滅頂之災”,這可能又高估了忽蘭忽失溫之戰瓦剌的傷亡了。

不過由于將士經過長途行軍和攻堅苦戰已經極度疲憊(蒙古騎兵比起中原以步兵爲主的軍隊有著好得多的耐力),加上有不想過于削弱瓦剌便宜東蒙古阿魯台的因素,朱棣沒有繼續追擊,班師而還。

而馬哈木不過兩年後就在與曾經被自己摁著打的鞑靼太師阿魯台決戰中慘敗,並且重傷而死。有人宣稱馬哈木之前就打不過阿魯台,之後也打不過,但史料顯示此前馬哈木確實能夠痛打阿魯台,馬哈木之前打不過阿魯台屬于曆史發明,馬哈木確實是因爲被朱棣重創了,才敗亡的。

總結下來,馬哈木老謀深算,試圖後發制人,並且安排了伏兵,但由于朱棣布陣有方,營盤穩固,奇襲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朱棣的火器、騎兵、步兵協同指揮,攻擊節奏是可圈可點的,但依托高地作戰,馬哈木極大地減少了傷亡,得以保全了更多兵力。這一戰無疑稱得上一場高手對決,而以朱棣技高一籌而勝出告終。

最後,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如果朱棣也派出迂回部隊,如同另一位曆史上的名帥郭子儀在新店之戰那樣,背擊預先蹲守高地的敵人,能否一舉殲滅馬哈木全軍,或者至少獲得更大戰果呢?

那當然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忽蘭忽失溫高地的背後是高崖,奇襲部隊要登崖而上,就有很大的風險,更存在于蒙古高原不熟悉地形的問題。事實上新店之戰中,郭子儀派出仆固懷恩部精銳回鹘騎兵作爲背擊奇襲部隊,就在山中遭到了安史叛軍的遊兵阻擊,幾乎迷路,而耽擱了時間,差點導致主力部隊缺乏重騎兵支持而落敗,幸虧最後仆固懷恩還是及時趕到,才使得官軍反敗爲勝。

很顯然,奇謀是有風險的。考慮到朱棣的戰略目標並非徹底消滅馬哈木,而是讓馬哈木和阿魯台繼續互相牽制,雖然我們可以認爲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朱棣寡于奇謀,但確實也要考慮到此戰並不是那麽值得冒險。

參考資料:

《明史》

《李朝實錄》

《蒙古黃金史綱》

《蒙古源流》

《戰爭事典34——廓清漠北·朱棣五次遠征蒙古之役》

班布日《衛拉特三大汗國及其後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2 阅读:203

冷兵器研究所

簡介: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