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件件都與曆史名人有關

讀書悟道君 2024-02-21 16:03:19

王亞樵,有人說他是“綠林好漢”,有人說他是“暗殺大王”,沈醉對他的評價最經典,他說,世人都怕魔鬼,而魔鬼卻怕王亞樵。

爲何沈醉把他形容爲魔鬼,聽聽王亞樵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或許你也認爲沈醉說得沒錯。

第一件:創立斧頭幫,在上海灘與流氓大亨硬杠

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功夫》,裏面有個幫派叫斧頭幫,其原型就是王亞樵在上海所創立的“斧頭幫”。

斧頭幫創立的初衷與青幫差不多,最初都是爲了維護自身利益,地域性特點很強。但青幫曆史悠久,發展到民國時,性質已經變了,近代青幫勾結軍閥,欺行霸市,幾乎壟斷了上海灘的黃賭毒生意。

提起青幫三位流氓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和張嘯林,在上海灘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但面對這樣一個強硬的幫派,王亞樵並不怯場。他初到上海時,也是以賣苦力爲生,時常遭受黑幫分子的盤剝。

王亞樵從小就好抱打不平,曾立志要做一名俠士。面對這樣的局面,自然不甘于人下,于是,他就想到了要成立幫派。

王亞樵是安徽人,原來安徽工人也有松散的聯系,但並沒有發展成爲一個地域性的幫派。

在此之前,王亞樵經曆了人生的一些坎坷。他反過大清鬧過革命,身上背了三張通緝令,上海也不是第一次來,所以,他的個人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而且他從小酷愛武術,還專門拜師學習過,槍法也練得不錯。所有的經曆在此刻都化爲了資本,他憑借高超的身手、出色的組織能力和過人的膽識,很快就在身邊聚集了一幫人,建立起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幫派。

那麽如何讓這個幫派在江湖上立足呢?王亞樵的幫派成員都是社會底層人員,最具殺傷力的資本只有一樣,就是命,幫派成立不久就迎來了他們的成名之戰。

一些安徽工人與一個大資本家發生了勞資糾紛,王亞樵敏銳地意識到,壯大的機會來了。

王亞樵領了一百多人,手持短斧出現在大資本家面前,資本家嚇傻了,巡捕見勢也跑了,之後資本家請了青幫的人過來。

青幫一個小頭目只帶了十幾個人就來了,因爲青幫本身就是招牌。但王亞樵才不管這些,他這條“強龍”一定要壓過“地頭蛇”,雙方發生混戰。

一場大戰下來,青幫損失慘重,而王亞樵和他的手下則一戰成名。由于王亞樵的幫派成員都手持短斧,因此得名“斧頭幫”,也稱“斧頭黨”。

之後幫會成員一度高達上千人,手上也拿起了槍支和炸彈,正式成爲上海灘的一股新勢力。

面對斧頭幫的壯大,青幫自然是不希望的,所以雙方也經過了多次激烈的仇殺。幾次交鋒下來,認輸的卻是青幫。

黃金榮、杜月笙和張嘯林,作爲既得利益者,他們早就不過刀口舔血的日子了,既然滅不了王亞樵,那就只能共存,大不了不惹他們就是了。

就這樣,青幫默認了斧頭幫的存在,此後王亞樵經過兩年的江湖打拼,逐漸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但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最棘手的就是在經濟上沒有固定收入,上海灘的黃賭毒生意都被青幫壟斷,斧頭幫只能靠一點兒“保護費”生活,不用說“致富”了,連“糊口”都難。

在這樣的狀況下,王亞樵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二件:讓老蔣睡不著覺

其實所謂的幫派,本質都是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錢,斧頭幫也是一樣。爲了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王亞樵開創了兩項新的生意,就是綁架與暗殺。

在這兩種生意的加持下,斧頭幫終于脫去了衣衫褴褛的衣服,人模人樣的穿起了長袍馬褂,斧頭幫的財源問題終于解決了。

但王亞樵的人生也基本栽在了這種生意上,以斧頭幫的規模並不足以承擔王亞樵的欲望,他染指政治太深,算盤打到了四大家族中老蔣和宋子文的身上,從實力上看,這完全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挑戰,那麽王亞樵爲什麽要挺而走險呢?

“四·一二”政變發生後,國民黨大肆屠殺我黨人員和上海的産業工人,王亞樵的斧頭幫中大多都是工人出身,要麽家屬是工人,他們都遭到了沉重打擊。

此時的杜月笙等青幫大佬也倒向了老蔣,大肆屠殺革命者,工人,同時還不忘記打壓斧頭幫。

在這樣的殘酷打壓下,斧頭幫一蹶不振,此後,曾是國民黨成員的王亞樵轉爲徹底反蔣。與此同時,他也上了老蔣的黑名單,成了通緝犯。

但王亞樵並未因此銷聲匿迹,而是進行了一系的暗殺活動。

1928年秋,他派人去刺殺陳調元,此人原是北洋系成員,北伐期間倒戈,投靠了老蔣,搖身一變成了安徽省主席。

但王亞樵的刺殺行動沒有成功,陳調元臨時有事離開了,但事後,陳調元馬上辭去了安徽省主席之位。

1931年,王亞樵把槍口指向了老蔣,地點在老蔣的廬山別墅,可惜距離太遠,沒有打中老蔣。

同年,他又派人在上海北火車站伏擊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但因其秘書的穿著、面貌高矮,與宋子文十分相似,也導致沒有刺殺成功。

1935年,他把槍口再度指向了老蔣,經過周密部署,他決定在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對老蔣下手。

但可惜的是,由于現場氣氛混亂,老蔣最終並沒有出來。于是,王亞樵的副手華克之便轉向刺殺的第二目標汪精衛,致使汪精衛身中三槍,奄奄一息。

老蔣得知情況後,勃然大怒,先後兩次對他下手,又對宋子文、張學良等人下過手,此人不死,他們就不要想好過。

于是,老蔣給戴笠下了死命令,限期一個月內抓到他,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1936年10月,王亞樵遭遇背叛,最終倒在了老蔣的槍口之下,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他的人生雖然結束了,但他的傳奇故事被人們議論紛紛,該如何評價他,“綠林好漢”,“暗殺大王”,還是魔鬼?哪個更合適呢?不妨看看他的七次通輯令。

一生中的七次通輯令

第一次通緝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亞樵順利曆史潮流也投入到了革命的隊伍當中。他與安徽都督柏烈武聯系上,說要帶著他的同鄉去投奔革命軍。

其實柏烈武只有一個頭銜,手下根就沒兵,當然非常歡迎王亞樵,還任命他爲合肥革命軍司令,從一個鄉下小子瞬間變身爲“司令”,這實際是革命不成熟導致的結果。

爲了壯大自己的隊伍,王亞樵跑回老家去招兵買馬,結果他前腳剛走,後腳合肥的“司令部”就這被清軍一鍋端了。

要知道,合肥是李鴻章的老家,清政府在安徽的力量還是比較強的。這一次,王亞樵雖然僥幸逃脫了,但他也背上了人生的第一次通緝令,這是清政府發給他的。

第二次通緝令

在經曆了安徽驚魂後,王亞樵不敢呆在安徽了,他逃到了由革命黨控制的南京,並加入了中國社會黨。

由于能力突出,很快就成爲骨幹,被任命爲社會黨安徽支部部長,爲了發展組織成員,之後他又到安徽的巢縣、安慶等地去發展黨組織。

而此時的安徽風聲很緊,被軍閥倪嗣沖占據,到處都在屠殺革命黨人,王亞樵差點兒被捕,之後就逃亡到了上海。

于是,他身上又背了第二張通緝令,這一次是軍閥倪嗣沖派發的。

第三次通緝令

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二次革命”,結果敗北。王亞樵 在上海呆了一段時間,之後繼續他的革命之路。

後來,他跟隨革命黨人韓恢到江蘇北部一帶組織起義。江功督軍李純收到風聲後,派兵捉拿他們,韓恢不幸被捕,而王亞樵則再次逃脫。

但這也讓他背上了第三張通緝令,這一次是軍閥李純發給他的。

第四次通緝令

在上海創立了斧頭幫後,爲了擴大收入來源,王亞樵開啓了他的暗殺生意。

皖系軍閥代表盧永祥和直系軍閥代表齊燮元關系緊張,雙方都想吃掉對方,擴大地盤,但雙方實力相當,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

于是,盧永祥就想到了暗殺這個辦法,執行人就是王亞樵,他希望王能幫他除掉齊燮元的親信部下徐國梁,條件就是一大筆報酬和對斧頭幫的扶持。

徐國梁如約被殺,齊燮元很快就知道了幕後指使人,于是,和盧永祥爆發激戰,而盧最終全線崩潰,最後不得不流亡香港。

王亞樵的境況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齊燮元對他發出了第四張通緝令,他也因此行動名聲大噪,上海灘都知道他是“殺手之王”。

第五次通緝令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已是國民黨成員的王亞樵,爲了響應北伐,帶領了一批人員在洪澤湖起兵。

安徽督軍陳調元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派兵前去鎮壓,王亞樵寡不敵衆,堅持了幾個月後,全軍覆滅。

王亞樵僅率數人突圍,之後,陳調元發出了王亞樵的第五張通緝令。後來,如上所述,陳調元差點被斧頭幫暗殺。

第六次通緝令

老蔣發動“四·一二”政變後,王亞樵的斧頭幫也深受打擊,此後,如上文提及,王亞樵徹底反蔣,老蔣也沒有客氣,給他派發了第六張通緝令。

第七次通輯令

如上文所述,王亞樵對老蔣、宋子文等人進行了一系的暗殺行動,特別是在汪精衛被行刺後,老蔣爲了洗脫自身的疑點,下令通緝王亞樵,這也是他的第七張通緝令。

從上述這七張通緝令,也不難看出,在混亂的時代下,沒有背景的王亞樵,內心也燃燒著正義的火種,但個人力量弱小,終究沒有形成大氣候。

如果從“綠林好漢”、“暗殺大王”、魔鬼三個評價中選其一,個人認爲選綠林好漢比較合適,綠林本身就伴隨著殺伐與混亂,而王亞樵就生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那麽殺伐也就顯得不意外了。

1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