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賽場,央企爲何表現不如民企

譚浩俊 2024-03-08 20:52:14

3月5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時表示,“國有這幾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不夠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亞迪。我們調整政策,對中央這三家汽車企業,對新能源汽車單獨考核。”

被張玉卓主任“喊話”的這三家央企,分別是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就三家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情況來看,長安起步較早,也比較接地氣,從總體上講,達到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本速度,但沒有像特斯拉、比亞迪那樣讓人眼前一亮。東風也邁出了一定步伐,取得了一些成績。而一汽則醒得相對較晚、轉型步伐也不是很快,直到今年年初,才正兒八經宣布紅旗品牌逐漸向新能源轉型。顯然,這樣的步子與速度,已經被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拉下很長距離了。

按理,央企手握一般企業所不具有的政策、資源、資金、人才優勢,應當更加具有新産品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和條件,爲什麽不如其他所有制企業,也不如地方國有企業呢?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觀念,在于企業沒有市場緊迫感和危機感,總感覺到自己是央企,有政策罩著,有資源供著,有資金保著,效益好差,都不影響企業的地位。

要知道,一汽也好,東風也罷,都曾經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是中國汽車工業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基礎。當年的兩家企業,發展汽車産業的基礎是非常差的,條件也是極其艱難的,能夠發展起來,靠的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不怕困難的勇氣、頑強拼搏的毅力,是所有員工狠下一條心的決心和信心。按理,這些精神和勇氣應當成爲汽車人的不竭動力和強大動能。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三大央企都落下了,有的被拉下的距離還比較遠。

實際上,我們一點也不懷疑央企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也不懷疑央企的人才優勢和競爭實力。但是,國有企業固有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危機意識不強,仍在深深地影響著央企、制約著央企的做大做強做優,很難激發央企在市場競爭的洪流中沖在前列。更多情況下,還是隨著鞭子的節奏邁腳,而不是自覺前行。如此一來,其他所有制企業能夠做到的,央企就未必能夠做到了。

國資委准備通過調整政策,對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單獨考核,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敲打和鞭策。但是,如何考核,把考核的重點放在哪裏,如果達不到考核要求怎麽處理,可能並不那麽簡單。國資委的考核之鞭,能否讓三大車企有所反應,並做出積極改變,值得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已經出現擁擠的情況下,三大汽車央企應當如何去競爭,也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比亞迪、吉利、造車新勢力以及特斯拉等,都已經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有了很好的布局,也對市場實現了瓜分,三大央企能不能再在這個賽道上參與競爭,如何競爭,還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因爲,要從別人的嘴裏搶飯吃,沒有足夠的能力是搶不到的。

有人會說,新能源汽車賽道還很長,隨著燃油車的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道理是這個道理,市場卻不是這個市場,競爭也不是這個競爭。既然其他所有制企業已經占領了市場、瓜分了市場,就不會輕易把手中的市場讓給別人。對三大央企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産品,是不可能從其他企業手中搶來市場的。而要有足夠好的汽車推出,三大央企有這方面的實力和決心嗎?

如果繼續滿足于按部就班的創新模式和競爭策略,三大央企要想在新能源汽車賽道有所作爲,難度相當大。拿紅旗來說,國人的愛國情緒很濃,對紅旗也有一定的情懷。但是,紅旗汽車的自身競爭力還不是很強,還沒有達到國際知名品牌那樣的水平。在轉型新能源汽車過程中,能否把平台提高,在産品的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品質提高等方面下功夫,給消費者一個驚喜呢?如果只是通過小打小鬧、小補小縫,讓其換一種動力方式,而不是動能轉換、觀念轉變、思維轉型,要想打出一片新市場,難度將相當大。所以,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中,有沒有三大央企的一片天,就看三大央企的觀念轉變程度、思維轉變速度,看國資委的考核有多大力度了。

0 阅读:9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