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經驗系列評論④丨新爲先質爲要

農民日報 2024-05-20 09:50:30

青山綿延,藍海遼闊。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提出,念好“山海經”。30多年間,從背山向海到耕山耘海,福建在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引領下,不斷創造著突破食物生産邊界的農業奇迹。向山、向海,向森林、向草原,“青藍資源”變爲“黃金糧倉”,農業新質生産力發揮了點綠成金的關鍵作用,爲探索食物多元化供給帶來更多可能、更大空間。

踐行大食物觀歸根到底需要生産力的不斷躍升。從曆史上看,農業的每一次深刻變革都離不開生産力的飛躍。石器工具的應用、鑽木取火的誕生讓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金屬農具和畜力的普遍使用催生了璀璨的農耕文明。時至今日,農業新質生産力成爲引領現代農業變革的根本動力,其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農業生産力。踐行大食物觀,要求豐富拓展食物來源,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從土地拓展至山、河、湖、海,從單一初級産品拓展至形態多樣的精深加工品,實質上是人類對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在不斷深化,是生産力向新而行、向實發力而實現的質的躍升。

依靠農業新質生産力,拓展生産空間,開發原來不能利用的資源。山海林田不會自己變出優質食物,多樣性的生物資源也不會自己變成美味食物,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研發出更高産適用的新品種,通過數字信息等新技術突破植物生長的時空限制,向垂直空間、海洋牧場、戈壁農業等要素資源拓展,讓果菜香、山海味四季可享。

依靠農業新質生産力,深挖産品潛力,延伸利用現有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依靠科技,可以“使資源産品變爲資源商品,使資源的初加工變爲精深加工,使資源的一次增值變爲多次增值”。在農業新質生産力加持下,傳統農産品加工向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轉型,爲“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打開了無限想象空間。

農業新質生産力以科技創新爲先行軍,推動著産業創新,進而以産業升級構築競爭新優勢,由此形成的優質生産力在根本上改變著農業的發展進程。如何更好向農業新質生産力要食物,福建的大食物觀實踐爲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啓示。

要追求科技成果的向新而行。瞄准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將最新科技成果和發明應用到具體生産實踐中,不斷創造新價值。在福建,無論是突破國外壟斷的白羽肉雞育種,還是成就了全球最大鮑魚養殖中心的鮑魚育種,都有力證明了種業創新能夠爲獲取更豐富食物來源提供強大支撐。新品種爲創新鏈的起點,在整個鏈條上,要推動研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材料、新裝備,探索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新産業,使農業全鏈條從形到神呈現出嶄新面貌。

要聚焦全要素的質量躍升。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第一要素,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動力源泉,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是物質基礎。福建從向外省要糧要菜到成爲“南菜北運”的輸出大省、蔬菜出口大省,農業生産能力實現質的飛躍,核心在于不斷追求全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持續躍升。要引育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農業專業技能人才,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通過更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生産工具的推廣應用,拓展農業生産空間,實現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産效率的大幅提升。

要突出全方位的轉型加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生物、信息等現代技術加速向農業領域滲透。在福建連江,數字賦能讓“海上糧倉”底氣更足;在福建古田,植物工廠創造了菌菇産量幾何級增長的奇迹……加快農業新質生産力布局,産出更優質美味健康的食物,更快搶占市場,才能在滿足人們多元化食物需求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産業價值。

耕耘山海間,是世代生長于斯的人們共同的理想,它閃耀著就地取材的智慧,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食物供給更加多元、立體、綠色、健康的未來,農業新質生産力將帶來根本性的推動力量,爲踐行大食物觀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