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五位大將軍!

翰林院女大學士 2024-02-20 22:30:21

從元朝、明朝、清朝的曆史上遴選出五位大將軍,他是改變曆史的人物,同時有著輝煌的戰績,對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爲朝廷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元明清的五位大將,唯此五人。

1.史天澤:擊敗金將武仙,又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元朝)

史天澤,字潤甫,大興永清(今永清縣)人。他是大蒙古國及元朝初年的名將,少時善騎射,勇力過人,史天澤是元朝第一也是唯一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漢官。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真定經略使武仙率部叛亂,殺害史天澤的兄弟史天倪,史天澤承兄職爲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率軍鎮壓武仙,武仙部將葛鐵槍率萬人來戰,史天澤率領將士們英勇殺敵,總是沖在最前面,一舉攻下中山、趙州、野興,一路打到真定。史天澤選拔精銳士卒五十人爲先鋒,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而後再次攻擊武仙,武仙棄寨逃跑。

元太宗元年(1229年),元太宗全力攻打金國,任命史天澤爲元帥,統領著漢兵。

元太宗二年(1230年),史天澤率軍再次在衛州的武仙,金朝命十萬大軍救援武仙,史天澤率領一千多人,大敗金朝援軍,武仙再次逃亡。

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哀宗完顔守緒從汴京率軍突圍,命大將完顔白撒西襲新衛,史天澤率軍奮力追殺,完顔白撒率領的八萬大軍,被蒙漢軍基本殺完了。

元太宗七年(1235年),史天澤隨曲出南征,進至棗陽,率領大軍英勇殺敵攻克棗陽。

元憲宗九年(1259年)春,蒙哥親統大軍攻合州,宋將王堅奮起反擊,此時元軍流行流感准備所以撤退,宋軍發現後反過來痛擊元軍,史天澤率軍跨江反擊,三戰三捷,重創末艦數百艘,追至重慶而還。

中統二年(1261年)五月,史天澤官拜中書右丞相。

至元四年(1267年),史天澤先任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而後改任中書左丞相。

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 史天澤及其家族爲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下功勞。

2.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衆,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明朝)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他是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陳友諒統其兵衆部署襲取池州,常遇春奉命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禦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爲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爲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常遇春爲副將軍,領兵二十萬征討張士誠,大軍圍攻平江城,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任命常遇春爲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戰鬥中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都跟著他,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一舉占領了整個河南。

洪武元年(1368年),常遇春率領大軍一路沿河北上,攻下德州、通州。一舉攻占大都,改爲北平府。

常遇春一生爲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

3.戚繼光:殺倭寇(明朝)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孟諸,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市)人,祖籍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七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衛指揮佥事的世職,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戎馬生涯。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山東沿海頻繁受到倭寇的騷擾,戚繼光指揮沿海的衛所抵禦,並且整修了許多破敗不堪的衛所。

嘉靖三十五年,戚繼光被調到東南,跟隨胡宗憲抵禦倭寇,八百余名的倭寇進犯浙中門戶龍山所,戚繼光一馬當先斬殺三名倭寇首領,倭寇見狀怎會有如此勇猛之人,隨即撤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首領汪直被胡宗憲誘殺後,余部占據岑港,由于剿滅倭寇余部遲遲沒有進展,岑港久攻不下,戚繼光被處分了,明世宗要求戚繼光等一個月內必須拿下岑港,戚繼光率軍奮勇殺敵,最終攻克了岑港。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沿海,戰船數百艘,人數達到兩萬,戚繼光率領大軍前往甯海抗擊,倭寇轉而吧大軍開往了台州,戚繼光出發甯海前已經部署了軍隊在此守衛台州,就是爲了防止倭寇突然轉變方向的襲擊,戚繼光隨即率大軍火速支援,大敗倭寇,追擊倭寇四十裏。不久後,倭寇卷土重來,戚繼光率軍英勇抵抗,大敗倭寇,他在台州一帶取得陸戰七捷、水戰五捷的戰果,台州之戰曆時一個多月,共斬殺倭寇一千四百余人,焚溺而死的達四千多人,這是戚家軍抗擊倭寇的首次大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轉而進犯福建,戚繼光奉命率領六千精兵,由溫州渡海至平陽,再由平陽抄小道抵達福建,到達福建後,多次擊敗倭寇,戚家軍入閩不到兩個月,轉戰千裏,蕩平橫嶼、牛田、林墩的大倭巢,抗擊倭寇,犧牲了很多戚家軍,戚繼光也在當地補充兵力,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掃清。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倭寇再次攻陷興化城,不久後倭寇遂占據平海衛,由于當地兵力抵抗不了,隨即又把戚繼光調來,戚繼光身先士卒,戚家軍成功突破平海衛,斬首兩千余級,隨後又在倭患各地登陸,追殲倭寇,在一個月內奏捷十二次,斬敵三千余。不久後,戚繼光被任命爲福建總兵官,倭寇仍然賊心不死,率領二萬余人侵入福建,圍攻仙遊城,戚繼光知道後,隨即帶兵平定,以各個擊破的戰術,一舉消滅倭寇,解救了被困五十余天的仙遊城。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于浙江、福建的倭寇被戚繼光鎮壓的差不多了,倭寇都不敢在這些敵方了,隨即大部分倭寇都跑到廣州去了,戚繼光知道了隨即出兵圍剿,倭寇逃到閩廣交界處海中的南澳島,戚繼光率軍登上南澳島,幾乎全殲島上敵人。

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以總理銜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親自督率十二路兵馬,修建了從山海關到鎮邊(今北京昌平西)的長城防禦線。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戰鬥,東南沿海嚴重的倭患終于平息了,

戚繼光在四十余年的軍事生涯中,南征北戰,屢戰克捷,立下不朽功勳。

4.鄭和:海外滅國(明朝)

鄭和,原名馬三寶,回族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監。 雲南昆陽(今晉甯昆陽鎮)寶山鄉知代村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 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爲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1405年6月1日,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經過三佛齊舊港時,海盜陳祖義糾集勾結倭寇,在三佛齊(即舊港)一帶,占據交通要道,對海上過往的商旅和各國使節進行劫掠。鄭和巧用戰術,生擒了陳祖義,將其帶回南京後處死,在肅清陳祖義的勢力後,明廷設舊港宣慰使司,對舊港地區實施管轄,保障了舊港一帶海路的暢通。

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時,路過錫蘭山,錫蘭山的國王亞烈苦奈兒是一個暴君,在南亞地區稱霸一方。明成祖朱棣授給鄭和敕谕海外諸國的诏書,其中特別強調了“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但亞烈苦奈兒不僅不聽鄭和的好言相勸,反而派他的兒子向鄭和索要金銀財物,被鄭和斷然拒絕。惱羞成怒的亞烈苦奈兒于是大動幹戈,出兵五萬人,砍伐林木,阻塞交通,切斷鄭和一行的歸路,又分兵去搶劫鄭和船隊的錢糧船只。面對亞烈苦奈兒的挑釁,鄭和臨危不懼,他撥出一千官兵潛伏在暗處,配合留在船上的官軍一起迎擊來犯之敵。鄭和則親自率領二千官兵,在夜幕的掩護下,伐木取道,銜枚疾趨,突襲錫蘭山國都,攻陷王宮,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王後等人;在初戰告捷之後,鄭和隨即又率官兵與趕來救援的錫蘭官兵苦戰六日後,突破重圍,押著亞烈苦奈兒一班俘虜,回到寶船之上。鄭和將亞烈苦奈兒押回北京,交由朝廷發落。明成祖出于長遠考慮,以禮接待亞烈苦奈兒,並派人護送他回國,兩國也得以重修舊好。

1412年12月18日(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時,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迪,蘇門答剌國發生內戰,當年九月,剛成爲國王的鎖丹罕難阿必鎮派遣使者到中國,一方面向明朝政府報告自己已即蘇門答剌國王之位的消息,請求明朝政府正式封王,賜給印诰;另一方面,則請求明朝政府幫助平息蘇幹剌的反叛,鄭和率明軍擒拿蘇幹剌,將其擒獲後,回國後押送京城。

鄭和七下西洋,他率領龐大船隊往返于東南亞、印度洋各地,促進明朝與東南亞、印度洋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

5.吳三桂:引發了“三藩之亂”(清朝)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廣甯前屯衛中後所(今遼甯綏中縣)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京師陷落崇祯帝自缢,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尋找依靠的可能性,李自成多次招降他,最後歸降大清,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

順治八年(1651年),吳三桂率軍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而後,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曆政權。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軍攻下雲南,開藩設府,鎮守雲南。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率軍出師緬甸,俘虜永曆帝朱由榔,押至昆明處死。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開始轟轟烈烈的削三藩,吳三桂主動上書,請求康熙撤藩,誰知康熙真的削了他藩,這他怎麽能忍,不久後,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自稱“周王”元年。

吳三桂先是協助清軍入關,然後平定了南明,在雲南剿蠻都立下了不世之功。

元明清的五位大將,唯此五人

喜歡我,請“點贊”+“評論”哦,我們不見不散,歡迎來我主頁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呀。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