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陶大蘭抓獲李秀成,送給湘軍邀功請賞

聊聊曆史 2024-04-27 11:45:43

陶大蘭,何許人也?如果不是李秀成,沒人記得這個名字。如果不是趙烈文在日記中寫下湘軍的罪行,陶大蘭也“不存在”,曾國荃會選擇性忘記他,然後在奏折中寫:“蕭孚泗血戰拼殺,身受重創,終于擒拿忠賊。”

陶大蘭,南京方山附近的村民,某種程度上拯救了曾國荃、拯救了湘軍,讓曾氏兄弟在劫掠南京後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但是,陶大蘭結局很慘,除了自身原因,關鍵是湘軍太壞。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對天京陷落後,湘軍的所作所爲,有詳細描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陶大蘭抓捕李秀成的經過,從中可知湘軍紀律之糟糕,以及曾國藩爲何不敢稱帝的原因。

1864年7月,湘軍破城而入,雙方巷戰厮殺的場面並未出現。爲何呢?是太平軍全部投降了嗎?答案是否定,曾國荃在睡大覺,任由士兵劫掠,包括後勤、文員,都參與這些暴行。

趙烈文勸說曾國荃,希望他能阻止劫掠,並派兵堵住缺口,不讓幼天王、忠王逃出南京。曾國荃不理會,他知道湘軍沒人願意去做這份苦力活:自己去厮殺,別人則劫掠,豈不是吃大虧。

湘軍劫掠,太平軍在幹嘛呢?是拿起武器,與湘軍拼命嗎?答案是否定。南京被合圍2年多,糧草斷絕,太平軍食用“野草”過日子,已經沒有力氣戰鬥。

趙烈文日記中,太平軍最大的“貢獻”不是與湘軍血戰,甯死不屈,而是充當湘軍的挑夫與引路人。簡單說,就是帶著湘軍去挖掘、劫掠財富,然後幫助他們運輸出城。

湘軍得到財富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接給太平軍離開。那麽,曾國藩給朝廷的奏折,說殺戮賊寇十幾萬,“沒人願意悔過”是怎麽回事呢?

很簡單,都是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以及老弱居多,“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爲戲,匍匐道。”

湘軍這些劫掠行爲,連後來的老鄉譚嗣同都看不下去。譚嗣同在變法時,就痛罵湘軍,說他們外戰外行,不敢跟洋人打仗,獲得升遷都是殺自己人,令人不齒。

王者之師,還是虎狼之群,湘軍的行爲已經诠釋了一切。曾國荃並非不知道劫掠帶來的弊端,但他必須這麽做,否則湘軍一旦嘩變,自己就遭殃了。

湘軍打仗,爲了什麽?當然不是曾國藩所說的“捍衛孔孟之道”,而是改善生活水平。趙烈文就說,湘軍將領誰都賺一筆,然後購買田宅,修築房子,享受生活。

至于“霆軍”嘩變,是家常便飯。宋國永軍團8000余人,在江西嘩變,劫掠南昌庫銀20萬兩,還淩辱營官家屬。抵達湖北金口後,他們還對拖欠的一百萬兩白銀念念不忘,黃矮子再次嘩變,架空宋國永,然後率8000“霆軍”投奔汪海洋部太平軍。

曾氏兄弟縱容劫掠,結果是幼天王洪天貴福、忠王李秀成逃走了。按照李秀成自述所說,南京陷落之後,城內兵力不足3千人。此時,湘軍各路兵馬接近10萬精銳,還有水師協助,居然讓太平軍核心要員跑了?

洪天貴福、李秀成逃走,不是太平軍多能打,而是湘軍“太忙”,沒有精力去管他們。南京城內的財富,即便是陵墓的陪葬品,都是他們的戰利品,豈能爲了抓捕太平軍,而忘記“大事”呢?

李秀成逃到方山,疲憊不堪,但附近並沒有湘軍,因爲湘軍幾乎“忘記”了李秀成的存在。此時,一個獵戶陶大蘭發現了李秀成,爲了他身上的財富,便把他“送到”湘軍大營。

陶大蘭送錯人了,他找到蕭孚泗,也是悲哀。蕭孚泗殘暴無比,劫掠天王府後一把火燒幹淨。看到陶大蘭送來李秀成,他非但不賞賜,還讓陶大蘭付出慘重代價。

史載:“僞忠酋系方山民人陶大蘭縛送伊營內,伊既掠美,禀稱派隊擒獲,中丞亦不深究。”

蕭孚泗虛報戰功,淡化陶大蘭的“貢獻”,這無可厚非。但是,接下來蕭孚泗的舉動,令人大跌眼鏡。

蕭孚泗懷疑包括陶大蘭在內的方山居民,私藏李秀成的財富。如此,蕭孚泗立刻派兵去抄家,抓捕他們家屬,其他村民也未能幸免。抓捕之後,蕭孚泗便嚴刑逼供,非要拿到財寶不可。

村民爲了避免更大的災難,只能全部逃離。對此,趙烈文在日記中痛斥蕭孚泗的行徑,“合村遺民空村竄匿,喪良昧理,一至于此,吾不知其死所。”意思是,蕭孚泗連做人的底線都沒有了。

陶大蘭,看錯了湘軍,結果很慘。據說,陶大蘭回村後,被村民打死,因爲他給村裏帶來了災難。李秀成愛民如子,陶大蘭不想辦法掩護他離開,還想著跟湘軍邀功,虎口謀食,豈不是自尋死路。

當然,陶大蘭客觀上“拯救”了湘軍,以及曾氏兄弟。試想,如果湘軍沒有抓到李秀成,幼天王、忠王一起離開,曾氏兄弟怎麽向朝廷交代。

正如趙烈文所言:“民人得忠酋而縛之,方得交卷出場,不然,此局不獨無賞,其受譴責定矣。雖章奏一字不認,容能免朝廷之查問邪?”

洪天貴福、李秀成一起突圍,李世賢、汪海洋也會密切配合。如此,太平軍很可能就順利抵達關中,占據川蜀地區,繼續與清朝死磕,鹿死誰手未可知。

湘軍忙于劫掠,放走了幼天王、忠王,清朝豈能容忍曾氏兄弟。再則,曾氏兄弟也臉面無光,曾系湘軍在楚軍、淮軍面前擡不起頭。可以說,陶大蘭是曾系湘軍的“大恩人”,但結果很慘。

從陶大蘭事件看,湘軍紀律確實糟糕,無法得到民衆支持。如此,曾國藩豈能稱帝呢?靠這支以劫掠爲榮的所謂“王者之師”,曾氏兄弟還能希望中原民衆能“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嗎?

如此看來,曾文正不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更不敢。沒有實力,又沒有民心,曾氏兄弟拿什麽與清朝抗衡。

1 阅读: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