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聽|“院士”有多少含金量?高校“祝賀”時需掂量

猛犸視頻 2024-05-07 18:00:14

評論員 李長需

好不容易“培養”個“外籍院士”,卻被人質疑“含金量”不高,尴尬不?

最近一段時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就受到了非議,原因是,“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有相當一部分是國內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僅2024年公開報道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的國內專家學者,就有10多人。有質疑稱,該“外籍院士”含金量並不高,花40萬元就能買到。

圖源:海報新聞

這個質疑,還真有點要命,不少有“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當選的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恭喜”“祝賀”的新聞還高高地挂在網站上,興奮、激動的情緒還洋溢在字裏行間,轉眼就遭到痛砭:這個“院士”不值錢,花錢就能買得到。這也太灰頭土臉了。

院士的含金量,不用多說。盡管不同的國家評選標准不同,但評選的嚴肅性、專業性和權威性,都是得到廣爲認可的。那些不知名的二本高校或大名鼎鼎的高校、科研機構,如果有人當選,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外籍的,對“院士”本人乃至高校、研究機構的“江湖學術地位”,無疑都是天大的加分項,大張旗鼓地宣傳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宣傳的前提是,當選的“院士”是權威機構的“院士”,而非山寨、野雞機構的“院士”。如果不辨真僞,只顧著高興大吹特吹,到頭來卻吹出個“水貨”,那得多尴尬啊。其實,自己的工作人員水平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究竟怎樣,夠不夠當選國際權威機構的院士資格,高校或科研機構應該能夠掂量出個斤兩。再不濟,也可以下點功夫調查調查,看自己的院士是不是實至名歸。

但對于相關質疑,部分“院士”所涉高校的工作人員回應,當選院士的榮譽是當事人個人申報,校方無法核實。這明顯是打哈哈,如果真要核實,未必是多大的難事兒。

公開資料顯示,“歐洲自然科學院”是由幾名俄國人在德國注冊的民辦公司,且其注冊地已經“永久停業”。這不免讓人産生疑問:號稱“是國際學術領域認可度最高和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居然是民辦公司辦的?居然還查無此址?再加上網友爆料,“它並不被歐洲各國官方所承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部是它的成員”,看到這點,校方或科研機構有沒有懷疑這是一個山寨組織、“野雞機構”?

如果再留點心,就不難發現,從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機構發布的信息看,該院“外籍院士”稱號獲得者的頒發證書儀式是在中國國內舉行,郵件通知用的是中文,證書上的簽名也是俄羅斯籍而非德國籍人士的名字,這是不是太不嚴肅、太不規範了?

其實,早在2019年,國內突然有很多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被授予“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時,就有人專門進行過提示:這是一群外國人在德國注冊的山寨組織,學者切勿上當。隨後也有不少高校老師爆料,稱曾收到過代辦機構的邀請函,稱給“院士增選服務費”就可增選爲院士,這些情況涉事高校或科研機構檢索不到嗎?再不濟,像媒體那樣,在網上搜一搜代辦機構的電話,打個電話核實一下評上述“院士”是不是要收費?媒體很容易做到的事兒,高校科研機構沒有去做,顯然並不是“無法核實”的問題,而是想不想核實的問題。

雖然,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回應,該院有嚴格的評審標准,院士資格也不會售賣,但該回應並不能令人信服。它所頒發的“院士”頭銜究竟是名副其實,還是借機斂財,這個問題固然要相關部門去認真查證。但對于涉事高校或科研機構來說,也應該抛棄“祝賀”的心態,積極主動地啓動相關調查程序,弄清本校工作人員的“院士”頭銜,是不是花錢買來的?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該“院士”有無借此名頭獲得本不應得的資源傾斜?這對于維護校方或科研機構的聲譽,很有必要。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