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不可避免,但可延緩

鷹哥愛寫文 2024-05-14 04:58:00

《抗衰》作者:余國良

​所謂抗衰,就是抵抗衰老,甚至是逆向生長,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返老還童。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確保養得很好,像是被“凍齡”了一樣。那麽,他們到底做對了什麽呢?相信讀完《抗衰》這本書,我們就能了解到這個問題背後的奧秘。

本書的作者余國良,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曾經師從伊麗莎白·布萊克本教授,後者因發現了端粒酶在細胞老化過程中的機理,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作爲這一領域的頂尖人才,余國良的抗衰理論背後有著最前沿的學術支撐。

余國良通過本書告訴我們:人體的衰老雖然不可避免,但可以有效地減緩這一進程。永葆青春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逆齡生長的背後有著科學機理在發揮著作用。只要尊重科學,自控自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抵抗衰老,步入凍齡的美妙狀態。

人體爲什麽會衰老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化作品,衰老總是一個不討喜的詞彙。如果說少年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意味著無限的希望和勃勃生機,那麽衰老就是挂在西邊林梢的夕陽,即便看起來很美很絢麗,但也會讓人惆怅已近黃昏,再也看不到新的可能。

對人體來說,衰老不僅體現爲精神上的消極低落,也反映在身體機能的變差上。比如說,記憶力衰減,總是忘事,身材變形,贅肉叢生,還有就是患上“三高”,甚至更可怕的癌症、老年癡呆,等等。

這樣的場景,想起來十分可怕。那麽,有沒有辦法延緩衰老的過程,或者在青春階段駐留得更久一些呢?

對于這座生命科學界的珠穆朗瑪峰,很多學者都在努力攀登。余國良和他的導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來,他們致力于端粒酶在細胞老化過程中的機理研究,成功地破解了衰老密碼。透過不再挺拔的腰身、蹒跚搖晃的步態、斑白稀疏的發量、松弛暗淡的肌膚,他們看到的是人體器官乃至細胞的老化。

顯微鏡下的世界告訴我們,人體和器官的衰老都是從細胞開始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體由40萬億至60萬億個細胞組成。其中,除了成熟的紅細胞和血小板外,所有的細胞都至少有一個細胞核。它是細胞調節生命活動,控制分裂、分化、遺傳、變異的中心。

我們人體的生老病死就由細胞的“好”與“壞”來決定的。簡單來說,如果該死亡的“壞”細胞沒有及時死去,那麽人體就會得癌症;而不該死亡的“好”細胞如果死了,那麽人體就會患上像老年癡呆這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變得糊塗了。

那麽,再進一步分析,爲什麽“好細胞”會死亡呢?

實際上,人體細胞的死亡可以分爲兩種方式,一種叫作細胞壞死,是說細胞遭到外界環境的破壞而死亡;另一種叫作細胞凋亡,是說細胞被生命體主動清除,屬于一種“自殺”,而凋亡過程産生的紊亂,往往就會引發很多疾病。

所以抗衰的關鍵就是要讓“好細胞”好好活著,所以我們要關心“好細胞”的存活狀態。比如,它們是剛剛出生不久、朝氣蓬勃的年輕細胞呢?還是已經步履蹒跚、行將就木的暮年細胞?或者它們雖然出生不久,卻已未老先衰了呢?

那要想評估細胞的老化程度,關鍵要看端粒。我們人體每個細胞裏都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的形狀像一條長繩,它的末端就叫端粒,以保護裏面的遺傳物質不受侵害。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短一小截,所以端粒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縮短。

人類剛出生時端粒最長,有近萬多個堿基對;自然死亡前的端粒最短,堿基對差不多都用完了。端粒的長短取決于端粒酶的活性;所以要想有效抗衰,我們就要維護端粒酶的活性,確保端粒的長度並讓人體細胞處于年輕、健康的狀態。

讀懂你的生命密碼之書

剛才我們講到,端粒的作用是保護染色體內部的遺傳物質,它是生命的寶藏,是影響我們健康和壽命的“生命密碼”。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就叫作基因,是影響人體生命傳承和調控的核心物質。總而言之,基因中隱藏著人類的終極秘密。

這個終極秘密非常複雜,要知道人類的基因組包含了約2.5萬個基因,30億個堿基對。它就像一部神秘的“密碼天書”,幾千年來無人能懂。直到基因測序技術發明後,人們才找到了其中的隱藏規律,開始破解天書中的終極秘密。

隨著測序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在今天基因檢測已經不再是昂貴的服務,並開始逐漸向大衆普及。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采集被測者的血液、唾沫等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擴增,然後通過測序儀等設備對DNA分子信息進行檢測和分析。

基因檢測能幫人們讀懂自己的生命密碼,做好疾病預防或治療工作。比如新生兒基因檢測,就是檢測孩子是否患有染色體病、遺傳代謝病等遺傳性疾病。此外,像癌症就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而靶向治療也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發現突變。

截止到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幫到了很多人。比如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在基因檢測後切除了乳腺,以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還有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醫生基于基因檢測爲他設計最佳的治療方法,讓他罹患胰腺癌後又存活了8年。

而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做法更值得借鑒。2006年布林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的基因攜帶著某個突變,這讓他患上帕金森病的概率達到了20%-80%。布林發起了挑戰,通過加強鍛煉、飲用綠茶以及藥物治療,把患病概率降到了10%。

余國良也用這一技術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他發現自己帶有“內向害羞基因”,這就能解釋他小時候爲什麽小那麽腼腆,不愛和外人打交道。他還帶有一個“抖腿症”基因,曾因爲上課抖腿挨過批,現在才知道抖腿也是天生的。

而在健康方面,他的基因狀況並不樂觀。從家族病史來看,他知道自己的代謝功能比較薄弱,而基因檢測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果然,中年時他開始出現“三高”,尤其是高血糖症狀,此後他把健康管理的重點放在了血糖控制上。

還有基因測序顯示,余國良天生攜帶著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癡呆的相關基因APOE4。得知這個結果,余國良一開始也很沮喪,但很快他安慰自己,有致病基因只是概率變大,完全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延緩甚至防止疾病的發生。

並且他還進一步思考,“壞”基因一定只有壞的一面嗎?如果這樣的話,那麽這些“壞”基因爲什麽沒有被大自然淘汰呢?後來他讀到一篇論文,說像APOE4這樣的基因能讓人有更好的空間記憶能力,還能提升工作中的專注力。

這篇文章證實了余國良的判斷,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好或者絕對壞的基因,看到檢測結果“好”,不要吃身體的老本、任性妄爲,看到檢測結果“糟”,也不要抑郁悲觀、自暴自棄。基因檢測只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接受自己,量身定制,做好健康管理。

一場爲期五年的逆生長實驗

所謂健康管理,就是要知道我們基因自帶的健康短板,並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少患病機會,延緩衰老,甚至逆生長。爲了驗證這一想法的可行性,從2016年4月25日開始,余國良以自己爲對象,進行了一場爲期近五年的逆生長實驗。

余國良首先確定了逆生長的目標,那就是讓自己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20歲。應該說,這個目標的難度很大。接著余國良把它分解爲一些可測量的指標,比如身體質量指數BMI、內髒脂肪、骨骼肌肉,當然還有血糖、血脂等血液生化指標,等等。

余國良采用一款歐姆龍體重秤,它不但可以測體重,還可以綜合評估BMI、脂肪百分比、骨骼肌肉百分比、代謝率和腹腔脂肪率等數據,最後計算被測者的生理年齡。此外他還定期作血液生化檢測,並通過智能手表監測睡眠狀況。

在實驗舉措方面,余國良采用的方法很簡單:間歇飲食+長期鍛煉+有規律的睡眠。他采用“168飲食法”,一天裏有8小時可以吃各種食物,另外16小時不吃帶有熱量的食物,或少量食用一些帶脂肪的咖啡,通過促進脂肪代謝,讓身體瘦下來。

然後是加強鍛煉,以確保瘦下來的只是脂肪而不是肌肉。他建議我們鍛煉強度要循序漸進,比如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每天作三組,每組15個,等到一周後每組再增加一個。這樣可以避免身體受傷,也能達到良好的增肌強骨效果。

最後是優質的睡眠。余國良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通常晚上10點半就上床,睡前盡量不打電話,不看手機和電腦,一覺睡到天亮。他會通過智能手表監測睡眠質量,修正那些影響睡眠的不利因素,讓每一天都從精神飽滿的蘇醒開始。

在這個爲期近五年的逆生長實驗中,余國良也經曆過多次的失敗。直到最後一年,量變終于導致了質變。他的體重降低了大約24斤,體脂肪和內髒脂肪更是大大減少。而且因爲堅持鍛煉,他的骨骼更壯,肌肉更飽滿。歐姆龍電子秤顯示,58歲的他生理年齡僅爲34歲,圓滿完成了逆齡20歲的目標。

盡管這次實驗取得了成功,但余國良還需要更多的實驗樣本,來評估這套方法的普適性。于是他在身邊的朋友圈裏做推廣,招募了多組實驗對象。實驗結果很成功,采用這套系統方法,通常3-6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果。

當然了,由于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情況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逆生長的程度也會有一定差異。但實驗結果表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優化生活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年輕。

0 阅读:0

鷹哥愛寫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