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學漫談|人情關系與心理

內明書院 2024-02-20 12:33:07

跟大家隨便聊一聊中國的一個特點,就是——人情。

中國人特別講究人情世故,就是人和人之間,人際關系中有這麽一種熟人之間、親人之間、有一些比較近的關系人之間,好像有一個情分,大家有必要去維護這個情分,也有必要去爲了這個情分去付出一些努力,付出一些代價。

有的時候呢,我們爲了所謂的人情,我們就需要對那些和我們關系比較近的人,有一些特殊的待遇。好像別人提出這個要求我們就不同意的,但是如果是一個熟人,一個親戚、一個朋友,一個跟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提出來呢,我們就沒有辦法拒絕哈,因爲這個就是所謂的人情。

其實說實話,我個人對中國的這種所謂的人情呢,是挺難受的。因爲我覺得有時候它會帶來一種不公正性。比如說,我們小時候就知道所謂的走後門,也就是說有一些有人情的人,他可以借助人情,借助他的關系網來去在一些看起來公平的競爭中,獲得一些別人獲得不了的利益;而那些沒有人情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吃虧。

如果不想吃這個虧,那就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建立並且維系一個人情的網絡。這個很累人的。尤其是我這種人啊,我跟很多人坦白哈,說我有一點自閉的傾向,對我這種有自閉傾向的人來說,這個給我帶來了非常多的壓力。不是說我跟身邊的人沒有感情,我們是有感情的啊,我對朋友在內心裏邊也是真的很喜歡的,但是這種感情跟所謂人情關系,跟那種關系網,它好像是不太有關的,對吧。我追求的是那種更沒有功利性的那種朋友關系。

就是我把這個人當朋友,就是因爲我喜歡他,我也不需要求他給我辦什麽事,我也不會給他辦什麽事。大家就合得來,那就是朋友;合不來,那就算。我覺得這樣子的話,就會比較輕松,沒有壓力。而關系網,人情關系,它是跟這個不一樣的,它是一種好像大家有一種利益的交換。

但是如果你純粹利益交換呢,我覺得也不可怕,因爲我們人要錢是幹嘛呢?要錢就是用來買一些好東西的哈。利益交換嘛,本質上就跟拿錢買東西一樣的,我給你什麽利益,你給我什麽利益,大家就直接交換,也很幹脆。

但是人情關系網,它不是這樣子,它要蒙一層所謂的感情的面紗,而不能很直白的,很不加掩飾的去進行那個利益的交換。大家不能那樣子,所以很累。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其實個人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外國人。我說的外國人主要指的那些西方人啊,因爲就是他們追求利益,就是直接的、幹脆的、明擺著的追求利益。我們想要獲得某種利益,然後我們要付出什麽代價也是更直接的,沒有跟人情有那麽密切的聯系。這樣從心理上呢,就沒有那麽累。

我小的時候去搬家,大家都是要找朋友來幫忙,然後我們要請這些幫忙的朋友吃個飯,然後記下他一個情分,然後在將來他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我也會去給他幫忙。

看起來好像這樣子就很省錢,其實也不省錢。因爲你給人家請吃飯的時候,如果你要是請的不好,這個就很沒面子啊,也很不符合大家的那種默認的規則。你要請的好,再給人家點啥禮物,其實跟你現在去外邊找一個搬家公司比呢,可能真的也省不下多少錢,同時你還欠人家一個情。我要找搬家公司,那其實我並不欠這些搬家公司的人任何情分。假如將來某個搬家公司的員工,他自己也需要搬家了,然後他打個電話說上次我幫你搬的家,這次你要不要幫我搬?

不會遇到這種事情,對吧。就一手交錢,一手幹活,很輕松,不欠情。而且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人家是專業幹這個行的,也有專業工具,人家幹的還更好,比我找一堆朋友來幹,幹得好的多。如果朋友幫我搬家,結果不小心把東西給摔了,你說我咋辦?我好意思請人家賠嗎?我肯定不好意思,但是搬家公司要給我摔了,那他就會給我賠。

所以我個人呢,其實對這種人際關系網中,用人情來去進行的這種默認交換,其實我覺得是蠻累的,心裏面覺得我其實不太喜歡的。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麽樣,但是我覺得可能有好多人也會跟我一樣,當然也有一些人不一樣啊,也有一些人他們在人情網中,在關系網中遊刃有余。那他就可以感覺很輕松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代價,就可以在這個裏面獲得很大的一個收益。這種人呢,可能他就更喜歡這種中國式的人情關系,而不喜歡那種西方人的那種方式。

在一些小城市或者是鄉鎮,可能直到現在呢,它也更傾向于是一個人情社會。所以如果我們一個外地人,去到了某一個小城市,然後我們在那呢,可能就會發現我們舉步維艱,爲什麽呢?因爲我們不是當地的那個關系網裏面的一員,我們誰都不認識,兩眼一摸黑。那除非我們特別善于進行人情交往,否則的話,我們在那兒還就好像進入了一個荒漠那種感覺。

但是如果在大城市呢,相對來說就好一些,因爲大城市,它倒反而不太是人情社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種城市,你只要有錢,即使你沒有多少熟人,那你基本上生活中的這些必須的東西,還都是沒有什麽太大問題的。相反你要想走關系,反而可能不那麽好走。除非你的人情網裏面有一些特別重量級的人物,否則你在這些大城市中,你還不太容易去通過人情,通過關系來去解決你自己的一些問題。所以這種生活呢,可能相對來說更像西方人的生活。

爲什麽中國人更講人情,更講關系,更講熟人,熟人不是煮熟了的人,是熟悉的人,更講這些東西呢?

它其實是跟曆史有關,就是在曆史上來說呢,因爲中國是農耕文化嘛,而且中國是特別強調家族的。過去一家人都是住在一起,不光是這個小家庭,我爸我媽、我叔叔、我大爺跟我住在一起,不光是這樣。可能在很多的農村,可能全村他就一個姓或者兩個姓,他本質上來說,他就是一家人,或者是兩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的,會有很多很多的關系。那你到現在的一個小城市,或者是一個鎮子裏邊,你可能也會發現,就是它裏邊的各個領域,他那些相對比較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能他們都有親戚關系。

中國人又重視家族嘛,所以這個血親啊,姻親啊,通過婚姻建立起來的親戚啊,七灣八扭的會有很多很多,再加上什麽同學呀,發小啊,對吧?它就會建立起來一個關系網,然後它就會在這個裏邊,人情會起到特別大的一個作用。

而相對來說呢,西方社會他們人更多是個體的,他們除了親爹親媽、親兄弟,其他的人都談不上有多麽深的關系,那麽他們的朋友可能更像我理想中的那種朋友哈。他往往並沒有太多的人情上的很深的那種關系,也不需要這種借助人情來進行太多的那種交換。基本上就是大家一切都在市場上見。

所以我們去理解中國人的生活啊,我覺得人情、關系,它是怎麽影響中國人的生活的,這個非常值得我們去加以關注。如果你這個不懂,你就不太懂中國人。那中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跟西方人的那種生活方式,究竟哪一種更好呢?我個人覺得呢,這個東西都不是絕對的,各有利弊。

但是對現代人來說,顯然中國的這種方式它會帶來很多的問題,主要跟現代人的生活有關。因爲現在我們是活在一個大社會裏,我們不是像過去那種小農經濟,我們不是活在一個小村子裏,一個小鎮子上,我們是活在城市裏。城市裏有很多很多的人,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幹什麽事情都要靠人情,其實我們的成本就會太高了,你得維護多少關系啊。但是如果大家都是走市場,或者走一個現代的社會化的一些方式,那它顯然是更高效的。

就好比說在古代,人們可以搞以物易物的這種交易方式,有沒有錢都沒關系。我莊稼打下來了,我送你點我們家新打的麥子,然後你很感謝我,過一陣子你送我點你們家果樹上摘的水果。在那個時代這個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是如果在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來去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那在當今這個時代就太行不通了。

對我們來說更行得通的可能還是拿錢去菜市場去買,那我買到的東西呢,保證是我需要的;然後我賣出去的東西,也保證是我最擅長生産的,才會有更高的效率,讓我們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那麽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當我們不講人情,凡是講規矩、講制度、講法律的時候,我們會生活得更輕松,整個社會也會更公正,全社會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個總效益也會更大。

當我們的生活的核心、主體,不是靠人情、靠關系,而是靠財富、靠制度、靠法律。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把人情作爲一種補充,在朋友裏邊我們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情,然後我們去超越那種利益的交換,超越那種潛規則,然後去進行一些更發乎真情的一些人情交往。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幸福,至少會幸福得多。

我覺得這種從人情社會到現在的市場社會這樣一個轉變呢,其實在現實中也的確在發生。在當今這個時代呢,我們去好好的思考,怎麽樣讓它以一種更好的、更公平的、更有效率的,更符合當代的時代需要和我們人的最深處的那種心理需要的方式,讓它以這種方式發生。我們大家去探索一下,還是很有價值的。

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它很好,但是並不是說它很好,它就不需要變了。它有些地方可能真的也需要與時俱進啊,也需要有一些變化。那我覺得在堅持傳統文化的一些非常好的精神內核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進行一些改變。這個是我們這一代人很值得去做的一個事情,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

END

關注我們

讓心理成長走進生活

讓生活有溫度

作者 | 朱建軍

編輯 | 內小明

0 阅读:12

內明書院

簡介:倡行心理服務,科普心理知識,與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