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鳄魚只是英軍戰爭時的口糧?

輕兵器 2024-03-22 04:10:57

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本文前三部分介紹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背景,英軍口糧的供應、種類和標准,口糧質量不高的原因,以及英軍指揮官因口糧供應不及時而不得不改變作戰行動的困擾。本部分呈現就地取材的面粉、鮮肉,牲口的口糧及必不可少的燃料供應——

1775年6月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邦克山戰役場景

就地取材的面粉和鮮肉

既然來自海外的補給不那麽可靠,口糧儲備也經常下降到令人擔憂的水平,英國的將領們可不敢像某些軍糧供應總監吹噓的那樣完全不依賴北美大陸,還是會盡可能地想辦法讓軍隊就地籌措糧食,哪怕是花大價錢也在所不惜。

在北美能弄到的各種食品當中,英國人十分看重的是面粉,或者說是磨面粉的原料——谷物。1774年秋天,當戰爭的陰雲開始逐漸籠罩的時候,駐守在波士頓的英軍已經在當時的總司令托馬斯·蓋奇授意下積極囤積糧草,馬裏蘭地區爲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波士頓的英軍得以在戰爭初期從容應對數萬北美民兵的圍攻,提前籌措儲備的糧食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776年11月,爲了讓英國軍隊在明年的作戰時沒有後顧之憂,軍糧供應總監丹尼爾·夏米爾計劃給紐約的軍隊烤制面包,當然,購買的面粉和小麥可不是什麽小數目,爲了尋找具有專業技能的面包師更是費了一番功夫。

與此同時,加拿大的英軍也在做著類似的工作,只不過約翰·伯戈因將軍從當地居民那裏收購面粉和小麥的工作遇到了更大的困難。由于氣候寒冷,加拿大不像北美其他地區那樣人口稠密,居民們通常習慣于將小麥直接賣給商人而不是自己儲備面粉,市面上可供直接采購的面粉並不多,各地用于加工小麥的磨坊也很少。爲了救急,英國人只能自己動手,在魁北克附近的錢伯利河上修建了一座水磨坊。沒料到老天也跟英國軍隊過不去,原本水流湍急的錢伯利河因爲冬季降雪稀少,1777年春天的時候居然水位嚴重下降,幾個月的時間都磨不出多少面粉,約翰·伯戈因將軍南下的行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阿奇博爾德·坎貝爾中校在薩凡納戰役期間表現出色

1778年12月,阿奇博爾德·坎貝爾中校在派兵占領薩凡納途中搜羅了不少糧草物資

因爲磨坊耽誤時間的不只是伯戈因將軍,1781年春天,進攻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也不得不在一處名爲拉姆索爾的磨坊多耽擱了兩天時間——士兵們總不能直接把沿途搜羅來的小麥當飯吃,爲了給大家弄點兒吃的,贻誤軍機也只能認了。

大米是英國人在北美弄到的另外一種重要的食品,對于那些討厭燕麥片的士兵來說,經常有大米來換換口味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1776年,威廉·豪將軍派遣詹姆斯·格蘭特少將遠征佐治亞地區,格蘭特少將在當地至少弄到了31083桶大米。亨利·克林頓將軍在1779年也從佐治亞接收了包括大米在內的大批物資。

新鮮肉類顯然比面粉和大米更受歡迎,戰爭剛爆發那會兒,只有很少的鮮活家畜從不列顛群島運到北美英軍那裏。從1775年到1776年,英國財政部與供應商安東尼·梅裏簽訂合同,由他向波士頓和紐約的英軍供應鮮活家畜。但是1775年10月和11月的運輸效果讓所有人都大失所望。當時的船隊一共運載了大約500噸土豆、60噸洋蔥、50噸歐洲防風草、40噸胡蘿蔔、20噸葡萄幹、468750加侖(2130980升)波特啤酒等大批北美急需的蔬菜和其他一些物資,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船上的856匹馬、4000頭豬和羊。不料大西洋上一場罕見的風暴襲擊了船隊,一部分船只在遭遇風暴後被迫返航,只有13艘運輸船最終抵達波士頓。而船上的貨物也損失慘重,基本上保持完好的貨物只有醋、波特啤酒和酸泡菜。除了剩下200噸土豆還能湊合著下鍋,其他蔬菜基本上全部腐爛變質,豬羊也幾乎死亡殆盡,只有148頭幸存了下來,馬匹也只有532匹得以存活,肉牛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同樣損失不少,哪怕是安排專人精心照料也無法避免。財政部承受不住這麽高昂的財産損失,得不到鮮活牲畜的北美英軍也是怨聲載道。幾番周折之後,財政部只能要求北美的英軍盡量自己動手,于是各地英軍在任何時候都像狼一樣睜大眼睛到處尋覓四條腿兒的牲口。

1776年,美國士兵在長島戰役中作戰

波士頓被圍期間,托馬斯·蓋奇將軍派出不少配備運輸馬車的士兵到新英格蘭(美國本土的東北部地區,現包括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馬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等6個州)各地“覓食”,士兵們帶回來100頭牛和120只羊,收獲還算說得過去。威廉·豪將軍擔任北美英軍司令的兩年多時間裏,從紐約周邊地區也沒少搜羅各種家畜。軍糧供應總監丹尼爾·夏米爾在1776年11月提到“關于鮮活牲畜,我們已經能從長島(紐約市東南的島嶼)和臨近地區購買或接收到足夠的數量,部隊每星期能保證兩天的供應,並且能爲醫院提供足夠的供應”。此外還從加拿大地區搜集了不少牲畜,豬牛羊還有奶牛一應俱全,陸續從哈利法克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首府)港啓程運給紐約的英軍。亨利·克林頓將軍接替豪將軍之後,同樣不遺余力地派出遠征隊到瑪莎葡萄園島(位于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的一個海島)和長島最東端尋找可心的獵物。

1778年9月5日,查爾斯·格雷少將占領新貝德福德。在兩天時間內將這個原本熱鬧非凡的港口小鎮的22家店鋪和22幢房子付之一炬

1778年9月5日,以擅長偷襲而聞名的查爾斯·格雷少將率軍到距離波士頓以南約80km的新貝德福德。在兩天時間內,這個原本熱鬧非凡的港口小鎮有20家店鋪和22幢房子被付之一炬,連停泊在此地的運輸船也幾乎被全部摧毀,順手牽羊搜掠到的其他物資補給也不少。幾天之後,格雷少將在瑪莎葡萄園島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戰果,他的屬下從9月10日開始,花了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把島上所有能找到的豬牛羊和家禽都弄回了紐約,至少有300頭牛和上萬只羊落到了英國軍隊的手裏,這麽大的收獲的確值得好好誇耀一番。在指揮自己的屬下燒殺搶掠的同時,格雷少將還非常紳士地允諾可以在他抵達紐約之後付賬,不過牲口的主人能不能拿到補償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1777年夏天,約翰·伯戈因將軍從加拿大領兵南下期間,效忠英國的“托利黨”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不支持美國獨立,認爲應該繼續效忠英國國王的美國人)也趁火打劫,他們組織的偷牛賊從哈德遜河沿岸居民那裏掠走了大量的豬牛羊和家禽,然後再轉手賣給等著吃肉的英國軍隊。

被派往南部地區的英軍同樣沒有閑著,1778年12月,亨利·克林頓將軍派阿奇博爾德·坎貝爾中校率領3500多人奔襲佐治亞。坎貝爾中校不負衆望,于12月29日占領佐治亞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薩凡納,隨後他派了不少人到周邊地區搜尋“獵物”,大家對于這種任務都幹得非常賣力。滿載而歸的士兵們帶回來成群的牛羊,這讓坎貝爾中校十分滿意,他在寫給克林頓將軍的報告中,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只要是我們的勢力所及地區,所有屬于叛軍的牛都被屠宰分割並且腌制了起來,以供海軍和陸軍之用。我們也鼓勵附近的農場主們向我們提供豬牛羊以及其他家禽,在所有的駐地都要建立公平良好的市場。”爲薩凡納地區服務的軍糧官彼得·鮑米爾也從當地搜羅了一些肉牛,給這些牲口屁股打上烙印之後還安排人精心照料,士兵們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用擔心餐桌上沒有新鮮的牛肉。

短吻鳄在南方地區十分常見,它們也不幸落入了英軍士兵們的湯鍋

1778年冬天,經常在南方地區活動的奧古斯汀·普雷沃斯特將軍接到支援薩凡納守軍的命令,他的部隊從佛羅裏達的聖奧古斯丁出發,前往佐治亞的港口城市薩凡納。士兵們在航行中依靠海灘上的牡蛎貝類來充當肉類。餓急眼的士兵們爲了填飽肚子,什麽都會弄來嘗一嘗,除了海灘上的牡蛎贻貝外,連附近河裏遊蕩的短吻鳄也不能幸免,同樣被饑腸辘辘的士兵們大卸八塊請進了湯鍋。四處尋覓吃喝的士兵們偶爾也有好運氣,他們有時能從海灘上的沉船殘骸裏找到一些還沒被人掠走的東西,例如馬德拉葡萄酒之類的佳釀,不過這樣的好運是可遇而不可求。直到筋疲力盡的士兵們在1779年1月中旬抵達薩凡納,這段難忘的旅程才宣告結束。

物價高昂始終是英國軍隊從北美直接獲得物資供應的最大障礙,各地奸商借機哄擡物價的做法讓英國人深惡痛絕,當然,奸商們對于那些“叛亂分子”也是一視同仁,沒錢的話誰來都不好商量。在加拿大,當地居民聯合起來提高面粉價格,高昂的賬單讓英國財政部大爲惱火,幹脆在1779年作出了不再依賴該地區供應的決定。在原本親近國王陛下的南方殖民地,類似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種植園主們把玉米和糙米的價格也擡升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1779年10月薩凡納被圍困之後,軍糧官彼得·鮑米爾發現當地所有的朗姆酒已經被4名奸商壟斷,他們居然把價格提升到了1加侖(4.55升)2英鎊!這無異于明火執仗地搶劫。英國軍隊不得不與各路囤積居奇、哄擡物價的奸商鬥智鬥勇。

牲口的口糧

士兵們離不開面包和牛肉,而軍隊裏的馬匹自然也少不了草料和燕麥。關于馬匹的飼料供應,在當時有3種不同的標准,一種標准是1匹馬每天的飼料是18磅(8.2kg)幹草或1配克(9.1升)燕麥,另一種標准是每天10磅(4.5kg)燕麥,還有一種標准是12磅(5.4kg)的幹草。財政部可以盡量通過英國本土來爲士兵們解決大部分的食品需求,可是對于牲口們需要的草料和燕麥,財政部卻表示無能爲力,因爲這兩樣東西體積太大,運輸成本實在是太高。爲了士兵們的口糧,財政部和海軍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牲口們的口糧確實沒有空余的艙位了。盡管在戰爭期間偶爾還有運輸船攜帶少量的飼料抵達北美,但是財政部對于將軍們的要求非常簡單明了,“幹草必須由你們自己提供”。軍糧供應總監丹尼爾·威爾接到財政部的來信:“燕麥也必須如此,因爲需要的噸位對于航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馬是一種非常難伺候的動物,特別是騎兵的馬匹,需要幹淨的飲水和精細的飼料

亨利·克林頓將軍手下辦事得力,爲軍隊裏的牲口籌集了大量的飼料

在北美就近籌措草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牽扯了將軍們大量的精力。在占領波士頓期間,英軍就已經感受到草料短缺造成的壓力,城鎮周圍的草地雖然能提供一定數量的幹草,但是很難滿足守軍的需要,只能把眼光投向更遙遠的地方。船只被派到加拿大的芬迪灣,從新斯科舍和魁北克等地區搜集幹草和燕麥,然後再運回波士頓等地。將軍們經常和自己的愛馬形影不離,有的還帶著專屬的隨從人員來照顧愛馬,軍隊裏的馬匹能否吃飽喝足,他們自然也很關注。

1775年10月,托馬斯·蓋奇將軍的報告裏提到,已經有至少38艘運輸船從波士頓出發去籌集幹草和燕麥。1776年7月2日,威廉·豪將軍的部隊剛在紐約的斯塔頓島登陸,軍糧供應總監丹尼爾·夏米爾就開始著手搜集島上所有的幹草、燕麥、小麥、黑麥和稻草。占領紐約地區之後,夏米爾發現附近地區的飼料已經不夠當地英軍消耗,于是指派自己的兩名屬下分別趕往魁北克和新斯科舍購買草料。前往新斯科舍地區的那位屬下辦事得力,居然成功地買到了760噸幹草和3400蒲式耳(123760升)燕麥,這一紀錄直到12月才被跟隨亨利·克林頓將軍前往羅德島的一位軍糧官打破,他在沿途總共購買了1500噸幹草、5000蒲式耳(182000升)玉米和3000蒲式耳(109200升)燕麥。在天寒地凍的北美,這一批草料來得是非常及時。

同樣是在1776年12月,派駐新澤西地區的大批英軍如果想順利過冬,人和牲口都必須獲得足夠的食物、飼料和過冬營房。威廉·豪將軍別無他法,只能選擇把軍隊派駐新澤西的紐瓦克、布倫斯維克、特倫頓、波登敦、懷特豪斯、伯靈頓等地分散過冬,並且還發出指示,要求他們從當地的居民那裏獲得谷物、牛肉和飼料,盡量把倉庫充實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1777年12月,威廉·豪將軍的部隊在費城過冬,爲了保持必要的戒備,威廉·豪將軍在斯古吉爾河對岸的德比高地部署了相當多的兵力,選擇在此紮營看重的不僅僅是這裏的地形居高臨下,更重要的是能及時得到周邊地區草料的支援。事實證明威廉·豪將軍眼光不錯,運回來的草料大約有上千噸,基本上能夠滿足冬天的消耗。

約翰·伯戈因將軍從加拿大南下時也少不了惦記著牲口的飼料,他出發時帶了不少燕麥,剩下的只能依靠一路上就地補充。每當紮營時都少不了安排人馬出去尋找幹草、玉米、燕麥以及能放牧馬匹和牛群的草場,只不過在1777年夏季與“反叛分子”連續交鋒之後,飼養這些牲口就成爲困擾伯戈因將軍的一大難題,直到他在薩拉托加被迫投降。

威廉·豪將軍的繼任者亨利·克林頓將軍在解決軍隊越冬口糧和飼草等方面依然沒有太好的辦法,采取的措施與自己的前任也並沒有什麽不同。1778年10月,爲了得到足夠的飼料,克林頓將軍要求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和統領黑森雇傭兵的威廉·馮·克尼普豪森將軍前往紐約以北,尋找水草肥美的合適地點安營紮寨——哈肯薩克河與哈德遜河之間被康沃利斯將軍派兵占據,雇傭兵首領則控制了哈德遜河與布朗克斯河中間的地帶。至少在這些河流沿岸地區,馬匹還是能得到足夠的飼草。

必不可少的燃料

埋鍋造飯自然離不開燃料,而英國軍隊在北美用的最多的燃料是木柴。爲了獲得足夠的木柴,除了花錢購買,有時候也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大體面的手段。從1775年底到1776年的春天,被北美民兵和大陸軍圍困的波士頓英軍壓力山大,爲了得到足夠禦寒和生火做飯的燃料,英軍沒收了當地許多房屋和碼頭,連居民們的柵欄也爲士兵們貢獻了不少木柴。而1776年9月占領紐約的英軍不僅從曼哈頓島上獲得大量的木柴,還有許多運輸船前往位于長島北岸的勞埃德港地區尋找燃料,雖然離紐約將近80km,不過爲了大家冬天能過得舒服一些,跑這點兒路也是值得的。

美國獨立戰爭中,婦女也參加戰鬥

除了木柴,英國軍隊過冬也消耗不少煤炭,盡管財政部經常嚷嚷著運費超支、噸位不足,可還是有大量的煤炭通過運輸船從英國運往北美。煤炭的另外一個來源是加拿大的布列塔尼角島(位于新斯科舍半島北端),那裏的煤礦山在戰爭期間源源不斷地向各地供應煤炭。1775年12月,新斯科舍的地方行政長官弗朗西斯·萊格曾經向達特茅斯伯爵威廉·萊格建議,布列塔尼角島的煤礦可以爲駐防波士頓的英軍提供必要的燃料。其實早在1775年9月,即將離任的北美英軍司令托馬斯·蓋奇將軍也在報告裏提到,島上的煤礦已經有軍隊的人員在協助開采,到年底的時候差不多有超過21萬蒲式耳(7644000升)的煤炭被開采出來,准備來年春天啓運給英軍使用。只不過燃料的消耗實在是太大,島上的煤礦似乎永遠也不夠用,英國軍隊還是免不了要從英國本土獲得必要的支援。

值得銘記的教訓

漫長的戰爭會逐漸消磨掉軍隊的勇氣和毅力,英國人已經不打算將北美的戰爭繼續下去了,畢竟歐洲大陸還有更可怕的對手,等著英國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對待。1782年4月,英國人與來自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巴黎開始了和談,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談判,英國人最終承認美國獨立。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失去了太多,失去的不僅是引以爲傲的北美大片殖民地,原本光耀世界的日不落帝國一時間也有些黯然失色,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彌漫著整個英國社會。兵強馬壯的大英帝國居然在北美以如此不光彩的結局收場,這讓無數英國人感到疑惑、震驚、失落……誰該爲此負責?是歸咎于“反叛分子”口中所謂的暴君喬治三世,還是那些被認爲是畏首畏尾的英軍統帥?是該痛恨勾結外國勢力犯上作亂的北美莊園主、走私販,還是趁火打劫的法蘭西和西班牙?這些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之久,答案一直衆說紛纭。

撇開其他因素,從軍事角度說,導致戰爭失敗的最致命的原因就是英國軍隊在遠離本土的遙遠大陸與敵人作戰,任何行動都必須依賴充足的給養才能得以完成,一旦缺乏必要的口糧,再強悍的軍隊也成了有心無力束手束腳的軟腳蝦。受制于從不列顛群島到北美大陸漫長的補給線,英國軍隊行動起來常常舉步維艱,從當地籌集糧草又要浪費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擅長偷襲的民兵也給英軍籌措給養帶來很大的困擾。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作戰環境,必須讓自己的軍隊擁有充足的補給,否則將會寸步難行,這也許是英國人在北美得到的最大的教訓。(全文完)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經上架,全新圖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選購! 編輯:曾振宇 丁湧強
1 阅读: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