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奪取漢中後未聽從司馬懿、劉晔建議趁勢襲奪益州是其重大失誤

史海撷英 2024-05-22 09:36:49

張魯得知陽平關失陷的消息後,自覺無力阻抗曹操大軍狂飙突進的鐵蹄,便准備放棄抵抗,獻地投降,他帳下謀士閻圃卻認爲仍有回旋余地,遂建議張魯說:“今以急往,其功爲輕,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質,功必多也。”張魯覺得閻圃說得有道理,就采納其計,出南鄭(漢中郡治)逃奔南山,再經南山輾轉進入巴中。

據史料記載,張魯棄漢中出逃時,“左右欲悉焚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鋒銳,非有惡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尉安之。”先穩住張魯忐忑之心再說。

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張魯率殘部從巴中折返漢中,向曹操投降。曹操以獻帝的名義將張魯和他的5個兒子都封爲列侯。張魯盤踞漢中多年,因是“五鬥米”教創始人張道陵嫡孫,被人稱爲“米賊”,他將漢中改稱漢甯郡,自封漢甯郡王,曹操擊敗張魯後,將漢甯郡又改回漢中郡,將安陽、西城劃出設爲西城郡,另又分出錫縣、上庸縣,分設郡守、都尉來管轄 。

司馬懿、劉晔建議曹操趁劉備立足未穩,揮軍出漢中襲奪益州

曹操奪取漢中後,丞相主簿司馬懿向他建議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爲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曹操麾下的重要謀臣劉晔也勸他道:“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爲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爲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爲後憂。”

曹操也很想趁勢奪取益州, 再順流東下平定孫吳,但總覺得自己後方不穩 ,滅孫、劉時機還未到,因此對司馬懿、劉晔的建議沒有采納,還故意輕描淡寫地回答說:“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邪!”

曹操

人心從無飽足,總是得隴望蜀

此時的曹操,平定漢中後一派知足常樂的架勢。大概是他在赤壁慘敗後痛定思痛,將自己受重挫的原因歸結爲輕敵冒進,又擔心孫權趁機攻淮南抄自己後路,因此只想先穩固漢中,再采取穩紮穩打的辦法,一步步圖謀益州。

然而曹操才說完“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邪”這句話沒多久,他就追悔莫及了。

原來,曹操取得漢中不久,有些蜀人從西川過來歸降,據他們描述,當得知曹軍平定漢中後,蜀中震動,人心惶惶:“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晔:‘今尚可擊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

因此,曹操覺得有些後悔,後悔當初沒有采納二人的正確建議,若當機立斷,趁勢揮軍挺進益州,只怕益州早已姓曹,而自己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業離徹底實現也可以少走多少彎路。

曹操

曹操攻取漢中耗時已久,益州既不可速取,又擔心後方安定,于是留將屯駐,自率主力緩緩撤回關中、中原。曹操率軍班師前,任愛將夏侯淵爲都護將軍,悍將張郃、徐晃爲副手,率偏師留守漢中,又任丞相長史杜襲爲都尉,掌管漢中行政事務。

攻取漢中後未一鼓作氣進攻益州,是曹操一生所犯的重大戰略失誤

曹操智慮深遠,雄才大略,爲人行事也是大開大合,率軍征戰,果斷決絕,很少畏首畏尾,拖泥帶水,然而他卻在攻取漢中後沒有一鼓作氣直搗蜀中,將立足未穩、人心未附的劉備驅逐或殲滅,在這事上稍有猶豫,沒有采納司馬懿、劉晔的英明之策,從而爲諸葛亮籠絡、穩定益州民心、恢複蜀地秩序贏得了寶貴時間。

而遠在荊州的劉備聽聞曹操已攻取漢中,急忙與孫權講和,雙方約定以湘水爲界中分荊州,並恢複盟約,孫權在淮南一線集結重兵,拖住了大量的曹軍精銳,劉備則迅速回師成都,旋即開赴劍閣一線與夏侯淵對峙......曹操由此失去襲奪益州的最佳時機,從而使劉備得以在西川站穩腳跟並建立蜀漢與其抗衡,使其統一大業延後了數十年並由司馬氏去完成,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下的重大戰略失誤。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