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原副總理,1955年被毛主席點名批評,死後天安門下半旗致哀

雅可談過去 2024-05-21 08:39:24

在福建西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有一座地級市,名爲龍岩市。

龍岩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的故鄉與長征的出發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的美譽,近現代史上,龍岩湧現出一大批革命志士,比如說張鼎丞、劉亞樓、楊成武、陳丕顯等。

還有一位,他就是鄧子恢,鄧子恢是無産階級革命家與政治家,是閩西革命根據地和蘇區的主要創建者,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鄧子恢的故事。

1896年8月17日,鄧子恢出生于福建省龍岩縣東肖鄧厝村,鄧子恢早年時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曾就讀于桐岡小學、龍岩中學堂等學校,在求學的過程中,受辛亥革命的影響,鄧子恢心中産生救國救民思想,爲後來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礎。

五四運動後,一股春風從北方傳入中國,它就是馬克思主義,鄧子恢認爲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使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于是鄧子恢便與同鄉好友創辦奇山書社與《岩聲》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

1926年12月,在陳贊雍的介紹下,鄧子恢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大革命失敗後,鄧子恢回到家鄉龍岩任縣委宣傳部長,參與領導龍岩後田暴動,並建立起閩西第一支農民遊擊隊,開始創立閩西蘇區的鬥爭。

在此期間,鄧子恢與毛主席産生了交集,並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誼。

1929年6月,毛主席被迫離開他親手締造的紅四軍到閩西休養,身邊只有五個人跟隨,分別是賀子珍、蔡協民、曾志、江華、譚震林,當時毛主席患上嚴重的瘧疾,鄧子恢沒有怠慢陷入困境的毛主席,而是找醫生爲主席治療,還炖雞湯爲主席補身體,這讓毛主席大爲感動。

1931年,毛主席當選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任命鄧子恢爲財政部長,並兼任代理土地部長,爲中央蘇區的建設與經濟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鄧子恢留在閩西堅持遊擊鬥爭,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鄧子恢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新四軍第四師政委,與陳毅、張雲逸等,成爲華中局的主要領導,在1945年召開的七大上,當選爲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央決定成立華中分局,鄧子恢任書記兼華中軍區政委,華中分局與山東分局合並爲華東局後,鄧子恢擔任華東局副書記,主持土改複查工作。

1949年5月,鄧子恢出任華中局第三書記、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後改爲中南軍區)第二政委。

新中國成立後,爲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央決定將地方各大行政區負責人調到北京工作,史稱“五馬進京”,中南局的鄧子恢就是“五馬”之一。

1952年10月,鄧子恢出任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

1954年9月,鄧子恢被任命爲國務院副總理,主要負責農業、林業、水利、氣象、供銷和信用合作等部門。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農業生産合作化運動中,鄧子恢與毛主席産生了嚴重分歧。

毛主席主張在原來65萬個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翻一番,發展到130萬個,鄧子恢則主張翻半番,發展到100萬個,毛主席作了一個關于農業合作化的報告,對鄧子恢提出批評,說鄧子恢像個“小腳女人”,犯了“右傾”錯誤。

1961年,在下鄉調查後,鄧子恢仍然堅持主張保留土地責任制,進行包産到戶,對毛主席的合作化政策有所抵制,因此在隨後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受到嚴重批判,就連鄧子恢領導的中央農村工作部都被撤銷了。

1965年1月,鄧子恢當選爲全國政協副主席,主管計委財經工作。

1972年12月10日,鄧子恢病逝于北京,享年76歲。

隨後,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爲鄧子恢舉辦了追悼會,毛主席、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送了花圈,天安門、新華門、外交部等處下半旗致哀,政治局委員葉劍英元帥代表中央致悼詞。

15 阅读: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