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丨這就是技術不斷創新的中國新能源汽車

海外網 2024-04-26 20:40:56

來源:新華社

據國際能源署測算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

將達到2022年的4.5倍

當前新能源汽車産能遠遠無法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

從需求端的巨大潛力來看

中國新能源領域産能遠未“過剩”

↑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的2024北京車展上,參觀者在蔚來汽車展台參觀電動汽車換電站演示(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 攝

↑在北京一家小米汽車零售門店內,消費者在了解小米新能源汽車SU7(3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 攝

記者走訪多家電動汽車産業鏈企業了解到,中國新能源汽車高性價比源于充分競爭的市場、技術創新和産業鏈集群效應帶來的比較優勢。

↑ 這是廣州廣汽埃安展出的車輛藝術裝置(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這是廣州廣汽埃安展出的純電平台模型(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這是4月24日拍攝的廣州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的全自動化輪胎安裝工作站。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這是4月24日拍攝的廣州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焊裝車間。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這是4月24日拍攝廣州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總裝車間生産線。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在湖南常德中車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塗裝車間,中塗漆打磨機器人在打磨噴塗(無人機照片,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 攝

↑在湖南常德中車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塗裝車間,面漆機器人在噴漆(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 攝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物流機器人在總裝車間內自動運輸物料(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工作人員在總裝車間生産線上作業(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總裝車間的機器人快速精確執行生産指令(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工作人員在總裝車間下線質量門處對車輛進行外觀、內飾等檢查(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AI智能檢測系統在檢測車輛關鍵部位的螺栓松緊程度(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2月26日在重慶市兩江新區拍攝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焊裝車間生産線(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高彰 攝)

↑這是4月25日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拍攝的新能源汽車“宋Pro”。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工人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新能源汽車“宋Pro”生産線上對車輛進行質檢(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這是4月24日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拍攝的新能源汽車“宋Pro”生産線。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這是4月25日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拍攝的新能源汽車“宋Pro”生産線。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在湖北武漢經開區的岚圖汽車總裝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杜子璇 攝

↑在位于湖北武漢經開區的岚圖汽車電動化焊裝車間,機器人在流水線上作業(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工人對一汽紅旗混合動力汽車進行裝配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工作人員對生産的一汽紅旗EH7新能源汽車進行靜態檢測(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産線上的智能機械臂對車輛後橋進行裝配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産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對車輛風窗進行塗膠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産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對車輛輪胎輪毂進行裝配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 攝

編輯:徐金泉宋爲偉韓芳 逯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