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砸的戰略欺騙?蘇聯假冒幾十架遠程轟炸機,激發美國搞出2500架

陶慕劍地球觀察 2024-03-11 22:10:22

冷戰初期,蘇聯曾經搞出了一次“成功”的戰略欺騙,直到當代仍然有人對此津津樂道,認爲美國人上了一個大當。

這個事件,就是蘇聯人在1955年的紅場閱兵式上耍了手段,通過僞造出米亞-4戰略轟炸機“已經大量服役”的假象。但是,曆史最後結果真是蘇聯人期望的嗎?

1954年5月1日,最新型米亞-4在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這是蘇聯第一種四引擎噴氣戰略轟炸機,給在場的西方外交官和記者産生強烈的震撼。從巨大的飛機體型來看,這款戰略轟炸機被認爲具有非常遠的航程、很強的核彈搭載能力,能夠直接飛抵北美大陸上空,給美國造成嚴重戰略威脅。因此,米亞-4轟炸機很快被美國冠以“北美野牛”的綽號。

到了1955年7月蘇聯航空節,西方記者們又帶著刺探情報的任務來到現場,米亞-4轟炸機也再次登場。這一次,西方記者首先看到了第一批爲數10架的米亞-4轟炸機,以編隊方式通過展會現場,隨後又是第二批,數量更是多達18架。整整“28架”巨型噴氣轟炸機先後從頭頂飛過,這個壯觀場面再次震驚了美國軍方。

要知道,米亞-4轟炸機在去年剛剛亮相,第二年就冒出來28架,如果再算上“未出場的現役飛機”,莫非蘇聯在米亞-4投入量産的第一年就已經造出了上百架?這是何等可觀的生産能力?

美軍情報機構估測,蘇聯可能將在1960年擁有800架米亞-4轟炸機,如果再加上渦槳轟炸機圖-95,美國本土將面臨上千架戰略轟炸機的核打擊威脅。

與美國相比,當時的蘇聯航空工業相對落後。尤其是大型遠程轟炸機,美國在二戰時就造出數萬架B-17、B-24、B-29等機型投入戰場,而蘇聯同類飛機寥寥無幾。直到仿制B-29的圖-4轟炸機問世,蘇聯才真正開始大規模建設戰略轟炸機部隊。盡管如此,美國在戰後初期又推出了B-36、B-50、B-47等戰略轟炸機,仍然對蘇聯保持遙遙領先的態勢。

米亞-4的誕生,標志著蘇聯要扭轉這個局面。1953年1月,米亞西舍夫設計局開發的米亞-4遠程轟炸機首次試飛。該機采用四台大功率渦噴發動機,外形如同放大版的圖-16,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38噸,空載最大航程達到了9500公裏,最大有效載荷爲24噸,飛行速度爲947公裏/小時。

客觀來看,米亞-4的設計並不成功。盡管米亞-4的載彈量和最大速度都略優于後來的圖-95,但是最爲關鍵的指標——續航能力卻遠不如圖-95。

按照設計要求,米亞-4需要達到12000公裏的航程,才能勉強打擊美國本土的中心城市。經過改進的米亞-4B勉強達到了12000公裏的空載航程,但是挂載9噸炸彈後的航程也只有5500公裏,除非進行空中加油,否則根本達不到“對美國施行戰略轟炸”的設計目的。

相比之下,圖-95雖然看似是一款落後的螺旋槳飛機,但是航程高達15000公裏,而且飛行速度也有925公裏/小時,只比米亞-4略少一點。有趣的是,美國情報人員嚴重低估了圖-95的性能,卻高估了米亞-4的性能,將後者視爲美國本土的最大威脅,爲此還誕生了一個曆史名詞“轟炸機差距”。

所謂的“轟炸機差距”,是美國當局和媒體在冷戰初期的一個荒誕觀念,認爲蘇聯轟炸機力量已經超越了美國,因此美國必須大幅增加戰略武器的開支,尤其是大量增加戰略轟炸機的數量。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米亞-4轟炸機的“裝備數量將高達800架”。

當時,美國已經裝備了數百架B-50和B-36轟炸機,以及剛剛服役的B-47“同溫層噴氣”轟炸機。B-50和B-36仍然還裝著螺旋槳,飛行時速只有六百多公裏,突防能力已經落後。B-47作爲美國第一種真正的噴氣轟炸機,雖然飛行速度快了很多,但是“腿太短”,最大航程只有7400公裏。

由于西方情報機構誤以爲米亞-4性能遠超B-47,當美國人“發現”蘇聯一年內就造出了上百架米亞-4轟炸機,心態是非常崩潰的。

v爲此,美國當局“奮起直追”。首先,B-47轟炸機的生産訂單被大幅增加,從B-36的384架規模猛增到了2042架。隨後,美國加快了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的研發速度,在1955年正式開始服役,産量也達到了744架。

到了1960年代,美國噴氣戰略轟炸機的規模達到2500架的頂峰,此外還生産了500多架KC-135加油機作爲戰略支援,與當代美國的轟炸機規模相比,這個數字是非常誇張的。

那麽,蘇聯相同級別的戰略轟炸機到底有多少架呢?

1956年7月,美國出動U-2高空偵察機深入蘇聯內陸,在列甯格勒西南的一個機場,拍攝到了大約30架米亞-4轟炸機。美國軍方將這個數字,與蘇聯大型軍用機場的數量相乘,估計米亞-4總數已經突破了200架,估計到1960年後能達到了600-800架。

然而,曆史開了一個大玩笑。這架U-2偵察機拍到的,實際上是米亞-4轟炸機的幾乎全部數量。不僅如此,米亞-4的全部産量也僅有區區125架而已,根本談不上對美國的威脅。由于蘇聯高層對米亞-4並不滿意,該機很快退居二線,多數淪爲加油機、海上偵察機或特種飛機,在1994年全部退役。相比之下,看似落後的螺旋槳轟炸機圖-95,反而生産了500多架,直到21世紀仍然活躍在戰場第一線。

也就是說,當美國戰略轟炸機在1960年代中期達到2500架規模時,蘇聯同級別戰略轟炸機最多只有500架左右,另外再加上1500架圖-16中型轟炸機,雙方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即使後來蘇聯又開發了圖-22和圖-22M轟炸機,整體水平也一直無法趕上美國空軍。

到了1959年,美國人終于發現了不對勁。這一年,U-2偵察機再次深入蘇聯內陸地區,先後拍攝了一系列導彈試驗場和空軍基地,甚至是古比雪夫的轟炸機工廠,卻怎麽也沒有發現“大量的米亞-4轟炸機”。美國人這時才明白,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轟炸機差距”,即使有差距也是反方向的。

蘇聯的這一次“戰略欺騙”,從過程來看似乎是成功的,但長遠結果卻是完全相反的。美國極大增強了戰略武器的規模,蘇聯卻暴露了航空工業能力不足的軟肋,進一步擴大了雙方空中核力量差距,只能通過陸地和海洋的核武器來彌補。由于核武器的真正威力在于“威懾”,蘇聯當局玩弄的小聰明,只是造成了反效果。

客觀來看,真正決定一個國家整體軍事力量的因素,仍然是強大的工業實力。任何試圖“誇大自身力量”的小聰明,對于絕對的力量差距,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虛假僞裝被戳破時,只會帶來更大的反噬效果。

當然,戰略欺騙並不是沒有意義。只不過對于弱勢的一方,“隱藏”手段也許更加有效。但是最終的戰略目的,仍然是發展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壯大軍事和科技力量,直到扭轉雙方的差距。

目前看來,當年米亞-4轟炸機的曆史一幕似乎又在國際舞台上重演了。只不過,這次玩弄小聰明、扮演自我誇大的角色似乎變成了美國。

先進核潛艇、先進驅逐艦、瀕海戰鬥艦、先進空空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電磁炮等等,美國無一例外都吹噓成“絕對領先世界”。但是,這些高技術項目要麽是費用太高導致下馬,要麽是性能嚴重縮水,要麽是從一開始就是對外虛報指標,被曝光後讓外界發現根本都是一堆“紙老虎”,原來美國先進武器水平也不過如此。

就連吹噓了20年的“重返月球計劃”,美國也是“吹噓大于實際行動”,給出的時間表一再拖。NASA曾經號稱要在2020年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但到了2024年,登月用火箭的第一次發射還沒成功。相比之下,我們的航天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從不吹噓,多年前公布的時間表幾乎全部按時完成。

所以說,工業實力是決定因素。照這樣下去,美國工業衰退的苦果早晚全面爆發,如果還繼續搞什麽軍備競賽,也只能繼續自我吹噓,以維持霸權的臉面,很難不重蹈蘇聯的覆轍。(作者:陶慕劍)

5 阅读:3001
评论列表
  • 2024-03-13 11:29

    蘇聯不是沒能力造,主要還是被赫魯曉夫的導彈無敵論帶歪了

  • 2024-03-12 16:57

    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