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名將晚年遭劫,在1949被永久開除黨籍,1967年慘遭迫害致死

曆年壹沫 2024-05-14 12:06:34

在廣東省東部的興甯市,有這樣一位革命先驅,他曾擔任北伐軍代參謀長,爲推進革命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

然而命運捉弄,他最終遭到開除黨籍、批鬥迫害的厄運。今天,我們就來講述這位興甯籍革命家羅翼群的傳奇人生。

1889年,羅翼群出生于廣東興甯龍田鎮鴛塘鄉一個書香世家。早年時期,他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先後就讀于興民學堂和兩廣測繪學堂。

上個世紀初,孫中山等革命先驅在華南地區掀起了反清革命的浪潮。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成爲領導中國革命的全國性政黨。

年僅19歲的羅翼群,也受到這股革命思潮的熏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爲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亡。羅翼群積極參與了反清武裝活動,爲推翻腐朽統治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雖然年紀不大,但他的胸懷早已鑄就了愛國熱忱和革命理想。

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羅翼群堅決擁護這三大政策,並協助廖仲恺組織工農運動,還參與了創辦黃埔軍校的工作。

1925年,羅翼群隨蔣介石東征,任東征軍總指揮部總參議,參加了隨後的北伐戰爭,擔任北伐軍代參謀長一職。可以說,在北伐軍的戰役中,他是一名重要的軍事決策者和參謀。

然而,隨著孫中山的離世,蔣介石開始漸漸背離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革命理念。羅翼群因在潮汕地區反對蔣介石開賭禁,被逮捕于東征軍總部。從此,他與蔣介石分道揚镳,前往日本。

雖然與蔣介石決裂,但羅翼群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卻始終懷有虔誠之心。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在實踐著民族、民權、民生的革命主張。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這一年,羅翼群從日本回到國內,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羅翼群出任廣東省民衆抗日自衛軍統率委員會委員。在這一重要崗位上,他極力擁護共産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爲抗日救亡做出了不懈努力。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狂湧,羅翼群挺身而出,不遠千裏回國參加抗日救亡的鬥爭。他勇敢地站在抗日前線,爲捍衛國家尊嚴、保衛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戰。這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羅翼群當選爲候補中央委員,第二年又被增補爲中央委員。

當時,國共內戰一觸即發,羅翼群主張與中共進行合作,和平建國,以避免民族內耗。然而蔣介石卻違背民意,發動了毀滅性的內戰。

1949年7月,羅翼群勸說李宗仁接受中共和平條件,重開和談途徑,結束內戰。

令人沒想到的是,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卻決定永遠開除他的黨籍。羅翼群針鋒相對,在報紙上發表聲明,直斥蔣介石爲""孫中山先生第一號叛徒""。

一代革命家呼籲和平,被開除黨籍,這是一個多麽諷刺的結局。羅翼群爲國家和平統一鼓與呼,卻遭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對待,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新中國成立後,羅翼群堅決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等職務。

然而,好景不長,1957年中央反右鬥爭擴大化,羅翼群被錯劃爲""右派分子""。十年浩劫開始後,這位老革命家更是遭受到嚴重的逼迫傷害,在1967年9月的一次批鬥中,78歲高齡的他不堪淩辱,病逝于廣州。

羅翼群的一生可謂經曆坎坷,他爲民族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卻遭受了開除黨籍和迫害的不公待遇。直到1981年,他才得到平反,骨灰被移安于廣州銀河公墓。

讓我們銘記這位革命先驅的功勳,也反思那個動蕩歲月的曆史教訓。只有不忘曆史、吸取曆史經驗,國家和民族才能穩行致遠,一往無前。"

8 阅读: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