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學三年級,3件事看似不重要,家長堅持做,孩子成績更優秀

禾禾媽愛學習 2024-04-07 23:20:42

“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四年級開始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作爲一名小學生家長,自打女兒上了小學三年級,我就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起初,聽到這樣的言論時,我總是輕輕一笑,認爲有些言過其實。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我發現,那些話並非空穴來風,孩子們之間的學習差距,確實在悄然拉開。

現在,女兒三年級的學習已接近尾聲,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句話的真實性。

01 小學三、四年級是分水嶺

小學三、四年級之所以被公認爲小學階段的分水嶺,原因有以下三點:

① 生理

三四年級的孩子,正由兒童後期邁向青春期,身體和大腦都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

他們的骨骼更強壯,肌肉更有力,能進行更多活動。同時,孩子的身高和體重也在穩步增長,開始呈現出少年特有的體態。

他們的大腦也變得更聰明,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得到了顯著增強,開始能夠處理更爲複雜的信息和問題。

同時,青春期的生理特征,也開始逐漸顯現。

② 學習

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了小學四年級學習的特點和要求,強調了對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推理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的內容比較基礎,而到了三四年級,學習內容開始變得更加深入和廣泛,涉及更多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

比如,語文閱讀理解更難,數學要學更複雜的運算和圖形。

所以,對于三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再按照以往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就很難取得較好的成績了。

③ 心理

對于四年級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忽然變得叛逆、愛頂嘴、不“聽話”了。

心理學家指出:三四年級的孩子,心理上開始向成年人靠近,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增強,社交能力提高。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樣,盲目的聽從父母的話,依賴父母,開始表現出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渴望被理解、尊重,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自主權。

此外,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在這個階段有了顯著的提升,開始關注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以朋友爲核心的社會關系。

02 被家長忽視的3個養育重點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家庭教育指導書《小學4-6年級,真正要教給孩子做的事》,書中詳細探討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家長養育孩子的重難點。

讀完此書,我深感書中有三個關鍵點,尤其值得家長們關注,然而遺憾的是,這些關鍵點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被家長們所忽視。

因此分享出來,希望能引起各位四到六年級家長的關注!

① 反思和回顧

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相對較爲順利。

學習中遇到的90%以上的問題,都能一次性正確作答,即便偶爾有解答錯誤的情況,一旦得到正確答案的提示,孩子們也能迅速調整思路,在第一時間改正錯誤。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即使沒有回顧和反思的習慣,也不會對學習有太大的影響。

然而,當孩子進入三四年級後,學習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時,孩子們的學習重點,逐漸轉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培養。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無法一次性正確作答的問題會明顯增多。

面這樣的變化,如果孩子們依舊按照低年級“做一遍就過”的態度,不去深入思考錯誤的原因和如何改進,長此以往就很可能會陷入機械式的學習模式,影響學習成績。

因此,在孩子進入三四年級後,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養成回顧和反思的習慣。因爲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起自我學習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不會做的、做錯的題目進行反複練習,並幫助他們深入剖析出錯的根本原因,以及題目背後所考察的知識點。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能夠更好地進行反思和回顧,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解題能力和學習效果。

② 家庭輔導

孩子步入高年級後,有些父母因爲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儲備,已難以應付孩子在學習上提出的問題。

所以,幹脆就花點錢給孩子報個補習班,將孩子學習的問題一股腦的抛給補習班了。卻不知道,父母在這時候一旦抽身而退,之後再想介入孩子的學習就難了。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有這種感受?就是初中高中覺得很難的物理題、數學題,現在三四十歲了,竟然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了。

經驗告訴我們:成年人在理解能力上相比孩子是有優勢的,因爲人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

所以,父母如果能夠抽時間了解下孩子的學習內容,多跟孩子溝通、探討,那麽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在親子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決。

關于這一點,我是親自實踐證明過的。

因爲,相比那些一開始就將孩子的學習全權交給補習班的家長,持續關注孩子學習、積極參與孩子學習內容的家長,更能及時有效地了解、改善孩子的學習情況,也能爲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好的幫助和提升。

③ 閱讀

一些缺乏家庭教育知識的父母認爲,與其花時間讓孩子看“閑書”,不如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尤其是那些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家長,更是如此認爲。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這樣的事情,一些孩子在小學時期似乎對學習並不感興趣,然而進入初中後,他們卻突然變得勤奮好學,並且能夠輕松地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這樣的孩子,人們常常用“開竅了”來形容。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類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閱讀且堅持閱讀。

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往往思考問題更有深度,即使面對同樣的事物,他們也能從更深的層面去看待和理解,甚至發現事物的本質。

所以,作爲父母,我們千萬不要因爲孩子進入了高年級,就阻止孩子閱讀。

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書店找一些適合孩子,孩子也愛讀的課外書,或者買一些孩子可能感興趣的書放在家中。

孩子寫作業、學習累了的時候,拿本喜歡的書讀一讀,不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拓展思維,提升學習能力。

【最後寫給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家長的話】

好的教養來自于點點滴滴的積累,如果父母只懂得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勢必會造成孩子成長的缺失。

希望各位家長,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尊重孩子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將孩子培養成會學習、會思考、會玩耍的優秀小學生。

1 阅读:1087

禾禾媽愛學習

簡介:家有一枚小學生,關注小學教育和兒童心理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