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第二章稻盛和夫: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東西

田園泥土香育兒 2024-05-01 11:36:39
【轉】第二章 稻盛和夫: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東西

(注1 根據 稻盛和夫《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譯 者 鄧超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標題 爲轉者 添加)

(注 2本文 根據 稻盛和夫《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譯 者 鄧超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僅供 學習交流使用 不構成商業目的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內容 版權和其它問題 敬請與本網聯系 根據作者想法 將及時更正 或刪除 謝謝合作)

第二章 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東西一、相得益彰的夫婦二人 64

【1】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我 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父母。” 雖然兩人都只是小學畢業,但他們都是極好的人。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慎重派,正義感很強;母親 則外在性格爽朗,內心堅毅,關鍵時候能夠挺身而出。

兩個人的性格可以說截然相反的。我自己則繼承了雙方的性格。能成爲一個做事可靠的企業家,這一點遺傳了父 親。尤其是我還繼承了父親特別討厭借錢的這一點。同時,母親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比如即使遭遇逆境也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正是母親遺傳給我的。

除了性 格, 我甚至覺 得 母 親能 想 到 在 黑市訂 購和 服,再拿去農村進行物物交換,其實是因爲她天生就擁 有經商頭腦。在戰前向父親提議先買一些房屋和土地以 備不時之需,這一點也能看出母親具備商業眼光。

童年時期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爲一名經營 者。但現在看來,母親身上流淌著的血液,在我的事業 經營中大顯身手。我完全繼承了母親身上的善良、勇敢、剛毅等品質, 而這些品質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二人的的優 點 集于我的一身, 我 真是 無比幸 運。想到這裏,我對二老的感激之情不禁湧上了心頭, 不知不覺中朝著早已離世的父母作起揖來。

【2】父母的婚姻

父親畩市出生于明治四十年(1907)。家中一共兄弟四人,父親爲長子,下面有三個弟弟, 住在鄉下的父親一家,從某個時候開始搬到了鹿兒 島市內居住,然後把父親送去了印刷廠做學徒。

大正七 年(1918),父親年僅 11 歲,正是正常情況下應該剛剛 從小學畢業的年紀。爲了貼補家計,父親開始拼命工作。生性踏實的父 親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在工作中一絲不苟,漸漸得到了 很多來自他人的信任。

我的父母于昭和三年(1928)成婚,那一年父親 21 歲。原因是父親 20 歲時,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祖母與 世長辭,年僅 47 歲。父親的父親,即我的祖 父七郎,第二年提出要 再 婚。

但在七郎再婚之前,最好家裏能有一位能幫助照顧 弟弟們的年輕兒媳婦,于是決定讓作爲長子的父親先 結婚。這位兒媳婦,就是我的母親紀美。母親小父親三 歲, 剛 剛 19 歲。母 親 身材 嬌小 窈窕, 父 親 高大 英 俊。

據說母親總聽到別人對她誇贊:“你家先生真是個美男子啊!”對此母親一直很覺得很驕傲。那一年,父親的三個弟弟一個 16 歲,一個上小學四 年級,一個剛上小學一年級。雖然家中希望母親能代替 他們的母親來照顧他們,但對年紀輕輕的母親來說想 必一定十分辛苦。

那時,七郎在外行商,但好像賺來的錢一分也不會 給家裏,只顧自己過得悠哉快活。七郎是這副德性,弟 弟們的學費自然只能由父親來籌措。所以家裏那點微薄的剛夠維持生計的錢,都被母親 一分掰成兩分花。

母親生來善于照料人,並有著不把艱苦當艱苦的堅 毅性格。既要承 擔 家事,又要在百忙之中照顧 幾個弟 弟,但她依然樂觀開朗,甚至還能在工作上幫父親分擔 一部分。後來,父母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出生了。

昭和四年 (1929), 哥 哥利則出生, 昭和七年(1933) 我出生了。聽說我出生的時候父母竟然忘了向政府上報,可以想象 當時的父母有多繁忙。

【3】在武士的宅邸街購買房屋

我出生兩年前的昭和五年(1930)是“世界大蕭條” 的一年。日本經濟也十分不景氣,印刷廠一家一家地倒閉了。父親做學徒的印刷廠好不容易艱難地挺了過來,父親也 正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經營自己的工廠,獨立了出來。保守謹慎的父親,爲何能做成這件事呢?

當然,這絕對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其實我前面也有 所提及,這是因爲有一家批發紙商大力勸說父親自立門 戶。批發紙商的工作是給印刷廠提供紙張,如果合作的 印刷廠倒閉,他們爲了收回債權,只能拿對方的印刷機 器充數。但即使拿印刷廠的機器抵押,批發紙商也對收 回來的機器束手無策。

當時,這家批發紙商看中了一向埋頭做印刷工人的 父親,所以提起了(讓父親開印刷廠)這件事情。“這樣,我現在把印刷機器借給你,你自立門戶開一家印刷廠吧!”父親以沒有錢爲由拒絕了對方。但批 發紙商繼續勸說 道:“沒事,這一點你不用擔心,錢慢 慢還給我即可。”

因爲有著如此深信父親的批發紙商的好意,父親的 印刷廠才得以開業。那時我們一家住在一處被當地人稱作 “島津住宅”的住宅街上。那是島津藩的下級武士們居住 過的地方,位于一片廣闊的田園地帶。在過去長達七百年 的時間裏,島津藩一直統治著薩摩、大隅、日向這三州。

在島津 住宅區, 漂 亮的綠 籬之內, 一 排 排宏偉的 房屋鱗次栉比,居住著當時所謂的“士族”們。正當父親開始經營自己的印刷廠的時候,隔壁的一 家房屋空了出來。因爲沒有合適的買方,所以那家人請 父親買下來。父親雖然嘴上說 著“我不打算買房子”,但 對方一 直找不到別的買主。

據說,最後父親提出了自己的要 價,經過商量,終于成交。也因爲家裏的事業逐漸上了 正軌,所以才決定買下。之後,把之前一直居住的房子改建成了工廠,一家人搬進了新買的房子裏。而這個新家,就成爲了我記憶 最爲深刻的家。

【4】“不貸款主義”乃父親的遺傳

在 那之後,父親的工廠陸續引進了活板印刷機械、 自動制袋機等新型機器,業務範圍不斷擴大。這些機器都並不是父親自己想要的,而是那些把父 親的踏實勤奮看在眼裏的人們熱情勸說父親:“等你有 錢的時候再慢慢把錢給我就行!”最終都是父親在半推 半就中勉強引入的。

因爲那樣的性格,雖然有人主動將錢借給父親,但 父親從未主動開口向人借錢。如前所述,這種小心謹慎 的性格也遺傳給了我,所以我在企業經營中堅持“不借 款不負債“的信條,京瓷株式會社從創建之初開始就零 負債地一路走了過來。

我人生中能想起來的唯一一次算得上借錢的經曆,就是京瓷創立初期,曾向一位名爲西枝的先生那裏籌措 了一筆開工資金。事實上,我之所以能創立京瓷,也多 虧了與西枝先生這位貴人相遇。

至今,在京都 禦所附近 還有一座恢弘的西枝大宅。那時,正是由西枝先生用那宅邸作爲擔保,向銀行貸款 了一千萬日元。這是何等難能可貴的恩義之舉啊!但我卻 因此內心焦灼不已,想盡辦法盡快把錢還給人家。

剛剛建立起來的京瓷根基未穩,不知道哪一天就倒 閉了。萬一倒閉,對我恩深義重的西枝大宅就會被銀行 沒收。絕對不行!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早日把錢還給銀行, 于是日複一日地拼命工作。幸運的是,按照開業第一年 的盈利規模,只需三四年左右就能還清全部債務。

年輕的我尚不知這件事情有多艱難。我後來才知 道,企業盈利的差不多一半都要交納稅金。國家明明什 麽也沒有幫我,卻白白拿走了稅金。關于這件事,我憤 懑不已。看到我這樣,西枝先生笑著對我說:“不要那麽在 意!這錢你不還也不要緊。你只要發展好事業就能賺取利潤。

這 樣的話,只需支付利息,就能 從銀行接受 新 的融資,繼續擴大事業,到那時候再把本金還回去就可 以。所以不要爲錢沒還完而一直地焦灼下去了!” 他 還 說:“一 個 企 業 家 本 不該 如 此。借了錢 就 滿 口‘還錢還錢’念個不停,怎麽成爲大企業家?若是這 樣,即使再成功的技術人員,也無法成爲一名成功的經 營者。” 但不管西枝先生怎麽說,我心裏就是放不下,一心 想著還錢的事。

我拼命苦幹,最後終于千方百計還清了 債務。自那以後,京瓷不僅實現了早期的無貸款經營,如 今 還成爲了一家在財務方面擁有足夠留存利潤的企業。我想,這一點也是從父親身上遺傳而來的。

【5】勸母親不要一次買太多

還有一 件 事, 能 證明從 父親那裏 遺傳而來的性格對身爲企業家的我産生了巨大影響。父親的家鄉,原是距離鹿兒島市內 12 公裏左右的農 村。當父親和家人從農村搬到市區之後,老家仍居住著 很多務農的親戚。這些親戚每天都會來市區,用大巴車裝 著或用天平秤挑著蔬菜及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進城銷售。

鄉間的阿姨們,到了傍晚就會回家,但是如果有賣 剩下的東西,帶回去又太重,就一定會存放在認識的人 家裏。我家稍微離市區有一點距離,正好位于這些阿姨們 回家途中的路邊,所以遠房親戚的大媽們經常找上門 來。“紀美啊,在家嗎?今天可以把東西放在你家嗎?”

有時,甚至不是親戚的人也會到我家來。母親每次都一邊貼心地說:“今天真是辛苦了!”一 邊端出茶水或點心招待她們。鄉裏來的阿姨們,一定知道母親向來賢惠善良吧,所 以經常拜托母親買下她們賣剩的蔬菜。“紀美啊,今天就 剩這些了,我便宜點賣給你,反正帶回家也沒什麽用。” 母親心懷悲憫,說:“啊,當然可以!放在這兒,趕緊回家吧!”就這樣買下所有蔬菜。

隨著季節變化,買下來的蔬菜有時是芋頭,有時是 蘿蔔,有時是紅薯。母親心裏應該也想,她們都是父親的遠房親戚,何 況價格也確實低。因爲那時還是戰前,我家的印刷廠還 算生意繁榮,家裏經濟也尚且寬裕。而且說到底,母親 本就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不會放著有困難的人不管 不顧。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每天耳濡目染著母親的這些 善 行,內心不禁 感 慨:“真是 每天都 在做善 事啊!”這 樣,既能讓農村的阿姨們開心,母親也順便能買一些便 宜的東西。我看在眼裏的,盡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可到了晚飯時,父親看到廚房堆滿了蔬菜,氣不打 一處 來:“真是,又買了這些沒用的東西!”

父親沉默 寡言,性格憨厚,我很少看到他如此怒火沖天。母 親 不 甘心地 回 道:“還 不是 因爲 你 哪 個 遠 房 親 戚,特意來我們家。而且這些蔬菜的價格比市內的菜 店便 宜不知道多少,我這 才買下來的。你 有什麽好 抱怨的!” 母親這麽說完,父親只好壓抑怒火,繼續沉默不語。這種事情,我不記得發生了多少次了。就像母親所說,我怎麽都想不明白爲什麽父親會如 此大動肝火。

【6】吃不完的芋頭去了哪

事情的真相,我是夏季的某一日才知曉的。那天,我放學一回家就看到母親在院子裏挖什麽東 西。原來,母親經常把從農家的大媽們那裏大量買來的 吃不玩的番薯和芋頭埋在那裏,爲了能保存得長久些, 還會在上面覆蓋上一層土。

那天,好像是准備挖出很久 之前埋的番薯。也許是一個人不好挖,于是叫來了女傭幫 忙。她們一起手持大鐵鍬,“嗨喲嗨喲”挖了出來。土裏挖出來的番薯,每一個都傷痕累累。母親又是 一陣抱怨:“哎呀,哎呀,糟了。怎麽爛成這樣了!”

接著母親拿來了笸籮,把粘在挖出來的番薯上的泥 土刨去,再用菜刀將爛掉的地方一點一點削掉。最後, 原本很大的番薯眼看著就變成很小的一個了。母親口裏失落地埋怨著:“哎,全都沒用了啊!”但 母親還是很快打起精神,用大鍋燙起了一堆面目全非的 小番薯。

然後,母親把松軟熱乎的番薯滿滿地裝進竹笸籮, 對我說:“來,去拿給朋友們一起吃吧!” 一直 是“孩子王”的我,真的叫來了鄰裏居住的夥 伴們,得意洋洋地把滿滿一笸籮番薯分給衆人。最後, 大家吃飽了,心滿意足地回去了。看著這些孩子們開心的模樣,母親臉上也現出了滿 足的色彩,心想:“還算是做了件好事!”

【6】現在需要多少就買多少

在工廠百般忙碌的父親,並不是總能親自監督母親的這些行爲。但只要稍微想想,就能夠察覺一二。我也是在那個夏日之後,才明白了父親之前之所以 怒不可遏的緣由。父親說的沒錯:“就知道便宜,但便 宜又有什麽用!”總之,父親一直勸母親“不要因爲買 便宜貨而浪費錢”。

童年時耳 濡目染的這些事情,讓我學會了一 件 事:人通常覺得大量買入價格就會便宜,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簡單。人的心理是非常有趣的,例如只要聽到“一次性買 五升醬油就便宜”,就會不知不覺地買下。

再因爲多得 用不完,所以故意每次加大用量,或覺得反正有很多, 全不珍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反之,如果只買當時所需的量,就會加以珍惜,不 會隨意浪費。

因此,如果現在只需要一升,就應該只買 一升。我把這稱爲“買一升”,並且在京瓷的管理 過程 中嚴格恪守此原則。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這麽做很愚蠢。但我堅信這是一 種非常有效的做法。至少,如果不成批購買,就不會出現庫存。

有了庫存,就必須要有倉庫。這樣一來就要花倉庫 費及倉庫管理員的人力費,還會支付利息。但只要沒有 庫存,倉庫費和利息就都不需要了。因此,必要時買下必要數量的東西,這樣就避免了 産生不必要的後續支出,總體上還是便宜。

京瓷集團一直把“買一升”、也就是當場現金購入作 爲基本准則。我想,這在各大企業之中,應該非常少見。當然,這並不是說母親的做法完全是我的反面教材。不瞻前顧後,心裏只想著幫助眼前有困境的人,在 我看來,這是對一個人來說最最重要的“利他”之心的 來源。

正是因爲有了這種“利他”之心,才造就了我爲社 會、爲他人而常行善事的待人處世的根本。所有做 人的法則、重要的人格,都是母親在世時, 用自己的親身行爲一點一滴教會我的。

正直理性的父親,賢惠體貼的母親,我想,這兩個 人,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夫婦。【未完待續】

二、士族身上的木刀氣概 79

【1】薩摩的鄉中教育

我出生的鹿兒島,過去的薩摩藩,在曾經長達七百 年的時間裏都處于島津氏的管轄之下。島津氏爲了把家臣的子弟培養成薩摩武士,制定了 “鄉中教育”制度。

隨著時間的流轉,薩摩變成了鹿兒島,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裏的男子教育還殘 留著“鄉中教育”之流的風氣,像空氣一樣揮之不去。男尊女卑的思想, 現 在 想 來 是不 可思議的, 但 那 時卻如真理一般存在,連用盆洗衣服或用竹竿晾衣服, 都一定會按性別分開。

與之相應地,男子被認爲是“到危急關頭可爲國征戰,英勇捐軀”的存在,男子們也對自己的使命心中 有數。西鄉隆盛和太久保利通也是接受過“鄉中教育”的 薩摩男子。

西鄉隆盛是我衷心敬佩的一位人物。隆盛的爲人之 道、生存方式、思維方式等都對我産生過巨大影響。我認爲西鄉隆盛是一位十分卓越的領導者。他擁有 絕妙的人生哲學,對他人懷有深沉的愛,對國家的發展 之道也留下了許多意味隽永的言辭,無論是他的朋友還 是敵人,都對他尊敬有加。京瓷集團的社訓“敬天愛人”,就出自西鄉隆盛之口。

【2】有本事跟我打

如 前所 述, 我 們 一 家 所居 住 的 工 廠, 位于被 稱 爲 “島津住宅”的島津藩時代以來的武士家住宅區內。我尚且年幼時,也就是昭和初期,那一帶依然殘留著薩摩藩的風氣和封建社會的階級思想。我還記得那時在學校的簽到簿上,還有一欄專門區 分“平民”或“士族”。

從前在薩摩時期,人們認爲“沒 有士族,就沒有薩摩藩”,那時也依然殘留著這樣的舊 風氣。我的父母都出身于鄉下,自然不是士族。但由于在 印刷業也算是小有成績,所以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買入 了這裏的房屋。

我們家周圍全是島津家時代武士的宅邸,他們有 著身爲士族的驕傲。所以不難想象,當得知附近搬來 了一家出身鄉野的人經營的印刷廠,他們會有什麽樣的 排斥……恐怕母親和鄰裏相處時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 壓力吧。

我卻一直納悶,爲什麽附近每 個朋友家裏都 有刀, 而我家卻沒有呢?雖然我一直對朋友說“我是士族”,但 祖先的名字和族譜等具體證據一個都拿不出來。因此, 我的內心也焦躁不安。在 這些 人中, 也 有人 把我當作“最下級 武士之子”而百般輕視,對此別提我有多憤懑了。我體內那股不服 輸的勁兒,應該也源于這些經曆。

有一件事,雖然現在記不清是哪個親戚講的,還是 直接從父母那裏聽說的,總之我記憶非常深刻。那時父親和母親剛成婚,父親最小的弟弟還在上小 學,一直和我們住在一起。一天,父親這個最小的弟弟 滿臉是血地回到了家。在離我家兩條街左右的地方,住著一個在舊制七高 上高中的學生。

聽說父親的弟弟在那個學生家附近玩 鬧時,那個七高的學生大嚷著:“吵死了,我都沒法學習 了!”話音未落就沖了出來,朝他臉上瘋狂毆打。一聽完這事,母親毅然決然地讓父親去和對方理論。但父親天性敦厚,只知道不斷斥責自己的弟弟,說:“一定是因爲弟弟吵得特別厲害!” 母親左等右等,終于還是沉不住氣了,就自己拎起 了一把木刀,牽起叔叔的手沖進了對方家中。

一進玄關,母親就大吼一聲:“餵,給我出來!”然 後提高嗓門沖那個七高的學生抗議道,“上著七高這麽好的學校,應該是既有教養又有學識,竟然因爲一個小 孩子只是玩鬧了一下就把他給打成這樣,算什麽本事!簡直不可理喻!有本事來跟我打。”

每當想起此事,內心的激動都會不自覺地湧出,讓 我對母親刮目相看。那個待人溫柔、一次都沒有罵過我們兄弟姐妹的母 親,到底是怎麽說出那樣的話的呢?

這個故事說明了母親所具備的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敢 之心。我想,背後一定不止這一件事。這個七高學生家裏是開郵局的,想必他家裏一定是 曆史悠久。

而且住在島津住宅一帶,當然也是出身士族。母親此舉,恐 怕除了出于弟弟被人打的憤怒之外, 還摻雜了其他情感。一定是一想到在小叔子被打時,那 個七高學生冷漠的態度和所說的那些歧視性的盛氣淩人 的語言。

這背後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母親平時因爲自己所受 到的歧視而心懷憤怒。生來溫柔又重感情的母親能說出那樣的話,一定是由于母親體內蘊藏著強烈的正義感。母親無法容忍階 級歧視和違背道理的事情。她就是這樣一個對于此類事 情有著極度潔癖,會奮不顧身起身反抗的人。

而我則完全遺傳了這一點,對于不合理、不講理的 事情,極其厭惡。這也從最初一直支撐我至今。

【3】母親的武士精神和經商頭腦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記憶。上小學之前,我一直膽小懦弱,可上小學之後,和 朋友打架回到家的情況就越來越多。當我在打 架中輸了,受了傷,或哭著回家時,母親 一定會開口問我理由。如果我回答說:“我覺得自己是對 的,所以和對方吵了起來,可最後還是輸了。”母親一定 會責備道:“既然覺得自己是對的,爲何要哭著回來?” 而且她一定會就近找一個靠在牆上的笤帚或別的東 西塞給我,邊 塞邊說:“再去把 對方打一頓!”然後就要把我趕出門。

要是我猶豫一下,就會被她敲腦袋。當時的鹿兒島,還殘留著男尊女卑的風氣。據說有 很多家庭對外宣稱是男人當家,在外面尊重男人,但其 實有很多妻子個 性強勢,在家庭內部握有實權並一手 掌管家事。

也許我母親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對孩子也一樣,母親要求我們盡量去挑戰對手。雖 然身爲女人,但可以說母親身上也有著“不屈的精神”。不僅如此,正如我之前所寫的,母親還具備超乎常 人的經商才華。

比如她曾想過買一些空房以備不時之 需,在戰後的混亂期致力于黑市上物物交換的生意。可 以說,在經商頭腦和行動力上,母親要比一味謹慎行事 的父親高明得多。在家裏經濟窮途末路的時候,母親也會要求孩子們 幫助做生意。在我的母親身上,兼具著那時的鹿兒島不 可能同時存在于一個人身上的兩種品質——“不屈的精 神”和“商業才華”。

【4】“不公平的老師”

明明是理直氣壯地跟人爭吵,最後卻哭著回家,絕對 是不對的。平常敦厚老實的父親,也跟母親的觀點一致。父母都是心胸寬廣之人,只要我認爲對的事,他們 都無條件支持。

六年級時,發生過一件事。那一年,我們換了新的 班主任。我至今還記得,那個新來的老師面色蒼白,給 人感覺陰沉沉的。每年夏天,都會進行家庭訪問。老師定好哪一天走 哪片區域,依次走訪。

這一天,到了來我家這個區域的 時候了。到了放學時間,老師帶著我們家附近的十來個孩子 一起出了學校。然後一家一家地走訪,每送一個孩子回 到家,老師就會和那個孩子的父母聊一會兒。

因爲我家是這群孩子中最遠的,所以我一直跟著老 師走。老師去的基本上都是平時我的那些跟班的家,他們成績都不怎麽好。一 行人中, 只有一 個 同學跟 我們 不一 樣。他 成 績 優 異, 乖 巧 懂 事, 長 得 也 好 看, 是 大 家 口中所 謂 的 “乖乖男”。老師去的第七家就是這個孩子的家。這是一座非常 漂亮的房屋,我和其他同學站在精心修剪的籬笆外等老 師出來。

可我們等啊等,老師卻遲遲沒出來。雖說是邊玩邊 等,但我們還是感到炎熱難耐。到底在幹什麽啊?我們忍不住悄悄推開玄關門往裏 偷看。你猜怎麽樣?老師竟然悠閑地坐在坐席上,一邊 享受著主人端來的茶水和饅頭,一邊和那位穿著華麗和 服的母親聊著些什麽,完全看不出要結束的意思。見此情景,我瞬間怒火中燒。

之前我們去的幾家蔬 菜店和理發店,老師都是站在店裏簡單聊幾句就草草結 束的。身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明明應該在所有孩子家裏都 一視同仁,這樣大的落差也太不可理喻了!

最後,到了我家也是一樣,老師果然只在玄關門口 象征性地坐了一下,簡短聊了幾句就離開了。

【5】守護“正義”之戰

這次之後,我又發現了很多老師待人不公的事情。上課時,對 那個“乖 乖男”,老師會 走到他的課桌 前耐心教導,但對我們這些“混小子”,通常只會大吼:“這麽簡單的東西都不懂,笨蛋!” 這時候,從母親那裏遺傳來的、看見不合理的現象 就想奮起抵抗的正義感,在體內不可遏制地湧了上來。必須爲了正義奮起抗爭,出于這種欲罷不能的心情, 我不久就將矛頭指向那個“乖乖男”。雖然現在想起 來 當時的行爲無比幼稚,但對于滿腔怒火的少年來說,這 個“乖乖男”也只是一個臭不可聞的“助纣爲虐之人”。

每天放學後,我都會抓住這個正准備回家的“乖乖男”, 對他加以“收拾”。“餵,我可是看清楚了哦!你母親在老師去家訪的時 候對老師點頭哈腰的,還招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老 師才會隨時都對你關照有加。作爲一個男人,你難道 不覺得這種行爲很卑鄙嗎?”我的小跟班們也紛紛點頭 稱是。“老師沒有特別關照我!”“乖乖男”每次都一邊這 麽說一邊哭著回了家。

事實上,在我的內心,多少有些嫉妒。“乖乖男”不僅成績好,家境也富裕,還住在那麽 氣派的宅邸裏,母親穿著漂亮得體的和服。與此相比,我呢?雖然我非常愛自己的母親,但她總忙于印刷廠的工 作,不穿優雅漂亮的和服,也不太管我的事。這些跟其 他孩子都一樣。

有一天,我們依次被老師叫了出去。最後一個是我。我做 好了心理 准 備:“恐 怕是爲了那 件 事 吧!” 果 然,到了地方,老師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稻盛,我 都聽 說了!是 你每天帶著人 欺負同學的 吧!人家母親非常生氣,質問我爲什麽自己的孩子要這 麽倒黴。我告訴你,光說對不起是不頂事的!” 沒等我想好如何回答,他接著訓斥道:“那孩子和 你們不一樣,他很懂事,成績也好。你究竟爲何要欺負 人家?” 我理直氣壯地脫口而出:“因爲他總有特殊待遇。”

【6】抵制不公

這句話激怒了老師。“什麽!你這是什麽意思?” “家訪的時候您在他家待了很久,但在其他人的家 裏都只待了一小會兒。” “混蛋!學生不同,所需的時間自然不同。他母親擔 心自己的孩子過于老實,所以跟我談了談。” “在教 室也是。我們只要說哪裏不明白,一定會被 您罵。但您從不對他發火,總是耐心教他。” “住嘴!你這就是對他有成見!”“住嘴”是薩摩的上司或長者在跟人對談時經常用 來訓斥的一句話。我還是不放棄:“不,是您偏心。” 下一 個 瞬間, 老師的拳 頭就飛了過 來。我一 個踉 跄,他拎起我的後頸,順勢又給了我三四記耳光。我直 接被打倒,躺在了地上。

放到現在,這 就是赤裸裸的“體罰”,可能算作社 會問題,但當時這很普遍。我那逆反的態度,確實也令 人難以容忍吧。但這時的我,內心充滿了“正義感”被無情踐踏的 不甘。我內心抗議著:“我沒錯,錯的是老師!我是爲了 正義而戰!” 這時,老師對我說了最後的一句話:“這次的事件, 我會寫入你的成績報告單裏。最好做好心理准備,以後 沒有哪個學校會收你。” 事實上,最終老師在我小學六年級的畢業成績冊上 寫的全部都是“乙”。

【7】正確的事皆能被認可

事後,母親被叫到了學校,把我領回了家。老師甚 至對母親說:“稻盛是我們學校開校以來最壞的孩子。” 母親備受打擊,想不通爲何在家裏從不跟兄弟姐妹 吵架的我在學校竟然會做這種事。

回到家,母親小聲對父親說著話。接著,我就被父 親叫了過去。我嚇了一跳,緊張地挺直了身體。我心中有數,父親雖然性格溫厚,但今天這事肯定 會大罵我一頓的,就算拳腳相加也不在話下。“和夫,過來,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麽?”父親終究還 是用了跟平常一樣穩重的口吻。終于 安心下來的我, 一口氣把 對老師 偏心 行爲的 不 滿 統 統 發 泄了出 來。“身爲 一 名教育 工作 者, 卻 獨 獨 偏 袒 某 一 個 孩子, 實 在 是 豈 有此 理。根 本 就 是 老 師的錯!” 父親一言不發地聽著。想必父親也能夠想象到吧。

“那孩子一定出身士族吧!老師一定是把平民的孩子和 士族的孩子差別對待了。” 看我說得差不多了,父親才緩緩開了口:“你是不是 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是,我沒打算做壞事。” “你認爲這麽做是對的,對吧?” “是的。” “是嗎?” 說完這句話,父親再沒多說一個字。我想自己似乎 安全了,內心一陣竊喜。

原本以爲父親一定會火冒三丈的,沒想到他竟認可 了我的正義感。父親相信我,其實言外之意就是在教育我:“所 謂 男人,就必須要把自己認爲對的事情堅持到底!” 父親提都沒提“好歹也要想想父母的面子”之類的 話,也沒有說:“這事寫入了你的成績報告單,萬一上不 了中學怎麽辦?” 只有短短的一句:“是嗎?”這短短的一句,猶如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在對我說:“我支持你哦!” 正確的事情,一定能得到認可。那時父親給予我的 肯定,現在也深深地存留在我的腦海裏。【未完待續】

附錄————

稻盛和夫: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

作者: 鄧超 譯 者 ; [日] 稻盛和夫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519444822

定價: 38.80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紙張: 純質紙

頁數: 2080頁

內容簡介: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這句話正可從稻盛和夫身上得到驗證。 小時候的稻盛是個害羞、膽小、愛哭的小孩,很喜歡黏著母親。常常一覺醒來看不到媽媽就大哭,一哭就可以哭上三個小時,在街頭巷尾非常出名。只要街坊鄰居一聽到稻盛的哭聲,就會說“那個哭三小時的和夫又開始了”。 母親對愛哭的稻盛不會因此特別溺愛,或是討厭。對家中的孩子總是打從心底的關愛,不管是否有時間跟孩子們相處,總是處處留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們感受到她的愛,引導孩子們往好的方向前進。而這也就是稻盛和夫深刻感受到,日後一直對外講述的“以心傳心”的觀念。 稻盛和夫過了60歲後愈常回想起跟母親生活的種種,以及母親的身教言教所帶給他的影響。每每回想起母親,心裏總是滿滿的感謝。對稻盛和夫來說,一路走來,深受幼時母親教誨的感化,因此奠定的人生哲學,讓他在人生轉折點總能選擇正確的道路,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影響世界的實業家、哲學家。 兩大500強企業的創辦人,日本“經營之聖”。 曾經用3年的時間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日航,創造了世界企業經營史上的奇迹。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兒島,1955年畢業于鹿兒島大學工學部。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創辦第二電信株式會社(現名KDDI,爲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這兩家公司都進入了世界500強。在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齡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一位。 2010年2月1日,78歲的稻盛和夫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正式出任破産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在運用了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後,奇迹很快出現。到2010年11月,日航的盈利已達1400億日元,全世界爲之驚歎。

目錄:

推薦序一 愛的哲學 Ⅰ

推薦序二 母親即神明 Ⅶ

推薦序三 家庭教育的神奇力量 Ⅺ

推薦序四 根深業茂 ⅩⅤ

序章 溫暖至今的小豆粥 1

第一章 從鼻涕蟲到孩子王

從鼻涕蟲到孩子王 8

一哭就三小時的“熊孩子” 17

幫派領導的誕生 34

賣和服的母親 41

賣紙袋的小男孩 48

第二章 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東西

相得益彰的夫婦二人 64

士族身上的木刀氣概 79

第三章 “正確做人法則”之基礎

判斷基准之根本 96

心靈狀態決定現實世界 100

命運之路靠自己開辟112

利他之心 124

若能再見母親一面 133

第四章 京都大和之家

爲了那些心頭背負傷痛的孩子 140

注重員工的幸福感 150

第五章 應該教會孩子們的事

願望能夠實現 158

如何將“願望”轉化爲現實167

最終篇 “母親”即“神明” 179

(注 本文 根據 稻盛和夫《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譯 者 鄧超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僅供 學習交流使用 不構成商業目的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內容 版權和其它問題 敬請與本網聯系 根據作者想法 將及時更正 或刪除 謝謝合作)

0 阅读:5

田園泥土香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