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的混沌誕生之謎被揭開

知新了了 2024-04-16 15:27:29

新的觀測結果爲巨行星的誕生是否與恒星的誕生過程相似提供了見解。

恒星的誕生是一個混沌和動態的過程,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其特征是螺旋狀和流光狀的複雜氣體結構。這種結構被稱爲“供給絲”,因爲它們將周圍的氣體物質供給新誕生的恒星,類似于宇宙的臍帶。

宇宙臍帶

褐矮星是一種質量不到太陽十分之一的天體。這使得它們太小,無法進行核聚變,無法像恒星一樣發光。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並不知道褐矮星是否會形成類似太陽的恒星。要驗證這一假設,需要對褐矮星最早形成階段進行高靈敏度和高角度分辨率的觀測。由慕尼黑大學天文台的天體物理學家Basmah Riaz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現在已經完成了這一任務:研究人員利用智利高度複雜的ALMA天文台對極其年輕的褐矮星Ser-emb 16進行了觀測,並于最近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Riaz說:“我們的觀測揭示了壯觀的大規模螺旋和飄帶結構,這些結構在新生的褐矮星上從未見過。這些細絲覆蓋了大約2000 - 3000天文單位的廣闊區域,並與Ser-emb 16相連。在它周圍也看到了物質團塊,這些物質本身可能會進化成年輕的褐矮星。”這位天文學家說:“這些觀測結果首次表明,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了不對稱的質量增長,這是通過向形成中的褐矮星提供細絲造成的。”

坍縮團塊還是磁芯?

螺旋結構和飄帶爲棕矮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在模擬了可能的場景後,研究人員將它們與ALMA天文台的數據進行了比較。例如,這種大型結構可以用恒星形成區域內坍縮團塊的碰撞來解釋。要發生這種情況,在恒星形成核心的生命周期中,這樣的碰撞至少要發生一次。“我們已經通過新的數值模擬表明,碰撞會觸發小團塊的坍塌,形成褐矮星。來自英格蘭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合著者迪米特裏斯·斯塔馬泰洛斯博士說:“由于碰撞發生在側面,而不是正面,因此形成了各種大小和形態的螺旋和流線。”如果這個模型是正確的,它意味著一個動態的棕矮星形成過程,類似于類太陽恒星,在恒星形成環境中的混沌相互作用從早期開始就很常見。

在另一種情況下,模擬顯示,觀察到的結構對應于一個非常年輕的褐矮星周圍的大(僞)盤,在那裏(僞)盤被褐矮星核心的旋轉在強磁場的存在下扭曲。如果這個模型是正確的,就意味著磁場在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Riaz說:“我們的ALMA觀測爲棕矮星的早期形成階段提供了獨特的見解。將觀測結果與模型進行比較,可以支持引力下降的假設,這可以解釋在形成恒星周圍看到的螺旋狀和流帶形狀的不對稱質量吸積。”

“因此,Ser-emb 16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棕矮星案例,它正在以類似恒星的方式形成,”日本九州大學的Masahiro Machida教授解釋說,他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4-18 01:46

    然而現在已經發現小的恒星只有10倍木星質量。所以說70倍質量根核聚變關系並不是絕對的

  • 2024-04-17 16:04

    說的就好像去過似的…

知新了了

簡介:專注于新知、科普及趣聞的傳播,日耕不辍,天天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