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詩話劇《瀾滄水長》得到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專家肯定

文旅中國 2024-03-22 17:53:49

11月8日,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在杭州開幕,34部參演劇目、1部特邀劇目和12部展演劇目在杭州與溫州競相上演。爲秉承戲劇節評論與創作並重的理念,舉辦“一劇一評”劇目評論會,11月16日上午,話劇《瀾滄水長》、話劇《天算》、揚劇《鄭板橋》三個劇目爲一組的專家評論會在杭州召開。

馬捷

(雲南省話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

《瀾滄水長》的創作是從2017年開始,當時我們的目光是聚焦在版納的兩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召存信,就是後來當了40年的老州長,另外一個是刀世勳,傣王朝的血統繼承人。他們年歲相仿,我們想寫出兩個年輕人的心路曆程。

從2018年開始,導演、編劇多次沿著召存信的路線去版納采風,到2019年的時候,我們把原來的兩稿寫兩個年輕人的方案徹底推翻,開始了以盟誓碑爲主題的創作,因爲在采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爲了矗立這塊盟誓碑有很多人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也爲今天雲南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的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作爲雲南省話劇院來說,我們首要的責任就是講好雲南的故事,因此曆經5年的創作,三次重大的修改,今天交出了這個答卷——《瀾滄水長》。

宋寶珍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雲南省話劇院近年來一直在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瀾滄水長》借勢雲南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資源,探索創造有雲南特色的文化景觀。這個戲在演出時,在題材選擇、台詞處理、人物塑造、服裝設計、舞美設計、儀式場面、音樂風格上都顯示出鮮明的雲南文化特色。大河之水的歌謠一唱三歎,傣家舞蹈用的很節制,此劇主題鮮明,26個雲南少數民族一起結盟起誓,立下民族團結誓詞碑,這是了不起的曆史壯舉,也是民族團結的裏程碑。它結束了獵人頭、相互殺戮、征戰不休的悲劇曆史,奠定了雲南地區各民族友好相處、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我們看到《瀾滄水長》講了雲南方言,戲劇當中的人和現實當中的人一樣,離不開文化土壤和民族的根與魂,雲南的話劇是因爲講了方言,打開了演員走進曆史、感悟祖先生命狀態的那扇門,這是我要肯定的,是此劇的一個特點。這個劇把十二版納的老百姓的性格特點、文化內涵也都表現清楚了,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一座盟誓碑怎麽能成爲一部戲。這部戲的主要時空在1950-1951年間,表現十二版納這段時間發生的衆多跌宕起伏的曆史情境,這部劇的敘事視角很獨特,透過版納州長召存信的回述,以敘事體戲劇的方式,表現老年和青年兩個召存信在時空當中的交錯和互望。台口一把舊藤椅,椅上一席舊長袍,長袍加身是晚年的召存信,長袍一脫轉身就進入往昔歲月。在劇情展開中視角不限于召存信一人,它是全能的開放視角。

第三,此劇有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沖突當中包含著生與死的選擇,甚至是族群的生與死。一是文化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各部落之間的矛盾,以及部落與外部世界的矛盾。二是封閉的處境給他們帶來的心理矛盾。三是命運的選擇,經濟落後帶來了各部族的爭端。

第四,此劇塑造了有曆史感、有民族性、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劇中人物性格和行爲方式各有不同,各派勢力相互傾軋之中。

第五,這是一台具有儀式感的戲劇。人類的戲劇本來就起源于儀式,古希臘起源于酒神祭祀,中國戲曲起源于驅鬼除魔的民間儀式。此劇中運用歌隊渲染的戲劇場面,營造了獵頭儀式、出行儀式、盟誓儀式、镖牛儀式、咒神儀式等等一系列很有戲劇性的場面。這些儀式溝通了人與某種自然力量、生命能量的有機聯系。雲南少數民族原始儀式其實是他們古老文化的印記,值得重視,值得藝術表現,這是有意味的形式,我們得尊重曆史,對此不能挑剔,因爲人家盟誓碑上寫的清清楚楚,就是通過剽牛、喝咒水,感應天意,順應天意,堅定了民族團結的意志。

建議:劇中殘匪真的很殘,我知道舞台上要以少勝多,但是一兩個殘匪在戲劇場面上略顯孤單,我希望再影影綽綽地有一些國民黨的殘軍,他們還是有勢力的,在盟誓之前、簽字之前可以有零星的槍聲,標志著那時民族的選擇是艱難的,解放軍很淡定地說“他們掉進了我們的口袋陣”,這樣,決勝的局面就已經有了,那兩個殘匪最後在舞台口出現有點多余。

丁科民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第一,這是一部高揚愛國主義精神,讴歌民族團結,彰顯社會發展進步的作品,題材重大,主題鮮明,對築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因爲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團結穩定是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生産快速發展的根本之基和動力之源。它也啓示我們民族團結信任的局面來之不易,要用生命和鮮血來換取,也值得我們用生命和鮮血去守護。

第二,這是一部彰顯共産黨人博大胸懷和黨的方針政策強大感召力的作品。展現了共産黨人對少數民族同胞的真摯情感,對少數民族不同習俗的文化無比尊敬,爲了實現民族間的平等自由、團結進步所進行的不懈奮鬥和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它也同時告誡我們,民族的問題要用民族的方式來解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民族問題上反對一切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

第三,這是一部具有濃郁地方風情、民族特色、獨特民俗民族文化的方言話劇,也是一部描寫西南大山裏的少數民族,從開始的懷疑、擔心、戒備、防範到後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從原始部落一步跨入社會主義,實現曆史性飛躍的精神史詩。

第四,這是一部藝術化地記錄再現民族團結發展曆史上的重大史實的真實事件作品,是充滿著激情和詩意的藝術作品。在舞台呈現上,傳奇的故事,富有特色的舞台美術,比如房子的來回變化,後面瀾滄江的大水,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大河水”的民歌合唱震撼人心,使整個舞台充滿了畫面感和激情,調動了整場觀衆的情緒。

第五,這是一部充滿懸念和張力的戲劇作品,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

建議:這部戲在情節方面,有些個別情節設置還不夠合理,矛盾的解決有些簡單。人物塑造方面還有一些不足,人物內心的開掘不足,戲劇作品的主要任務是主人公要解決自身的問題、自身的困境、自身心靈的超越。

沈勇

(評論家,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教授)

我覺得這部戲有三重獨特的表達:

第一重,契合地域特點的時代表達。在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裏去寫一個民族團結的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能夠體現雲南省話劇院的地域特色。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提出了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爲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強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成一團。這部戲很好地诠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民族平等、文化包容、和平共處。

第二重,從史實走向史詩的藝術表達。本劇講述了民族團結盟誓碑,這是新中國民族團結的第一碑,這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事件,編劇在尊重曆史的前提下,強化了戲劇表達的形象性、情感性與審美性,對真實事件進行了史詩性的表達。“大河水從哪裏來,要流到哪裏去”這個主題歌不斷地吟唱,不僅強化了主題,更強化了戲劇的情感力量。小河從不同地方彙聚到瀾滄江裏,波瀾壯闊,滾滾向前,這是尋根之源,主題意象非常的突出。剽牛前夜,不同空間的心理對話與人物情感之間的開掘、戲劇懸念的設置等,都是在努力建構史詩的過程中。

第三重,表達了詩畫意象的自由表達。曉鷹導演一直在追求話劇的民族化,也一直在追求詩畫意象的獨特創新點,應該說,這個戲的畫面感很強,整個畫面有油畫的底色,特別具有震撼力。在舞台導演表達上,是非常好的,包括那兩塊板的運用,舞美老師設計的很好,曉鷹導演運用的更好,又是屋頂,又是向上攀登的山崖,又是一個儀式的高台等等。

整個戲在詩意與史詩的雙向奔赴中,把詩的意韻、空靈、詩性與史詩的厚重、深刻、宏闊,通過舞台影像、音樂,特別是重大的曆史事件與曆史人物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厚重,又空靈。

建議:第一,強化主旨的內涵表達。我覺得這個戲的主旨是“平等、包容、共處的一家人”的表達。要挖掘的是各個部落頭領內心的變化,只有把他們內心的變化寫出來,才能真正地從心底裏認同一家親。

第二,強化戲劇矛盾與人物個性化的表達。另外,有幾個人物,國民黨和共産黨稍微有點概念化,還可以細化,再精雕細琢。

第三,要強化敘述者召存信這個人物在劇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價值。召存信是男一號,但是顯然這個戲中,他不是男一號,他沒有進入到整個戲劇的沖突當中,沒有在整個戲劇沖突當中發揮他應該有的作用。

當然,瑕不掩瑜,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好戲,祝賀大家!祝賀雲南!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

習近平同志在6月2日講的一段話,他的前提是說繁榮文藝,後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時候又加上了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這是很精辟的話,叫“堅守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的曆史時間和當代時間,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爲中國理論,堅持精神的獨立自主。”這是習主席倡導的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話劇《瀾滄水長》堅守了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自信,堅守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第二,我們堅持走了自己的路。雲南省話劇院有它的民族題材優勢,走了他們的路,選擇了他們獨特的題材,表現了獨特的主題,也是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當中不可或缺的。用中國道理來總結好中國經驗,從王守國老師開始就是中華哲學的道理,中華文人的道理,一直到最後,每一位同志都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時代化的道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道理。總結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這一條非常寶貴,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堅守精神的獨立自主,我們舞台藝術界要充滿自信。

我們今天研討會吸收骨幹班的同事們、朋友們的參加,是在新時代繁榮戲劇藝術的“出作品、出人才、走正路”的新經驗,要充分肯定!

來源:雲南省話劇院

責編:勾曉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