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活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十句話!

玄門論道 2024-04-11 08:17:54

一、不管不問,不計較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要跟井裏的青蛙談論大海,青蛙只見過眼前的一隅天地;不要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夏蟲沒有經曆過完整的四季;不要跟迂腐的人談論道理,他們的教養和見識有限。

莊子了悟人生真谛,卻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不和別人過不去,也不和自己過不去,這樣就不會生閑氣。假如事事與人計較,處處不能容人,是對自己的折損。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勸人放下心中挂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緣法,務必守好自己的本分。該糊塗時就糊塗,對于層次不同的人,不必跟他計較。不管不問,不計較,方能保持身心舒暢、心情愉快。

二、換位思考,尊重不同

莊子說:“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悠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裏,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不遣是非,與世俗處。莊子不是要人們是非不分,而是說要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從而懂得尊重不同。

有的人很喜歡吃榴蓮,有的人就覺得榴蓮臭不可聞。有的人喜歡吃香菜,有的人覺得香菜奇臭無比。

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面對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寬容的心態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看別人不順眼,可能只是理解不同,角度不同。境界低的人總是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的標准當成唯一的標准,和自己不同的就是錯的。

境界高的人,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不同,尊重不同。所以,他們很少評判別人,指摘別人。尊重不同,換位思考,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三、大道至簡,懂得知足

莊子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鹪鹩在山林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占了其中一根枝條;偃鼠到黃河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灌滿自己的肚子。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

古人說“大道至簡”,生活亦應該主張“簡”,舍去不必要的多余之物,以便心不爲物所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所謂“做減法”,是指凡事看得開、放得下,懂得知足。

“放下”不是放棄,任何東西都不要,而是要有所選擇,放棄多余之物,卸掉背上沉重的負擔,舍去可有可無的,留下最重要的,這既是一種解脫的心態,豁達的修爲,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四、利用外物,不被物役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會受到牽累呢!

“物”本來就是用來“物”的,人要主導、駕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累”、所“役”。如果“物于物”,“物”反而成了負擔、累贅,人也就成了“物”的“奴”。心爲物役,是一件可悲的事。

功名利祿也是“物”,驕奢淫逸、弄權貪贓則是“物于物”的一種病症。古今中外,物噬主、錢吃人、人爲物役的事例不勝枚舉,被名缰利鎖捆綁、被欲望蒙著眼睛、被權力牽著鼻子、被“孔方兄”抽打著推磨的人何其多也,被所謂的“功勞簿”絆倒、被享樂主義吞噬、被奢靡之風吹翻的悲劇也頻頻上演。興亡更替、沉浮載覆的經驗教訓一再告訴我們:不物于物,方能常樂。

五、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莊子說:“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知道時序是無終止的,洞察事物盈虛的道理。所以得而不自喜,失而不自悲,因爲知道得失是無常的。

人要有平常心,自心如水,自性清淨,以平常心看世事紛纭,看人生得失。

人都希望十全十美。其實,“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萬事如意、一帆風順、一路平安是一種良好的祝願,只有懷著一顆平常心、抱著一種平常心態,才是人活世間的至高境界。

不如人意,就是人生。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知己。

人生天地間,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保持平常心態,看淡得失。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人生天地間,心態要寬松、從容、大度、豁達,坦然地面對人生,淡泊地看待榮辱得失。

六、兩面三刀,警惕防範

莊子說:“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喜好當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诋毀別人。

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種人,每次見面永遠都擺出一副笑臉迎人的樣子,當面可以把你誇上天。這種人要格外注意,因爲在你背後捅刀子的人很可能就是他。

俗話說“明裏一盆火,暗裏一把刀”,他們當著人的面總是撿著最優美動聽的話說,讓聽者飄飄欲仙;可是一轉身就會是另一副嘴臉。

兩面三刀、左右逢源的人可以在短時間裏如魚得水,混水摸魚,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種人終究會被唾棄,讓人“敬而遠之”。

七、物質簡單,精神富足

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如果一個人能保持淳樸本性的話,那他就是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在莊子看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簡單質樸。一個人的境界越高,越注重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享受。

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個無底洞,試圖在物質上滿足自己,只能不斷滑向深淵,難以自拔。控制自己的物欲,學會享受精神的富足。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機,多一些靈魂的自得其樂。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匮乏的,那麽即便他擁有非常豐裕的物質生活,也無法幸福,相反,如果這個人精神非常富足,那麽即便物質上不很充裕,依然可以怡然自樂、處事不驚。

八、人貴自知,方得富貴

莊子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螳螂用力去擋車,但是卻擋不住,它不知道自己擋不住,這主要是因爲它過分高估自己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分本事一分銀,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自己心裏要清楚。當下的境遇是自己的能力使然?還是同行的吹捧?還是平台的高度?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到自己的長處短處,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樣才不會誤判形式,遭遇人生的滑鐵盧。

狂妄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也不能有。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九、事不可爲,順其自然

莊子說:“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內心修養很高的人,不管什麽境遇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如果事情無法挽回,他們總能安于天命,這是德性修養的極點。

人力有時盡,有時候,人生總會遭遇難以掌控、無可奈何的事情。這時候,不要求全責備。盡人事,聽天命。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應該坦然接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要學會改變心境,隨遇而安。

十、看輕自己,方不迷失

莊子說:“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

當一個人用瓦做賭注時,技藝可以發揮得相當好,而用鈎之類價值較大的東西下注時,就縮手縮腳了,一旦改用黃金做賭注,則大失水准。

莊子用賭博來說明道理,在賭博的過程中,如果用磚瓦等賤物作爲賭注,因爲賭注小,所以心裏輕松,因此能正常發揮,常能巧中。

以帶鈎爲賭注的,賭注稍微貴重了,就會患得患失,也就難免被自己的得失心所幹擾,因怕輸掉而擔心,所以處處縮手縮腳。

當以黃金爲賭注的時候,因金價昂貴,得失心已經被擡到了最高處,這就會惶惶不可終日,心中便很慌亂無主,屢屢出現昏招,甚至有可能崩潰。

人生也是如此,當你把自己看的太重,對自己要求太高的時候,其實你心裏就非常緊張,害怕出錯,這時候一個小錯誤可能就讓你不知所措,最終敗下陣來。

當你把自己看輕,告訴自己,只要盡力就好,反而沒有了壓力,更能靈活自如,更自由地表達自我,甚至有可能超常發揮,效果反而超出自己的預期。

生活中,只有把自己看輕,才能卸下枷鎖,輕裝上陣。正如一首小詩所說: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衆人把你踩成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