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去有風的地方》已經成爲中國田園審美電視劇的代表性作品

文旅頭條新聞 2024-05-22 16:17:40

5月13日,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內影視專家、學者以劇話産業,解密中國溫暖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標杆的流量密碼,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影視文藝作品盤活資源經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研討會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表示,《去有風的地方》已經成爲中國田園審美電視劇的代表性作品。該劇展現了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下一個慢節奏的、有情趣的、有態度的時代生活。劇中人物有著時代的縮影,作品有生活的質感。該劇表達了現代青年人對多樣化美好生活選擇的向往,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引發了這個時代觀衆的共鳴。

尹鴻表示,《去有風的地方》從播出以後一直是現象級的作品,引起了青年觀衆廣泛關注。首先,《去有風的地方》是田園審美電視劇的代表性作品,一定程度上跟經濟最集中、社會矛盾最集中的區域相對隔離。它代表了一個社會情緒走向,或者說爲現實生活帶來一個新的參照。

在尹鴻看來,《去有風的地方》給予了我們很多新的啓示,不僅有田園,而且有生活,它讓田園生活有更豐富的枝幹,特別是有風小院,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有風小院的院子,來自四面八方大城市的人群居住在這。一些從城市走出來療傷的個體到了這個院子,有的是失去了朋友,有的是工作上失敗、事業上失敗、情感上受傷,各種城市創傷,到了這兒來進行療愈。另一方面,謝家作爲本地人生活,又帶來了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外來人跟當地人之間形成了有機的、各自有需求的融合。幾個不同的本地人的人物塑造,兄弟倆的情感關系,都塑造得很有質感。

他認爲,在慢節奏的田園生活當中,要加進很多情緒的東西。這個情緒有的來自生活,來自大家互相文化當中的差異性,也來自人物特定的設置。《去有風的地方》在所有關系當中加了情趣性、趣味性的內容,讓我們看到生活本身,質感的快樂,人員的關系。

尹鴻提到,《去有風的地方》不僅有田園、有生活、有情趣,還有態度,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他們在原有的生活狀態當中受了傷,逃避到有風的地方。然後他們有了一個重新認知生活的過程。重新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了人的幸福和價值所在。《去有風的地方》把非遺,把山川美景都放在裏面,旅遊給旅遊者帶來的就是一種精神快樂、一種精神享受。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這一群人在大理,通過有風的院子,變成一群有詩意的生活者。

在他看來,《去有風的地方》诠釋了另外一種遠方。這種詩和遠方,勾起了這個時代觀衆的共鳴。它在中國電視劇當中,別有風格,別開生路。變成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詩和遠方的追求,是特別有風格、有特點,而且體現了電視劇文化多樣性新的維度和高度的作品。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陶江 整理

文旅頭條  部分圖片源自劇照

責編 王楚雲

校對 馬寅瑞

審核 華芳

終審 古文麗

0 阅读:55

文旅頭條新聞

簡介:一手掌握文旅大事,全新全藝爲文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