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評論丨“印”好路名這張文化名片

河北新聞網 2024-05-21 08:40:18

河北日報記者 邢雲

文昌路、扶柳路、清蓮街……這是衡水市最近更名或命名的7條城區道路的名稱。詩意的路名,行走的文化,厚重的曆史,無形中爲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人文氣息。

于社會生活,路名是坐標、是方位;于文化建設,路名是記憶、是傳承。可以說,這些路名,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4月23日,雨後的衡水街頭清新怡人。行走在原滏陽一路,只見道路名牌已更換成了藍底白字的崇文路。爲何更名爲崇文路?原因是這條道路兩側或附近坐落著不少學校,比如衡水市第十五中學、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等。基于崇尚文化的寓意,崇文路由此得名。

記者了解到,衡水市此次更名的城區道路共5條:滏陽一路更名爲崇文路,滏陽二路更名爲德勝路,滏陽三路更名爲扶柳路,常莊路更名爲文昌路,清廉街更名爲清蓮街。同時,還有新命名的2條道路:滏陽二路南側、吳公河東側未名道路命名爲吳杜路,滏陽二路南側、吳公河西側未名道路命名爲蓮池路。

衡水市原滏陽一路已更名爲崇文路。圖爲5月10日拍攝的崇文西路路牌。河北日報記者 邢雲攝

大街小巷,流動文化血脈;市井阡陌,升騰人間煙火。

衡水此次街道命名和更名,都是在深挖道路所在地的文化曆史底蘊和現代特色基礎上確定的,既展示了所在地的區位、自然、人文、經濟等特征,又體現了地域特色。相信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著道路名牌,一定可以感受其中濃濃的文化味。

滏陽三路更名爲扶柳路,是因爲這條道路沿線有扶柳城遺址。扶柳城建于約2500年前,《太平寰宇記》雲:“扶柳城,其地有扶澤,澤旁多柳”。據傳此地地勢低窪,坑塘多、水多,栽種柳樹多,人們行路扶柳而過,故名“扶柳城”。“如果不用這個名字,多年後,人們可能會忘記這裏曾有個‘扶柳城’。”居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贊歎,扶柳路這個名字起得好。

伴隨城市空間的拓展,一些過去的村莊被納入其中。一些街道因地而名,自然就留住了一份鄉愁。比如新命名的吳杜路,即源于桃城區吳杜村。

路名,不僅是城市的環境要素,也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新建道路越來越多,如何命名已成爲一項重要工作。相信那些銘刻在街道上、有文化印記的路名,必將串聯起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