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之戰中,淩敬的妙計如果被窦建德采用,李世民真的會敗嗎

醉薇談曆史 2023-02-24 05:44:02

李世民與窦建德的虎牢關之戰有一段公案。

彼時,唐軍與夏軍對峙一個多月,窦建德始終無法西行一步。爲了打破僵局,窦建德的謀士淩敬獻了一計:“逾太行,入上黨,駭蒲津。”

後人一致認爲,假如窦建德采納淩敬的計策,李世民將顧此失彼,唐軍的所有優勢將化爲烏有。如此一來,不光可以解洛陽之圍,還可以乘機打敗唐軍,從此天下三分。

淩敬的這個計策聽著確實夠大氣,大有談笑間灰飛煙滅,羽扇綸巾三分天下的恢弘氣勢,但窦建德爲何不接納?淩敬真的很高明嗎?

恐怕未必,我們先從曆史背景談起。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抵達新安,消滅王世充大鄭政權的洛陽之戰拉開了帷幕。

這場戰役,李世民采取了剝洋蔥的戰術,從外向裏逐步蠶食,最後困死王世充。唐軍的兵力分布如下:

李世民坐鎮新安,距離洛陽七十裏;西線:羅士信占領慈澗,此地在洛陽四十多裏;南線:史萬寶攻克宜陽、甘棠宮,並占領龍門,此地在洛陽南邊約四十裏;東線:王君廓占領洛口,切斷王世充洛口倉方向的糧道,並接連攻克軒轅關、管城,包圍虎牢關;北線:劉德威從河東出兵,攻克河內;黃君漢出河內,占領孟津,以及洛陽北面四十裏的回洛城;

四個方向四路大軍,將洛陽圍得水泄不通。經過數月的鏖戰,唐軍又陸續攻克了周邊的三十二個州,洋蔥終于露出了芯。

李世民幹脆不裝了,他索性將大本營轉移到距離洛陽僅十幾裏的北邙山,准備撸起袖子大幹一場。

鄭軍連戰連敗,武德四年二月,隨著王世充的侄子棄守河陽、淮州刺史陸善宗投降、太子王玄應的運糧隊被李君羨全殲,王世充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于是他只好拉下老臉隔河喊話,請求講和。李世民懶得說話,他令宇文士及答複道:自縛來降,酒肉招待。

人一旦被逼到絕路上就變得很可怕,已經彈盡糧絕,城中人相食的鄭軍居然迸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接下來的一個月居然變成了艱苦的拉鋸戰。

這期間,李世民再次“犯二”,差點兩次死于陣前。

一次他忙裏偷閑,跑到榆窠打獵,被單雄信瞄上了。眼看單雄信的槍尖就要紮穿李世民時,尉遲敬德挺身救主,這才讓李世民逃過一次劫難。

還有一次在谷水大戰中,李世民僅帶了數十人沖進敵陣,結果因爲地形不熟,被沖散了隊伍。他座下的青骢馬被流失射死,大將丘行恭讓出坐騎,拼死護衛,這才讓他甩開了追兵。

城外的戰鬥打得辛苦,攻城戰更艱難。洛陽城高大堅固,城上大炮飛石如雨,強弓巨弩齊射,唐軍攻了二十余日依然望城興歎。

唐軍出征八個月,此時已經疲憊之態盡現,蕭瑀、封德彜、屈突通、劉弘基等人認爲打不下去了,主張撤兵。

李世民卻認爲,王世充已經強弩之末,他們更困難,洛陽城破就在眼前,要堅持。

可就這此時,一條消息如同驚雷一般,震得唐軍七暈八素:窦建德率領十萬大軍直奔虎牢關,增援王世充來了。

此次洛陽之戰,李世民根本沒考慮窦建德。

窦建德的夏軍在河北,他要想增援王世充,必然會經過河內,這裏已經被占領,窦建德想插足恐怕有心無力。另外,窦建德與王世充有宿怨,二人合作的可能性很小。

但窦建德不傻,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于是決定抛棄與王世充的個人恩怨。他並沒有從河內南下,而是選擇了從曹州、杞州,經虎牢關西進的路線。

唐軍雖然四面張網,但是窦建德與王世充裏應外合,人家只需要一點突破就可以撕開這張網。

于是主張退兵的聲音更響了。

此時站出來兩個名氣不大的將領,一個叫郭孝恪,一個叫薛收,他們卻大放厥詞:“窦建德來得太好了,正好將他們一勺子燴了,這種機會求還求不來呢。”

薛收在做了一番分析後拿出了具體的方案:留一軍繼續圍困洛陽,深溝壁壘,謹慎作戰;率一軍東進成臯,拒夏軍于虎牢關。

李世民采納了薛收的建議,親率3500精騎直驅虎牢關。

窦建德來得晚了一點,虎牢關最終還是被唐軍占領了,雙方隔著汜水對峙。

唐軍在汜水西邊的虎牢關至成臯一帶活動,而窦建德則以荥陽爲根據地,大軍屯駐于板渚至汜水以東,方圓十幾裏的地方。

不久,唐軍的後續部隊趕來,總兵力達到八萬,與窦建德大體山處于一個同等量級。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雙方都很謹慎,雖然小有戰事,但都無關大局。

一轉眼兩個月過去了,兩軍似乎都不太急于動手。淩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獻計的,爲了故事的完整性,我們暫且放下這一段。

李世民真的就那麽沉得住氣嗎?其實不然,他已經有點繃不住了,因爲唐軍的糧草供應出了問題。

唐軍的軍糧要從關中運到關東,再從洛陽前線調撥到虎牢關,運輸線太長。而窦建德則要方便得多,降服孟海公和徐元朗後,就是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荥陽作爲補給基地近在咫尺。

王君廓雖然襲擊過窦建德的糧隊,但不能從根本上斬斷夏軍的補給線。

很快唐軍的馬飼料供應出現危機,只能尋找草地放牧。哪裏有大片草場呢?黃河北岸的廣武有。于是李世民決定,將馬匹悄悄帶過黃河放牧。

爲什麽要悄悄呢?馬匹就相當于現代戰爭中的坦克,萬一被夏軍得知唐軍的重型裝備歇菜了,趁機發動襲擊那還得了?

然而,很不幸的是,窦建德真的得知了唐軍的這個軍事秘密。

又然而,幸運的是,李世民又截獲了夏軍的細作,得知了自己的情報已經被泄密,並且窦建德計劃利用唐軍牧馬黃河時,對虎牢關發動攻擊。

李世民大喜,他正愁找不到決戰的機會呢,無意中的情報泄露居然成了絕妙的魚餌,那就將計就計呗。

情報工作就這麽奇妙,窦建德哪裏知道,自己截獲的情報居然給自己挖了個坑。

于是李世民親自帶著部隊和戰馬渡過黃河,當晚,他又悄悄地返回虎牢關,只留了一千匹馬在河對岸做給窦建德看。

窦建德果然上當了,第二天,夏軍全體出動,兩軍的總決戰開始了。

此戰窦建德在軍事部署上犯了好幾個錯誤,加上前面的誤判,導致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李世民的主力軍沖垮,一下子兵敗如山倒。

我們回到主題,淩敬對這場戰爭有什麽高見?他的計策是:

“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居守。更率衆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先聲後實,傳檄而定。漸趨壺口,稍駭蒲津,收河東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師有萬全;二則拓土得兵;三則鄭圍自解。”

淩敬的意思是,咱沒必要在虎牢關跟李世民耗著,應該渡過黃河攻占河陽,接著大軍北上,穿過太行山,占領上黨。然後大軍直接壓向蒲津,做出威脅關中的姿態。

關中是李唐的心髒,李世民必然回師救援,洛陽之圍自然就解了,同時咱還可以占領河東,拓土增兵,一舉三得。

這個想法確實不尋常,假如夏軍打到蒲津,李世民確實別無選擇,只能回師救援。淩敬的這個計策確實夠毒,窦建德原本也是准備按他的計劃實施的,但很可惜阻力太大,被迫放棄了。

阻力來自哪裏呢?來自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辯。原來王世辯此時任職于徐州,此番他也率領數千人前來救援王世充,正好與窦建德合兵一處。

王世辯堅決反對淩敬的策略:你說起來輕松,誰知道能不能成功?恐怕沒等你打到蒲津,洛陽就已經被攻破了。

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王世辯當然希望窦建德早點發兵救援洛陽,他甚至懷疑,淩敬就是拿洛陽當誘餌,讓鄭軍與唐軍兩敗俱傷。

于是王世辯大肆行賄窦建德部下,請他們幫自己說話。于是那些拿了好處的人齊聲反對淩敬,窦建德竟然被說動,抛棄了淩敬的妙計。

後人讀史,常常感歎:多麽妙的計策,可惜了啊!

我個人認爲純屬無病呻吟,淩敬就是個紙上談兵的書生,他的計策沒有任何可行性。

其一,夏軍要經過唐軍的數道防線,到不了蒲津就被幹掉了。

按淩敬的計劃,夏軍首先要渡過黃河攻占河陽,然後穿過河內,再穿越太行山攻占上黨。接著還要從上黨一路穿過澤州、绛州、蒲州。

想要占據河東,還得分兵一路從井陉口沿黃河一路向西進攻。

第一路形成約一千裏,第二路稍短一些,也要六百多裏。他們要經過的地區都在唐軍的防區內,就算防務力量不足,這麽長的路程,這麽多的關隘,夏軍如何能做到“傳檄而定”?

書生的幻想罷了!

其二,十萬大軍不具備速度快,行動隱秘的戰術要求。

您可能說,自古千裏奔襲的戰例其實也不少啊,爲何夏軍就做不到?

很難,條件不具備。千裏奔襲打的是突然性,機動性,速度第一。夏軍十萬大軍,根本做不到隱秘。他們攻打第一個目標河陽時,所有的行動計劃就已經暴露了。

那麽可不可以甩掉大軍,只派少數人偷襲呢?

可以的,但請別忘了,夏軍的目的是要占領蒲津,威脅關中,逼迫李世民回援,人少了達不到這個效果。

目標和計劃不一致,這就注定了淩敬的計劃總會瘸一條腿。

其三,李世民的軍隊數量足夠分兵對付鄭軍和夏軍。

唐軍征洛陽一共有多少兵力呢?從細節分析,算上後來增援的窦軌益州兵,總兵力至少十五萬。其中跟隨李世民在虎牢關的有八萬,另有不少于七萬人分布在洛陽,以及周邊的四路。

就算淩敬的計劃得逞,李世民需要救援,也根本不需要解除對洛陽的圍困。也就是說,他的計劃做不到救援王世充的目標。

不光如此,窦建德還陷落了李世民和河東軍隊的合圍中,再想往回跑幾乎沒有可能,這麽冒險的事,窦建德會去做嗎?

所以,淩敬的所謂妙計就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行不通!

如果淩敬夠聰明,只要一個字李世民必敗——拖。不戰,耗死你,看誰的糧草補給能力強。

其實李世民已經受到糧草的困擾了,用不了多久他必須行動,要麽選擇貿然進攻,要麽選擇撤軍。無論他選擇哪一種,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窦建德的機會不就來了嘛。

你們覺得我比淩敬聰明多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