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自我?

鷹哥愛寫文 2024-05-05 08:50:53

​《清醒地活》作者:邁克·辛格

​上一節我們講到,要爲心靈竊取自由,需要我們減少內心的恐懼,坦然面對痛苦。那麽,這一節呢,我們來聊聊,如何在內心超越自我。

放下“所知的世界”

在很多人想法中,超越自我就是走出舒適圈,去挑戰更難的工作,完成更大的任務,獲得更多的回報。但在辛格看來,這種超越自我還屬于物質層次,並不能真正解決人的內心需求。這也造成了,很多人爲工作付出了很多,結果依然覺得內心空虛,成就感不足。

那什麽才是心靈上的自我超越呢?簡單來說,就是打破我們對生活的固有認知,改變內心中的既定規則。比如,有的人總覺得,外部世界很不安全,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可能對自己造成很多傷害。爲此我們要嚴格的保護自己,給自己建起高高的“心牆”,不要輕易對別人透露內心的真實想法。

但是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知道,辛格認爲:傷害和痛苦是人內心成長的一種代價,很難完全避免,所以與其恐懼那些尚未可知的痛苦和傷害,不如坦然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那反過來看,也有人認爲,這個世界是很美好,大家都非常善良,都很有道德感,當別人需要幫助,每個人都能挺身而出,爲他人付出。可是這樣想的人,當他們遇到那些自私自利的行爲,又會覺得很痛苦,認爲自己的世界觀受到了挑戰,分分鍾經曆“三觀崩塌”。

其實,所謂的“超越”,就是要改變對生活的固有認知,暫時放下“所知的世界”,不要用殘酷、痛苦、美好、豐富多彩這樣的詞彙去定義它。不要因爲看到黑暗,就每天生活在憂慮和不安中,對外界嚴防死守;也不要因爲看到美好,就每天喜氣洋洋,對任何事物都照單全收。

生活就是生活,不會因爲我們的定義而變得不同。我們把生活具體到每個人,每天的經曆,其內容又完全不一樣。我們應該做的是,抱著開放的心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去接受現實的樣子,而不是簡單地定義它。

爲此,辛格指出,這其實是一個“頓悟”的過程,也就是突然之間就明白了。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會被外界的聲音所幹擾。比如,很多人認爲,我必須要有房有車才能結婚生孩子;我應該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不要得罪任何人等等。

但如果我們反思一下,這些我們所知的觀念,就一定真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像一個人無論怎樣做,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一樣,更關鍵的是,人生來並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是爲了做自己。

當一個人開始想通這一點,就已經走在了頓悟的路上,而頓悟的前提,就在于接受現實:我們生來不是爲了取悅別人,也無法取悅每一個人。

同樣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固有觀念。它們有的來自從小的家庭教育,有的來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也有的在我們工作以後慢慢出現。但我們應該知道: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必去爲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負責,就能夠慢慢看到生活本來的樣子,一步步超越自我。

用未知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在書中,辛格還舉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在國外很多人會給寵物戴電子項圈。這個項圈的作用是,當寵物離開固定區域的時候,發出電流,隨著電流一點點變大,讓寵物逐漸感受到疼痛,它們就會自動停下腳步,不再亂跑。就這樣,那些寵物被限定在了一個固定的區域內。

有趣的是,這個所謂的電子項圈,其實放不出多大的電流。只要這些小動物稍加忍耐,跑過那個區域,電子項圈就會停止放電,它們也就自由了。然而,絕大部分的小動物,都不會嘗試突破電子項圈,而是淺嘗辄止。

這其實就像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困難,一些固有觀念的影響,就會覺得自己面前有一堵“無形的牆”,不應該向前,于是停了下來。

但實際情況是,所謂的“牆”其實是人自己想象出來的,只要願意經受“電子項圈”的痛苦,必將迎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爲此辛格建議,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堅持“未知眼光”,給每一件原有的事物“更新”的機會,不要想它原來如何,而是要學會接受。

比如,我們某個關系不錯的同事,一天上班突然變得煩躁,對我們的態度很差,不願意再提供幫助。一般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想:是不是我哪裏沒做好,得罪了他?我應該怎麽去彌補,修複和朋友的關系呢?

當我們陷入這樣一種思維,實際上就是被“固有眼光”束縛了。對于這樣一位同事,我們過去的關系固然重要,但我們的重點,並不應該是“如何修複過去的關系”,而是如何“接受現狀”。

因爲當我們試著去修複這段關系,去理解同事轉變的原因,去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在重複過去的相處模式。將來如果再出現類似的問題,我們還會再次陷入當前的困境。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真正該做的是,不去在意那些負能量,不要逃避,保持開放和接受的狀態,不必爲此感到困擾,然後放松下來。我們會慢慢發現,那些令人痛苦的負能量,似乎也就沒有那麽折磨人了。

意識到身邊的“假象”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我們會經曆別人的不理解,會變得懷疑自己,認爲自己無法堅持下去。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問問自己,我們是否應該把自己的世界,都建立在和他人的關系之上,或是建立在某件外在事物上?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就無法避免因爲外界的變動而傷心、失望的情況。

那麽,當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就會明白,放下固有的觀念,采取全新的眼光,需要我們尋回主體性,把自己作爲認知世界的起點,這樣塑造的內心世界才是穩固的。

爲此,辛格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尋找自己“執著”的地方,去看看那些在生活中,自己特別在意的事物,留意它們是不是能夠長久地給生活帶來意義。

比如,一個人拼命賺錢,想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他認爲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人生才有價值。這個想法當然沒錯。但我們如果假設一種情況,這個人好不容易,湊了一個首付,過上了每個月還房貸的日子,內心無比滿足。

但是這個時候,經濟突然變得不景氣,房價開始下跌,這個人的房子也開始跟著降價,可他卻依然要爲房子支付高額的貸款,並爲此感到十分痛苦。這其實就是一個過分執著的情況。因爲他執著的房子帶來的滿足感,並不能爲他的人生帶來持久的價值與意義,反而爲生活增添了很多困擾。

所以,辛格指出,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恒久的事物,其實是一種假象。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們會逐漸褪去價值的外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內心穩定,就必須放下這些內心執著的事物,回歸自身,專注自己的感受,讓生活繼續下去。

我們要學會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控制這些事情。只要在內心放下了這些事情,也就能超越自我,讓生活變得輕松。

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爲一種“放手的快樂”。放下執著,不再去想方設法爭取好事,排斥壞事,允許一切事情發生,只是接受、去應對。

當然這種“放手”的狀態不意味著不再努力,也不是躺平,而是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盡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如此,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心靈解放。

0 阅读:0

鷹哥愛寫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