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盛評《去有風的地方》:新的題材和新的審美給作品帶來的持久魅力

文旅頭條新聞 2024-05-17 19:17:54

5月13日,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內影視專家、學者以“劇話産業,解密中國溫暖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標杆的流量密碼”,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影視文藝作品盤活資源經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研討會上,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去有風的地方》不是一時火爆的劇,經過時間的發酵之後,人們依然看到了這部劇的獨特魅力所在。該劇在題材上具有開拓性,作品給廣大受衆提供了新的生活啓示。該劇細膩從容、娓娓道來的敘事手法爲影視劇敘事審美提供了新鮮獨特的呈現方式。此外,除了自身的思想藝術特征,它對整個行業創作在題材的開掘上和追求創新上,都有學習和借鑒意義,很多創作經驗和啓示值得總結。

李京盛表示,評價《去有風的地方》,可以有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去有風的地方》給觀衆提供了哪些新鮮的生活內容,這些內容與以往同類題材比,有哪些新的思想發現、藝術發現和審美發現,它對創作者的啓發和推動力在哪裏?這也成爲了觀衆判斷一部作品優劣的標准之一。

《去有風的地方》是有藝術勇氣的。因爲在去年年初的時候,最熱門的題材都是關于都市、女性的成熟題材。《去有風的地方》不去追熱門,獨辟蹊徑,敢于冒風險,去開辟一種新的題材,新的表達,新的風格,這是一種藝術勇氣。

第二,《去有風的地方》的主題表達是有深度的。在現代化進程當中,人的獲得與失落,有時它是互相沖突的。現代化給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便利的生活條件,每個人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夢、物質夢,同時它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傷害,讓大家失去了很多原本屬于人自身的那樣一種自然的、純樸的,自我的本真性的東西,這是非常深刻的現代化命題。《去有風的地方》很好地诠釋了這個話題。它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一種故事:城市生活壓力大,焦慮感,好友的突然離世,生命的無常,讓人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想換一種生活方式,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休息一下,去思考一下,去緩解一下。在這個過程當中,重新發現了生活的意義、價值,發現了城市跟農村之間的同與不同,知道在哪裏有生活的意義可以尋求,躺平之後的再站立,迷茫之後的再清醒,疲憊之後的再充電,這都是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體驗。

第三,《去有風的地方》讓影視劇的敘事審美恢複了一種從容的態度。電視劇、電影,還有其他文學藝術審美當中都有一種細膩的、從容的,慢慢咀嚼的、娓娓道來的風格,它和注重情節的,注重戲劇沖突的,注重充滿了意外和反轉力的這樣一種作品不同,在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的風氣,成爲電視劇市場的主流風格的時候,《去有風的地方》突然間有這樣一股清泉一樣出來的美好,確實能夠打動人。

李京盛表示,《去有風的地方》的創作經驗是可以學習的,經過一年的時間檢驗,很多題材在學,很多作品在學。現在有許多返鄉題材的電視劇,其實都是吸取了《去有風的地方》的啓發。這就是一部作品的影響力。

第四,這部劇對文旅結合起到了極大的示範作用,它已經成爲一種創作的實際行動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已經發文:跟著微短劇去旅遊。文旅結合視角的提出,《去有風的地方》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影視把一個地域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曆史資源盤活,通過文化的宣傳和加持之後,文化和旅遊的疊加,二者也能形成的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新質生産力,“文化+旅遊”資源融合之後,讓文化有更通暢地傳播,讓經濟資源也有了盤活的機遇。

李京盛表示,《去有風的地方》經過一年的播映之後,檢驗了它的國際傳播力、社會影響力、藝術持久力,還有對經濟的拉動力。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陶江  整理

文旅頭條 部分圖片源自劇照

責編 王楚雲

校對 馬寅瑞

審核 華芳

終審 李文女

0 阅读:22

文旅頭條新聞

簡介:一手掌握文旅大事,全新全藝爲文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