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度不凡:中國漆器的世界之旅

華輿 2024-05-13 14:01:05

“五一”假期前夕,一場“大漆無言——中國名家漆藝術展”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展。此次展覽作品風格多樣、展陳新穎,涵蓋了漆藝的傳統與創新的各種類型,目的在于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漆藝,讓世界共同領略中國漆藝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

漆,來自中國神奇的漆樹;漆,有著豐富的內涵、深沉的底蘊。于是,中國人驕傲地稱之爲“大漆”。

大漆之美,應歸功于它獨有的化學屬性,這奠定了它大放光芒的美學基礎。從河姆渡與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物遺存看,中華先民早在約8000年前就已開始用大漆髹塗器物,這要比日本繩文時代晚期的髹漆曆史早三四千年,比朝鮮半島的漆器早四五千年。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樹“眼淚”,也是世界上最早創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國度。

漢、明漆器藝術,中國漆文化的璀璨明珠

我國大漆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1977年,位于浙江甯波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將我國漆器工藝史往前推溯至距今7000年前。2002年,位于杭州市蕭山區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柄漆弓,又將我國漆器的起源提前到距今約8000年。

殷周時期,中華先民在祭祀、建築、音樂及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已充分展示出大漆文明的華麗。無論是鼎、豆、盤,還是樂器、兵器、家具等,大漆器物都在引領殷周時期的美學走向。甚至可以說,殷周文化之美的表征之一即在大漆器物,尤其美在以大漆髹飾的祭祀之器。殷周人將最美的漆器獻給祖先和神靈,他們在虔誠的髹塗中展現規範和美的禮儀。殷周時代的漆物不僅能作爲禮樂之器或飲食之器,還能作爲貢器或饋贈之器,在傳統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春秋戰國時代,楚人無器不髹,以漆爲貴,開創了漆文化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並且一直綿延到漢代。

  ▲西漢雲紋漆盒。本文圖片由胡玉康提供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龍紋漆盤。

在漢代,漆器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祭祀、殉葬以及其他諸多領域。漢代人普遍重視生命、關注生命。因此,對于漢代人來說,相比青銅澆鑄的高大笨重的器物,漆器的輕盈精巧滿足了時代需求和審美向度。漢代人有“生則厚養,死則厚葬”“視死如生”的理念與追求,這樣的生死觀正好能從漆器中找到出口。我們今天也可借此窺視馬王堆辛追夫人、海昏侯劉賀的生活狀況,了解漢代的審美追求。漆器所代表的生命體驗和青銅器代表的宗教體驗顯然不同,前者是對自我個性的張揚與解放,後者是對他者的虔誠與膜拜。漢代漆器張揚的紅與成熟的黑爲漢代人個性與精神世界的展示提供了載體,也成就了漢代人的美學氣場。

經過唐、宋、元的積累之後,我國漆文化在明代至清初達到戰國、兩漢之後的另一個高峰。明代漆器生産遍及全國,浙江嘉興、安徽黃山、江蘇蘇州等地均爲當時漆器生産的重要地區。明代皇家對漆器的喜愛是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方修建禦用漆器作坊果園廠,並在全國尋找一流的漆工,使官民制作技藝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促進髹飾工藝品種日臻完善。在民間,安徽漆工黃大成放棄科舉功名,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著述我國曆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圖書——《髹飾錄》,顯示出明代江南漆文化的興盛。

明代漆器以雕漆、填漆戗金、描金彩漆、螺钿等工藝爲常見,並出現多種漆器工藝集于一器的做法,絢麗多姿,富于變化,漆器的大流行體現出明代社會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氣質。

  ▲明代嘉靖剔紅雲龍紋八角盒。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和明代的漆器並非只流行于宮廷或貴族家庭,而是走向廣闊的民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追求。

中國漆器漂洋過海,彰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一直以來,西方人以china即瓷器、瓷國稱“中國”,以japan即漆器、漆國稱日本,這其實是一種文化誤讀。實際上,日本漆文化源于中國,中國大漆髹飾技藝是世界漆器工藝的源頭。在如今烏克蘭、阿富汗以及東非等地出土的中國漢代漆器,也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漆器與絲綢一樣,是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絲漆貿易”是中華文明西傳的主要途徑。

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以器物爲主要載體,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向海外輸出漆器文化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漢代,漆器以及漆工藝主要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原傳入西域;同時,漆器、漆工藝也經過雲南、廣西等地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地。從今天廣東廣州、廣西合浦、江蘇大雲山等地的漢墓出土的海外遺物可以推斷,漢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就與國外有漆器等商品的貿易往來。

至唐代,漆器一度被列入國家稅收什物,甚至成爲朝廷外交往來的重要饋贈禮物。漆器藝術盛極一時,螺钿、平脫、剔紅等漆器工藝不斷成熟。唐代非常重視向朝鮮半島傳播中華文化,現藏于韓國湖岩博物館的螺钿團花禽獸紋鏡,就是新羅時期的代表漆器,也正是典型的唐代螺钿鑲嵌風格漆器在朝鮮半島的翻版。到高麗王朝時期,佛教盛行,高麗王朝于1310年設立官營供造署,大量生産螺钿漆器等佛事及生活用品,如現藏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螺钿玳瑁菊唐草紋拂子等,就是其中的精品代表。

日本曾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漆器工藝與文化,日本漆器的飛速發展是在奈良時代。從日本漆工藝專業術語中可窺見其漆器工藝來源于中國。如中國的金銀平脫工藝自盛唐時期(日本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後,便一直被完好地保存並延續下來。日本將花紋高出漆平面稱爲“平文”,即金銀平脫。另外,日本漆器家所說的沉金工藝則出自中國的戗金工藝。夾纻造像技術在唐代達到鼎盛,唐天寶二年(743年),夾纻造像技術由東渡傳法的鑒真法師帶到日本。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現今保存的三座大佛,均爲夾纻漆佛像。另外,供奉于唐招提寺禦景堂的鑒真幹漆像更被視爲日本國寶。1956年,考古專家在洛陽古墓出土的漆器上發現了螺钿鑲嵌的人物圖案:二人對飲,另有一樂師彈琵琶,一只鶴舞于階下。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裏也藏有有類似圖案的文物。據此可見,漢唐時期漆器藝術的對外傳播與發展,成爲中國文化外傳的典範。

宋元時期,中國漆器進入新的輝煌時期,與國外的漆器貿易往來十分活躍。宋代改變了唐代以來“坊”“市”嚴格區分的制度,城市中商鋪林立,南宋杭州就多有“溫州漆鋪”“遊家漆鋪”等,商品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邊境貿易中,榷場是宋代官方互市貿易的據點,爲漆器的輸出提供了契機與平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木浦海底先後打撈出中國宋代瓷器遺存6000多件,還有漆器、金屬器皿等,說明當時中國瓷器、漆器等出口東亞的比重很大。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漆高腳櫃。

  ▲法國崔西城堡“中國房間”中的馬丁漆櫃。

  ▲德國明斯特漆器藝術博物館藏便攜式寫字台。

元代,漆器制作官方和民間並存,官辦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據《元史》載,元世祖之初,政府設油漆局,配備提領五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掌管兩都宮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油漆局屬工部掌管,並配備大使、副使各一員。13世紀,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描述蒙古大汗奢華的鎏金漆柱禦苑,記載了中外漆器文化交流;14世紀,阿拉伯人對漆樹科已有初步的科學認知;元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擔任飲膳太醫的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記載,阿拉伯的藥物“馬思答吉”(漆樹科乳香)等被宮廷飲膳采用。宋元時期,漆器藝術在海外的傳播出現了中外文化耦合的高峰。

明清時期,中國漆器的美學思想傳播到歐洲,並對歐洲的漆器發展産生較大影響,尤其是晚明漆器的裝飾風格對西方的洛可可風格産生了深遠影響。洛可可,原意就是貝殼裝飾,它與中國的螺钿漆器裝飾的意思相當。在17—18世紀,通過海上貿易或是西方傳教士的傳播等途徑,中國的漆器與瓷器同時湧入歐洲。從歐洲繁缛、奢華與精巧的洛可可藝術品中,能明顯看出中國明代漆器富麗華貴的風格。正如當代美國新自然主義美學學派代表人物托馬斯·芒羅所說,洛可可藝術乃是“中國風格的法國藝術品”。

中國漆器在法國宮廷頗受歡迎,特別是在路易十四時期,中國漆器被視爲一種特殊而罕有的珍貴物品。路易十五時期,蓬巴杜夫人對中國漆器家具與日用品情有獨鍾,當時法國匠人羅伯特·馬丁爲她設計的家具多援用中國漆器的裝飾風格。法國宮廷對中國漆器美學的追求,使得17世紀法國漆業一直處于歐洲首位。

中國漆器文化很快從法國傳播到歐美等其他地方,德國、英國、美國等地區的“中國風”亦盛極一時。18世紀後期,國外漆器文化被中國引進,這標志著中外漆器藝術産生了一種有趣的文化環流現象。

漆器藝術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及其審美理念成功地跨出國門,成爲世界文化傳播與互動的一個典範。中國氣度不凡的漆物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赫然向世界展現其特有的藝術之美與工匠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立體漆器和平面漆畫共存共美

中國漆藝術經曆了漫長歲月的磨練洗禮,也經曆了戰火吞噬與戰後重生。到20世紀早期,中國漆藝術的這棵“大樹”開始“分叉”,出現漆畫藝術。于是,現代社會的漆藝術出現了數千年來的獨特現象:立體漆器和平面漆畫的共存共美。

當代,有一大批堅守和傳承傳統漆藝術的老中青藝術家,山西的薛生金和安徽的甘而可可謂“一北一南”的兩個代表人物。

1937年出生的薛生金,是國家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58年就職于平遙推光漆器廠,師從老藝人喬泉玉。薛生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平遙推光漆器髹飾工藝從過去的個位數增加到20多種,創造了三金三彩、青綠山水、天然彩色玉石鑲嵌等新工藝,促進了漆器工藝的發展。他的漆畫作品《玉宇瓊樓》《台山晨曦》曾在全國首屆漆畫展覽會上獲優秀獎,漆畫《瓊山初曦》、屏風《萬千山樓正曙色》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國家級非遺徽州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致力于犀皮漆、推光漆等傳統漆工藝的研究,經過近30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和實踐,他使犀皮漆、漆砂硯重獲新生,煥發出新活力。2011年,甘而可的漆器作品《紅金菠蘿漆大圓盒》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他的藝術之路,正是對其質樸、堅韌的工匠精神的踐行與诠釋。

  ▲漆畫《雙鶴》。胡玉康作

  ▲綠金斑犀皮漆天球瓶。甘而可作

同時,在李芝卿、吳埜山、雷圭元、沈福文等前輩的努力下,漆畫藝術也一步步奠定發展基礎,但其真正快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後。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漆畫畫種的驚豔亮相折服觀衆。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對于漆畫藝術發展來說更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中國美協將漆畫獨立劃分出來,從此漆畫可以在全國美展上擁有獨立的展區。目前,我國不少高校都設有漆畫專業或漆畫課程,從業人數更是達萬人之多。漆畫是繼中國畫、油畫之後的又一新興畫種。由廈門工藝美校于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武夷之春》大型漆畫,一直矗立于人民大會堂福建廳;2021年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新建成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正廳中,一幅600平方米的超大型漆畫《長城頌》閃亮登場,成爲新時代漆畫藝術的輝煌之作。

大漆無言,大美無聲。中華兒女用勤勞的雙手、智慧和匠心創造了綿延流長的輝煌漆藝術,滋潤了中華文化,也恩澤了世界文明。(完)

作者/胡玉康 潘天波

來源:中國民族報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