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婚姻裏沒有愛情,才是正常的

何所歡出品 2024-03-17 02:20:48

婚姻裏擁有100%的愛情濃度,就像你中500萬的概率那麽小。

愛情與婚姻的區別是什麽?

對于理想主義者而言:

TA們追求濃度更高的愛情,堅持“只能跟愛情結婚”;

而這類人,往往在單身的路上越走越遠,因爲無論跟誰戀愛,當激情消失,愛情的濃度都會降低。

對于理性者而言:

TA們更容易接受婚姻就是“家庭經濟體”,是人生的合作夥伴,更是篩選之後的最優選。

-01

愛情與婚姻,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麽?

不得不用蘇格拉底的兩個小故事來解釋。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

“老師,什麽是愛情?如何擁有?”

蘇格拉底說:

“看到前面那片麥田了嗎?一直向前走,不能走回頭路,你只要能摘下來一顆最大的,麥穗金黃飽滿的,就能找到愛情。”

柏拉圖聽後,沒有猶豫走了進去,可最後兩手空空回來。

蘇格拉底問:“你爲什麽沒有摘到?”

柏拉圖說:

“每次我遇到了金黃的麥穗,就以爲前面還有更大、更好的;可我一直走啊走,直到出口才發現,原來最初遇到的那顆麥穗才是最大的。”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愛情就在你面前,可你一不小心它就溜走了;

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

什麽是婚姻?

這天,學生柏拉圖帶著新的疑問來找恩師蘇格拉底。

他問老師:“什麽是婚姻呢?我該如何擁有?”

蘇格拉底指著前面說:

“穿過這片森林,一直往前走,不能走回頭路;你只能砍下來一棵,當你發現最高最大的那棵樹,你就找到婚姻了。”

這次,柏拉圖很快就扛著一棵樹回來,這棵樹不高也不大,看上去很普通。

蘇格拉底問:“這一次,你怎麽選擇這麽快,而且還是這麽普通的樹?”

柏拉圖回答: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次我進入森林沒多久,發現這棵差不多大小的樹就果斷出手了,生怕錯過。”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了”。

大多數人的婚姻,都是如此:

找一個差不多的人,差不多的條件,差不多的關系,就進入了婚姻。

然後,過著差不多的生活,差不多的人生,差不多的選擇,差不多的生命。

如果說:

愛情是追求完美,追求執念;那婚姻就是接受現實,妥協求穩,破除我執。

這樣看來,愛情與婚姻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愛是愛,婚姻是婚姻;

有愛進入婚姻是幸運,是幸福,是浪漫;

沒有愛進入婚姻也可以,只不過是權衡利弊後的篩選。

-02

感情消失的軌迹,都是相似的

心理學家辛蒂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結論:

“愛情中的激情,通常只有18-30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能夠完成戀愛,結婚,生子。”

所以說,無論是戀愛關系還是進入婚姻,當時間跨度超過18個月或30個月,兩個人的關系都會走下坡路。

要不然也不會有人說:“三年之痛,七年之癢”。

三年是激情消失後的矛盾期,而7年就是婚姻的破碎重組階段。

熬過這兩個階段,雙方的感情會轉變成另一種形式:

“親情婚或者友情婚”。

愛情會消失嗎?當然會消失,有些人18個月就沒了。

也可以說不會,因爲愛情轉變成親情或友情。

愛情與婚姻消失的本質,其實都是“習慣化導致”。

也就是心理學上的——邊際效用遞減效應。

當人們反複接受同樣的刺激,時間久了,情緒和感知力的阈值都會降低;

需要新的刺激,新的環境,新的狀態,才能重新喚醒人的激情。

弗洛姆提出一個觀點:

“愛不是感覺,而是行動”。

經營任何關系,記住幾個訣竅:

互相尊重,雙向奔赴,情投意合,以我爲主。

尊重彼此的人格與自由;

相處時講究雙向付出;

制造相似性並培養默契度;

核心是先愛自己。

話題:你能接受婚姻裏沒有愛情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原生家庭等分析,關注我,爲你帶來更多知識。

0 阅读:41

何所歡出品

簡介: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爲你帶來有情的故事,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