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夫差

堅持去未來 2023-09-17 09:48:38

看到這個標題,有人就說,春秋五霸沒有夫差啊,是不是小編搞錯了,其實不然。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學界公認的是歸于“春秋”時期。“春秋”的名稱,來自于孔子的《春秋》;而“戰國”的名稱,也是來源于劉向編寫的《戰國策》。

孔子編撰的《春秋》,因爲孔子是魯國人,實際上是魯國《春秋》。春秋顧名思義,是春夏秋冬的簡稱,指一年的意思;《春秋》呢,就是史官用來記錄編撰的編年體曆史,魯國的就是魯國《春秋》,宋國的就是宋國《春秋》。

我們所說的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700年到前476年,共224年。而孔子編撰的《春秋》,記載的是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共12國君,共242年。正因爲孔子的這部《春秋》的記載時間與東周這段時期差不多相仿,于是就叫這段時間爲《春秋》。

根據《春秋》的記載,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僅在春秋時期就發動了四百八十多次的戰爭。春秋無義戰,如司馬遷記載:“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經過這麽多戰爭,自然存在國與國之間的殺伐與兼並,從東周之初,經過春秋時期,原來東周留有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就只剩下僅剩下二十多個。

春秋五霸的提出,最早見于《孟子》,提出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這個說法頗爲流行,但是宋襄公和秦穆公其實並沒有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孟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史記·十二諸侯師表·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漢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由此看來,根據《荀子·王霸》的記載,夫差是春秋五霸之一,這個說法也只能是代表一家之言。

吳王阖闾是夫差的父親,其實吳王阖闾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霸權,只是當時吳國實力比較強而已,吳王阖闾還在與越國的戰爭中被越國士兵砍斷腳趾,傷口複發而死。吳、越的爭霸是春秋晚期的主要事件。吳國在今天的江蘇南部,越國在今天的浙江北部。兩國最初實力並不強,後在中原各國的影響之下逐漸發展起來。晉楚爭霸時,晉國利用吳國牽制楚國,派人把先進的射法、禦法和戰車陣法傳給吳國。公元前514年,吳王阖闾奪得政權,重用伍子胥,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動員墾荒、大興農桑、修築水利等促進經濟發展;重用孫武,訓練出一支強軍。前506年,大舉攻楚,五戰五勝,攻進了楚國郢都。後轉而攻越,占領檇李。。吳越必須有一勝出,這是曆史的抉擇,也是諸侯爭霸的必然結果。吳國如果想北上爭霸,就必須解決越國這個後顧之憂。

公元前494年,勾踐聽說夫差正在練兵,准備攻打越國,于是不聽文種勸告,執意先下手爲強。夫差聞報,悉發精兵擊越,雙方爆發了“夫椒之戰”。結果,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余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

吳軍乘勝追擊,占領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包圍會稽山。在這種情況下,勾踐采納大夫範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請其勸吳王夫差允許越國臣服吳國,所謂“臣事吳、男女服”。

伍子胥聞之,極力反對,認爲此時不滅越國,將來肯定後悔莫及。然而,夫差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不聽伍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伯嚭之言,答應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史記》記載是“吳王不聽(伍子胥建議),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這就是傳統曆史記載的吳越戰爭。吳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西出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

此戰爲什麽吳王沒有斬草除根,一舉滅掉越國,史書的記載讓人覺得吳王昏庸,被美女誘惑,被財寶吸引,失了心智,不聽伍子胥忠言逆耳,聽信讒言,而放過了越國。

然而,清華簡的《越公其事》記載,卻顛覆了曆史,因爲夫差不殺勾踐,有著不得已之處。

夫差兵圍會稽山,勾踐譴使文種求和,“吳王聞越使之柔以剛也,思道路之修險,乃懼”,隨後夫差又與伍子胥商量,認爲當年先王“天賜衷于吳”,最終守不住而被驅逐回來,如今我軍傷亡過半,加之遠離吳土,道路修遠,後備不濟,勾踐8000人鬥志旺盛,因此權衡之下,決定答應越國的臣服。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于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鬥,吾于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乃懼,許諾。

顯然,夫差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殲滅勾踐,是由于自我評估的實力不足,加上深入敵軍腹地,糧草接濟不上,戰士死傷多半,尤其“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更沒有了必勝的把握,而不是傳統史書中的貪財好色、剛愎自用、拒絕忠良、任用佞臣等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從《越公其事》中伍子胥與夫差的對話來看,兩人是君臣協商,沒有爆發激烈沖突,反而一團和氣,最後“申胥乃懼,許諾”。後世對夫差與伍子胥的描述演義的成分多一些。權衡利弊的無奈選擇,應該更符合曆史事實,也更符合雄才大略的吳王夫差形象。

越王勾踐

但後來發生的事件,吳王夫差出現了戰略性的失誤,在沒有穩定後方的情景下,北上攻伐齊國,雖然齊國臣服,但後方被虎視眈眈的越國偷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幹越甲可吞吳“,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夫差最後刎頸自殺,讓人唏噓不已。一代霸王最終以這種方式謝幕。關注我每天更新不同的曆史人物故事。

(圖片來自于網絡侵權刪)

2 阅读:597
评论列表
  • 2023-09-17 13:52

    吳越相爭,是晉楚中原爭霸的外延。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百年,雙方其實都點精疲力盡,但是楚國後期逐步占優勢,于是晉國扶持吳國,楚國就趕快扶持吳國的死對頭越國,文種範蠡都是楚國精英。結果吳國兩代雄主確實給力,差點滅楚,滅越。雖然最後是越國滅了吳,但此時晉國被三家分晉,齊國被田氏代齊,秦國也陷入秦穆公後幾代人的內鬥和內亂,秦國複國成功卻一時偃旗息鼓,燕國繼續陪跑各國。春秋末期最亮眼的兩個仔就是吳和越了。

    堅持去未來 回覆:
    春秋末期也就吳國和越國爭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