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0億!華爲正式宣布,中國科技界還有六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

談昔日數碼 2024-03-15 08:25:53

中國科技界,傳來七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第一個好消息:華爲重磅消息!2023年銷售收入超7000億元,研發投入總額排名全球前五

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在深圳的璀璨星空下,華爲2024年的合作夥伴大會不僅是一場科技的盛會,更是創新力量的集結號。站在這個閃耀的舞台上,華爲的常務董事汪濤不僅分享了一段華爲的輝煌旅程,更向我們揭示了其背後的力量 —— 穩健的經營和不懈的探索。

2023年,華爲如一艘穩健的巨輪,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大海中乘風破浪,銷售收入突破7000億人民幣大關,增長率高達9%。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企業業務的收入更是以超過25%的速度飛速增長,展現了華爲無與倫比的市場魅力。

而汪濤更是強調,華爲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勇攀高峰,核心秘訣在于其對研發的持續高投入和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過去三年裏,華爲將超過20%的收入重新投入到研發中,確保了産品和解決方案的競爭力始終處于行業前沿。2023年,華爲的研發投入更是名列全球前五,成爲技術創新的領跑者。

在全球舞台上,華爲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觑。最新的數據顯示,無論是在PCT國際專利申請的數量,還是在技術創新的領域,中國與美國持續領跑,而華爲則以6,494件的PCT申請量高居榜首,再次證明了其在全球創新版圖上的領導地位。即便面對挑戰,華爲依舊以其不凡的實力和創新精神,展現了成爲行業翹楚的決心與能量。

這不僅是一場華爲的勝利宣言,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性的憧憬。在華爲的引領下,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世界。

第二個好消息:重大突破!吉林大學又傳好消息

據《光明網》消息,英雄返鄉!三位來自吉林大學的探險勇士——張楠、宮達、劉昀忱,經曆了對極地未知的深度挑戰,終于從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中載譽歸來,帶回了創紀錄的勝利成果。

他們不僅成功穿越了厚達545米的冰蓋,更在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從冰下摘取了珍貴的基岩樣本,這段近半米的岩石,不僅見證了他們的冒險故事,也標志著我國乃至全球極地探索領域的一大飛躍。

這項壯舉是吉林大學攜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及俄羅斯海洋與地質礦産資源科學研究所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們共同開展的“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冰下地質環境研究項目”成功創下東南極岩心鑽探的最深紀錄。

這次曆史性的成就,不僅展示了我們在南極冰層深處進行有針對性地質調查采樣的能力,更意味著我國極地鑽探技術已跻身世界先進之列。

此次科考使用了吉林大學自主研發的極地深冰下基岩無鑽杆取芯鑽探裝備,展現了中國科技的自主創新力量。通過這些珍貴的冰下岩石樣本,未來對南極冰川運動、冰下地質環境乃至整個地球古氣候變化的研究將打開新的視角,提供無價的資料和見解。

讓我們向這些勇敢的探險者致敬,他們的足迹不僅踏遍了南極的未知,也爲人類探索自然界的勇氣和智慧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個好消息:黑龍江至荷蘭首條中歐班列線路成功開行

據《科技日報》消息,啓航奇迹,鐵路之上,一列創新的中歐班列如一條巨龍踏上它的首航,從哈爾濱的心髒地帶出發,滿載著55個集裝箱、重達1300噸的珍貴氨基酸,踏上漫長但充滿希望的征程,直指荷蘭蒂爾堡。這不僅是一次貨運,這是黑龍江鋪展至歐洲心脈的金色橋梁,爲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開辟了全新的快速通道。

它將以10257公裏的壯觀之距,穿越國與國的界限,伴隨著滿洲裏鐵路口岸的軌道,完成15天的奔馳。這列火車不僅攜帶貨物,它還承載著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經濟的蓬勃活力與深化的國際産能合作,是跨國資源流動的新引擎。

黑龍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船長們曾依賴波濤洶湧的海運,而今他們在荷蘭建立了自己的倉儲要塞。中歐班列如同時間的裁縫,將運輸時間縮短爲原來的三分之一,運距減少至一半,爲公司在歐洲的市場開拓打下了堅實而迅速的基礎。

在過去的兩個月中,黑龍江省的中歐班列數量和貨物發送量分別增長了驚人的161.5%和151.6%,而出境班列數量更是翻了將近兩倍半,出口勢頭強勁。滿洲裏、綏芬河、同江鐵路口岸已經見證了921列列車的穿梭,傳遞了9.6萬標箱的希望和繁榮,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6%和3.4%,堅實地書寫著穩定增長的新篇章。

第四個好消息:采氣22.06億立方米!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刷新采氣量紀錄

據《新華社》消息,隨一聲響亮的指令,白15庫H1井的生産閥門輕然落鎖,在這標志性的瞬間,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封存了其第23個采氣期的輝煌篇章。這不只是一個收官時刻,而是一次刷新紀錄的勝利慶典——22.06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被提取,較往年增長了16%,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京津冀這片富饒而繁忙的大地上,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猶如一位英勇的守護者,不僅爲這個區域提供了最充沛、響應最迅速的天然氣資源,還是陝京管線的心髒部位,保障著能源的鮮活跳動。從這裏出發的天然氣,只需兩小時便可穿梭到北京城區的每一個角落,守護著都市的溫暖與活力。

李才雄,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儲氣庫分公司的掌舵人,回顧起庫群從1000萬立方米一路攀升至3000萬立方米的壯舉,滿懷自豪。無可爭議,8524天的安全穩定運行和330億立方米的累計采氣量,已鑄就這個庫群成爲京津冀地區不可或缺的天然氣供應強力支撐。

冰封的冬日,寒風的考驗,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巋然不動,不僅打破采氣量的曆史記錄,還在極端天氣中展現了超強的供應能力和調峰韌性。通過精心優化生産運作,強化流程協調,庫群的運行效率和應對能力不斷躍升,爲京津冀的家庭和冬季取暖送去了源源不斷的溫暖。

展望未來,大港油田正以50億立方米的工作氣量“三年行動方案”爲引擎,全速推進後備庫建設。到了2030年,當工作氣量增長一倍時,大港油田所蘊含的能源力量將不止于京津冀,而是輻射更廣闊的天地,助力綠色低碳的未來。

第五個好消息:水利部:南水北調累計調水量超過698億立方米 直接受益人口1.76億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張祥偉洋溢著信心,向我們描繪了國家水網的生命線——南水北調工程。這條水網的東、中線脈絡不僅已經輸送了698億立方米的生命之水,而且滋潤了1.76億人的生活。

就在2022年,南水北調中線的一項關鍵補給,引江補漢工程,展開了施工的序幕,預示著南水北調工程新篇章的華麗開啓。與此同時,西線工程也在加快篇章的構思之中。

張祥偉繪制的水網圖譜不止于此。自2022年以來,引江濟淮、引漢濟渭、珠江三角洲——這些水工程的大動脈已經暢通無阻。

而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的新篇章,跨越了廣東和廣西兩省的邊界,再加上吉林水網的關鍵工程以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巨擘項目的奠基,正是這些雄偉工程將爲我們的流域和區域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高質量躍進,並築起了堅不可摧的水安全長城。

第六個好消息: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首次向AI開放

據《科技日報》消息,加入數學的洪流,共同探尋智慧的無限可能!值此國際數學日,矚目全球——2024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盛大啓幕,開啓報名序曲。今年賽事劃時代的變革:首度向人工智能的大腦開放,呼喚全球AI大模型共襄盛舉,一展計算威力。

數學,是人類智慧之光的火種,更是開拓AI新紀元的鑰匙。AI的天賦已跨越語言的壁壘,擅長捕捉視頻的精髓,然而在數學的迷宮中,它還在探索路徑。相對而言,人類的大腦像是一位舞蹈家,以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在抽象的舞台上自由旋轉。這場邀請AI參與的競賽,不僅是一堂生動的科普課,也是公衆洞悉AI真相的機會,共同開啓數學與人工智能的探險之旅。

這屆數學盛宴,AI與人類智者們將攜手並肩,在線上接受一系列挑戰。大賽評委們將審慎評估參賽AI的理解深度、邏輯推理的鋒利度和解題的高效度。爲了賽場的公正,參賽者需在開賽前遞交模型代碼,接受嚴格的校驗。

數賽的智慧導師、達摩院決策智能實驗室的掌舵人印臥濤坦言,AI的參與爲大賽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大家將共同見證AI在邏輯思維和解題能力上的卓越表現。

由阿裏巴巴公益和達摩院齊心協力打造的全球數學競賽,以開放的懷抱迎接每一位數學愛好者,旨在激發求知的樂趣。至今已步入第六屆,競賽已經成爲全球規模最宏大的在線數學角逐場,累計吸引來自五大洲、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25萬以上的數學熱情參賽者。

第七個好消息:遨遊太空的豐都車前首次回歸野外

據《科技日報》消息,在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植樹節這一天,湖北省秭歸縣的江心島上上演了一場自然界的奇迹——2000株承載星辰夢想的豐都車前重歸故裏,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其中,部分植株更是擁有“太空旅客”的非凡履曆——它們起源自環繞地球的神舟十三號飛船攜帶的種子,曆經宇宙的洗禮,首次踏上野外的土地。

豐都車前,這個閃耀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光環的名字,源自于它最初在重慶豐都的發現。長江生物多樣性中心的科研專家朱豪飛向我們揭開了這種植物驚人的生命力秘密:豐都車前優雅地生長在江心島,即使在江水暴漲,將其淹沒至面目全非,它的根系仍頑強生存,待水退去後,便勇敢地抽出新芽,仿佛是自然界中的頑強戰士,成爲探究植物奇妙適應性和應對機制的絕佳對象。

2022年4月16日,這些植物的前身——豐都車前的種子,在太空航行了183天,終于攜帶著星際的神秘力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長江生物多樣性中心的高級工程師黃桂雲向我們透露:“太空育種技術”利用其驚人的變異率和縮短的育種周期,爲我們帶來了種質創新的新方向。但即使經曆了太空的奇妙之旅,這些種子也需要在地面曆經多代篩選,才得以成爲真正的“太空精英”。

黃桂雲分享了此次野外回歸的深遠意義:它不僅是對太空變異後植物增強耐逆性的一次實地檢驗,更是爲珍貴的野生植物種群注入新的活力、爲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的重要嘗試。他們渴望借助豐都車前那獨有的“夏休春生”的生長特性,開啓長江沿岸生態修複和治理的新篇章。

在這次野外回歸的行列中,除了豐都車前,還有疏花水柏枝、降香黃檀(黃花梨)、大葉榉樹、紅果樹、南川斑鸠菊、牛耳楓等1000多株珍稀的長江特有植物,它們一同編織出長江岸邊的綠色夢想。

0 阅读:1

談昔日數碼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