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裏有“看頭”】以“數”爲翼觸摸文化遺産

荔枝新聞 2024-05-18 18:10:44

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近年來,江蘇各個博物館堅持在展覽內容、形式、技術等方面不斷革新,用數字化技術花樣“整活兒”,延續文化遺産的“生命”,豐富遊客觀展的體驗渠道,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文化産業的發展與繁榮,推動博物館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成爲城市發展的活力之源。

蘇州博物館的蘇色生活館,一個把“時間”放進空間,打造以數字敘事邏輯構建的可持續展廳,以“洞天深處”、“觀象授時”、“一葉知秋”、“微觀盡頭”、“南柯一夢”五幕,爲觀衆呈現一場中國式的異世界漫遊。相關負責人楊藝介紹,蘇色生活館內容隨四時而變,構建視覺和敘事一體的試驗性劇場,開辟了國內博物館數字化新模式。

光是單純看展已不能滿足當下的遊客,部分博物館在實物旁同步展出複制件,滿足觀衆對文物接近、互動的需求,更有展覽遊客能親手“制作”展品。蘇州絲綢博物館的“漳緞:絲綢上的浮雕”專題展,現場展示的“賽博漳緞”的三款樣式均由“蘇州漳緞AI創作模型”繪制生成。觀衆也可以掃專用二維碼,參與漳緞織造的設計制作並展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毅認爲,AI創作模型的引入,能夠更好地賦能非遺保護與傳播,“人工智能技術來進行輔助設計,這個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還可以投餵一些現代設計的一些新的資料,比如時尚流行的趨勢。”

從南京博物院研制銅牛燈三維文物成爲我國第一件數字文物開始,數字技術賦予了博物館全新的表達方式,一個個藏在館裏的文物“顯眼包”大放異彩。遊客廉先生是個博物館愛好者,在他看來,數字化呈現讓藏品更有“看頭”,體驗更佳,“看過一個齊白石的特展,展廳的中間有一個電子大屏,按時間順序把不同時期作品裏面的蝦放大了之後,做成動態放在一起看,再去看周圍的畫作就不會一頭霧水。大家不用都擠在展品面前,遊客的體驗就會好很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對數字技術的運用並不是“公式化”的千篇一律,也不是最高級、最先進的“炫技”就是最好的。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新技術給博物館帶來了很多可能性,從展覽、教育到研究各個方面,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我感覺博物館也不應該成爲新技術的一個秀場,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的深度應用,其最終目的是爲了有效提升觀衆體驗,讓文化可看、可聽、可讀、可賞。未來,江蘇博物館的數字化“長途”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試驗,憑借技術不斷延長上下遊産業鏈,令藏品、展品內容破壁、跨界。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要讓博物館的文化信息傳播更廣泛,更可觸及,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來自博物館的“力量”,“一些新科技能夠應用到博物館的場景裏面去,嵌入到整個生産鏈條之中,我們要通過跟企業包括機構的合作,請專業的人在博物館科技創新這一塊提供更多的專業的意見。”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汪澤)

0 阅读:1